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中医知识

灸法和拔罐禁忌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灸法和拔罐禁忌
 
    一、灸法禁忌
 
    灸法,是起源于我国的独特的针灸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最早应用的外治疗法之一。灸法法简方便,效专力宏,灸疗适应范围广泛。较之针刺疗法,一般来说,更为安全。但和其它的穴位刺激疗法一样也有其禁忌。为了避免造成意外事故,在临床中须注意下列几条。
 
    (一)、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灸法
 
    应用灸疗,必须掌握好灸法的运用。如前所述,灸治方法十分繁多。在实际操作应用时,必须针对不同情况,选用最佳的灸法。
 
    首先应因人而宜。如老人、小儿尽量少用或不用直接艾炷灸。糖尿病人则禁用着肤灸,因易出现严重的化脓感染,伤口不易愈合。不同的人体部位也应有所不同。如面部,宜用艾卷悬起灸或艾炷间接灸,而不能用直接灸等。
 
    其次须因病而宜。随着灸治方法的发展,出现了专病专法化的趋向,所以在选用灸法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此点。大量临床经验表明,采用直接灸(化脓灸)的方法,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有良好的效果;又如用灯火灸或火柴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已在大陆普遍应用;又如麻线灸治女阴白斑,铺灸治类风湿性脊柱炎等等。总之,一定要因人因病,选择合适的灸法。
 
    (二)、控制和掌握灸量
 
    灸量是指灸疗对机体刺激的规模、程度、速度和水平等。它是灸治所致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乘积,取决于施灸的方式,灸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施灸时或施灸后刺激效应的时间等因素。掌握最佳灸量,有助于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按古今医家的经验,大致上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由天时、地理定灸量。如冬天灸量宜大,方能祛寒通痹,助阳回厥。另如北方风寒凛列,灸量宜大;南方宜小。
 
    2、由年龄、体质、性别定灸量。不同的年龄、体质和性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耐受性不同。古有以年龄定灸量,称随年壮,即随年龄由小至大而递增壮数,以壮年为限度。尚应考虑体质情况,并据男女生理、病理之差异而定灸量大小。另外,由于种族差异,灸量对机体的影响亦殊。
 
    3、由病情、病性定灸量。病深痼疾,一般灸量宜大。如《备急千金要方》言“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根深笃,可倍多于方数”。而老年或体弱之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须坚持日久。病在浅表、灸量可小;在内则灸量宜大。痈疽阴疮虽发于体表,但病根在内,故灸量亦须大。
 
    4、由所取部位定灸量。所取穴位皮肉浅薄者宜以小灸量,皮肉厚实者宜以大灸量。如《备急千金要方》云:“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则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生少”。实验也发现,肌肉浅薄之处的大椎、至阴穴,少灸则转胎效果佳,多灸之后效反差。
 
    5、由灸炷大小控制灸量。灸炷的大小,古籍述之颇详。《备急千金要方》云:“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要求艾炷底部范围不小于3分。此间接灸而言,若直接灸则不然,艾炷可小至粟粒大。在施灸时,通过选择适当大小之艾炷以控制灸量。
 
    6、由病人感觉为度控制灸量。病人感觉分二类,一为施灸后的灼热感。根据不同病情,有的仅要求局部温热感,有的则要求有烫灼感,可按病人口述而加控制。另一类为灸的传导感觉,如隔蒜灸中的铺灸治疗虚劳顽痹,须灸至患者自觉口鼻中有蒜味时停灸。这也是一种控制灸量的依据。
 
    7、分次灸控制灸量。将规定的壮数,一次灸完为顿灸,分次灸完称报灸。对体质差者及头四肢等肌肉浅薄处,可以通过报灸的方式控制灸量,以防止不良反应,取得预期效果。恰如《神灸经纶》所云:“若并灸之,恐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
 
    当然,上列各条的具体施灸量应综合考虑。
 
    (三)、施灸前一定要定好灸法,选准穴位,令患者充分暴露施灸的部位,并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
 
    (四)、施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衣被。用各种灸法,都要注意保护皮肤,特别是对局部知觉迟钝或消失者,以及老人、小儿更应如此,以免过分灼伤,引起不良后果。
 
    (五)、非化脓灸时,灸灼过度如局部出现水泡,如水泡不大,可用龙胆紫药水擦涂,并嘱病人不要抓破,一般数天后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宜用消毒针具,引出水泡内液,外用消毒敷料保护,也可在数日内痊愈。
 
    (六)、当施行着肤灸时,应注意消毒,不论是化脓灸还是非化脓灸,都须先在穴位上行75%酒精消毒。化脓灸灸毕,应在穴区以无菌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将灸灰拭净。在换敷料促成化脓期间,也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凡化脓灸后在化脓期或灸后起泡破溃期,均应忌酒、鱼腥及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能助湿化热、生痰助风,并可刺激皮肤不良反应,从而使创面不易收敛或愈合。
 
    (七)、艾炷或艾卷灸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复燃事故发生。 
 
    (八)、在胸背及大血管行温针灸,针刺深度则可略浅于平时的针刺深度,为在针柄上加艾绒时下按而留有余地,以防加艾绒时无意中使针具超过安全深度而造成意外。
 
    (九)、对于感觉迟钝的患者(如痿证、偏瘫等)慎用温针,如欲使用也要严密注意针孔处变化,防止灼伤,因这类病人气血弱,血循较常人差,皮肤灼伤后极难愈合,故应引起注意。
 
    (十)、关于禁灸的部位、病症及其它。
 
    1、禁灸部位
 
    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禁灸穴位的记载,但各种书籍之间互有出入,颇不一致。如《针灸甲乙经》仅载24个穴位,《针灸集成》则达49个之多。从临床实践看,其中多数穴位没有禁灸的必要。而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妇少腹部亦禁灸。
 
    2、禁忌病症
 
    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头痛等症,一般不适宜用灸法,但并非绝对。
 
    3、其它禁忌
 
    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另外,近年来还发现少数病人对艾叶发生过敏,此类患者可采用非艾灸法或其它穴位刺激法。
 
    二、拔罐禁忌
 
    拔罐法又称吸筒法、吸杯法、角法。它是以杯罐为为工具,采用热力、抽吸等方法,排除其中空气,使造成负压,吸拔于穴区或特定的部位而起到一定治疗作用的一种传统疗法。为了避免意外事故,应注意以下各点。
 
    (一)、预防晕罐发生。和晕针一样,晕罐也是一种血管抑制晕厥。其发生率虽无针刺高,但也绝非罕见。临床表现和晕针类似,如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冷汗淋漓,甚者可出现瞬间意识丧失等。因此,应引起充分重视。为防止晕罐,对初次拔罐并有畏惧心理者,或有晕针晕罐史者,应注意预防。预防分心理预防和生理预防二方面。所谓心理预防,即对患者进行解释,消除其恐惧心态。所谓生理预防,则是对这类病人,最好采取卧位拔罐。饥饿者,应令其先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先让其作适当休息。另外,诊室中保持安静,吸拔时,吸力不宜过强等,也十分必要。
 
    (二)、选取适当体位。拔罐疗法的体位选择原则是:局部平坦、松驰,且能保持固定一定时间。因为局部肌肉紧张,不利于吸拔,而变动体位,可造成罐具脱落。在不影响取穴的前提,一般多选卧位,一是此体位易于固定的操作,二是罐具脱落不易摔碎。
 
    (三)、拔罐时拔火罐要避免烫伤。应注意熟练掌握各种吸拔之法,动作要正确、迅速。每种吸拔法之注意点,已有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需要提一下的是,在机体凹凸不平处,特别是关节部位拔罐时,往往不易操作,即使拔住,也容易发生漏气。可事先准备一块湿面团,干湿程度如饺子面。做成五毫米厚之薄饼,置于所拔之部位,其面积宜略大于罐具之口径。可在湿面饼上吸拔。不仅不易发生漏气,而且亦不会造成烫伤。
 
    (四)、行针罐前选长度合适、针根无剥蚀之针具,针刺时毫针外留长度与罐内高度相适宜,以免因火罐将针具下压造成疼痛和深度改变。拔针罐时,选择罐具宜大,毫针针柄宜短,以免吸拔时,针柄与罐身接触,将针撞入深处,造成损伤,在胸背部拔针罐尤应注意此点,因为这也是导致气胸的原因之一。其次,叩罐时应正确,否则易将针柄压在罐口边沿,使针体弯曲及漏气。最后,针罐吸力不宜过强,否则,可引起局部肌肉强烈收聚,使针体弯曲,造成滞针或断针,亦可同时在相对应处加一火罐,使拉力均衡而防止弯针、折针。起罐时宜缓慢放气,以防压力突变而弯针。
 
    (五)、注意询问拔罐后感觉。病人如觉拔罐后有局部发热、发紧、凉气外出、温暖舒适等,为正常。如病人感到抽吸太紧,灼痛难忍,可用食指以罐口边缘轻轻挤压吸入罐内肌肉,放入部分气体即可。如仍不缓解,可换小一号之罐具吸拔。所拔为抽吸罐时,应掌握罐内负压状况,予以调节。
 
    (六)、留罐时要掌握时间的长短。留罐时间根据吸拔部位、病症情况及病人体质而有所不同,如面部、小儿、病症轻浅者,拔的时间宜短;腰背部,大人,病症急重顽固者,可适当长些。当然不能过长。罐具吸拔过长,局部皮肤可出现密密麻麻的水泡。
 
    (七)、注意消毒防止感染:首先,对罐具要进行消毒,对不同材质的罐具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消毒方法。玻璃罐具可采用消毒药液浸泡或75%酒精棉球反复擦拭;塑料罐具,亦可用75%酒精棉球反复擦拭;竹制罐具可采用煮沸消毒。其次,如为刺络拔罐,对吸拔的部位应先用2%的碘酒涂擦穴区局部皮肤,再用75%的酒精脱碘,即用酒精棉球由内向外擦去碘酒;如因吸拔时间过久,局部皮肤出现密集水泡时,小的多不需处理,但要防止抓破;大的可用消毒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再涂以龙胆紫药水,外用消毒敷料包扎,如此操作,直至水泡吸收,一般数日可愈。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