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中医知识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由于妇女有月经和生育的特点,在解剖上有胞宫(子宫)和胞脉等组织器官,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哺乳等特殊情况,因而产生了一些特有的妇科疾病。
   
    ◆ 月经的调节
 
    中医认为月经的调节是通过脏腑、经络、气血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人体以脏腑、经络为本,气血为用。妇女的月经、胎孕、产育,哺乳等都是脏腑、经络气血化生作用的表现,胞宫是行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气血是月经、养胎、哺乳的物质基础,脏腑是生化气血之源,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因此,研究妇女生理和病理,必须以脏腑、经络、气血为中心,然后研究月经、带下、胎前、产后、杂病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尤以肾、肝、脾三脏和冲、任两脉在妇女生理、病理上更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一部中医文献经典著作《内经》记载:“女子一七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大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段话对妇女的发育和衰退的生理特点,作出了比较概括的描述。女子生殖器官在出生后10多年才发育成熟,一般有30年左右的生殖旺盛时期,以后机能逐渐衰退。月经的周期变化是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的主要反映。
 
    健康妇女月经初潮开始于14岁左右,也有早自11岁者,迟至18岁以上者。绝经年龄一般为45~52岁。除妊娠及哺乳期外,月经按月来潮,周期一般为28天左右,经期3~7天。经量一般为50~100毫升。经色多为暗红或紫红色,在月经开始和结束时则为淡红色。有不少哺乳期妇女月经按月而行,也有未转月经而受孕者。
 
    有些少女月经初潮开始时,往往出现月经周期超前或延后,经量或多或少,或淋漓不净等月经失调症状。这是由于少女肾气初盛,冲任气血尚未充盈,调节功能失调而致,一般半年左右,肾气渐渐充盛,月经亦即自调。绝经前期和绝经期妇女常有月经失调和绝经期症状出现,这是由于此期天癸渐渐衰竭,肾气与冲任的气血和功能渐趋衰弱,机体的气血和阴阳暂时失去平衡,调节功能紊乱所致,也是生理现象。妇女在行经前或行经期间伴有轻微的小腹坠胀。
 
    腰酸肢软、两乳作胀,这是由于经前、经期气血壅聚于冲任,肝气暂时失于疏泄调畅所致,也属正常生理现象,一般不需治疗。
 
    此外有月经两月一至的,称为“并月”;三月一至的,称为“居经”,又称“季经”;一年一行的,叫做“避年”;终身不行经的而量少无损于胎儿的,名叫“激经”,又名“盛胎”,或“垢胎”。这些都是妇女生理上个别的特殊现象,遇到此类现象,应作进一步的检查,以排除病变。
 
    月经是脏腑、气血、经络和天癸共同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是运行血液的动力,脏腑又是气血生化的源泉,所以脏腑与月经的关系非常密切。从脏腑的功能来看:心脏担任总的调节全身血液的功能;肝脏有藏血功能;脾脏则有统摄气血的功能;脾与胃又是互为表里关系,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脏司藏精气,而部分精气又能化生为血液;肺脏的作用是调节一身之气,调节百脉而转输精微物质到全身。所以脏腑起着分管血的生成、统摄与运行、调节血和气的作用。当脏腑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时,血海就能充盈,月经也就能按期而行,并能种子,繁衍后代。如果脏腑功能失常,气血流通受到影响,累及血海功能,则可导致各种妇科病证。
 
    此外,奇经八脉与月经也有密切关系。因为冲脉为血海,血海充盈,月经才能按时而行,并能受孕。如果血海不能充盈,则可引起月经失调等症。任脉的功能与受孕及胚胎形成、发育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有关。
 
    冲任二脉都起始于胞中,故二脉与月经、生育有关。
 
    督脉为阳脉之海,其脉气亦始于胞中,与冲任二脉皆从胞中起始,所以督脉的功能对女子月经和生育息息相关。带脉绕身一周,冲、任、督三脉都络入带脉,受带脉的约制,所以奇经八脉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月经和生育。
   
    ◆ 卵巢的生理
 
    月经的内分泌神经调节是一项复杂的调节过程,月经调节的生理轴是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这些器官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下,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内、外因素的刺激均能影响这些相互协调的作用。子宫内膜是在卵巢激素的影响下才会有周期性变化。卵巢功能受垂体控制,而垂体的活动又受下丘脑的调节,下丘脑又接受大脑皮质的支配。女性的性周期中,最主要的是卵巢周期和月经周期,也即是周期性的排卵和行经。中药周期治疗主要与卵巢周期和月经周期关系比较密切,故本节主要介绍这两个周期的变化过程。卵巢的周期表现为周期性的产生卵子和分泌激素。
 
    【卵泡的发育和成熟】
 
    女子在12~15岁时卵巢开始发育,卵巢中的卵泡发育经历初级卵泡、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三个阶段。初级卵泡位于皮质的周围,数目最多。卵泡中央为一很大的卵细胞,周围环绕着一层立方形的卵泡细胞。青春期后,通常每月有一个初级卵泡生长成熟,此期卵细胞肥大,卵泡出现卵泡腔,其中充满卵泡液,液体内含有雌激素。当卵细胞移向一侧,泡腔周围有多层的卵泡细胞,称为颗粒层,这种卵泡叫生长卵泡。以后,卵泡继续生长便形成成熟卵泡,此时卵泡很大,突出在卵巢表面,卵泡液也大量增加,腔内压力随之增高,加上激素的影响,结果使卵泡破裂,卵细胞即排出,称为排卵。排卵后卵泡塌陷,颗粒层细胞增大,细胞质内出现黄色脂质色素,便形成黄体,能分泌孕激素。如果排出的卵受精坝u黄体继续增大,保留4~6月。若未受精坝u在10天后即开始萎缩,成为白体。
 
    【卵巢的激素】
 
     卵巢分泌的激素有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此三种激素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孕酮是雄烯二酮及睾酮的前身,而雄烯二酮和睾酮又是雌酮和雌二醇的前身,三者基本结构相近,但作用不同。
 
    1.雌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①促进子宫发育,使子宫内膜增厚,增强子宫收缩力,增加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②促进输卵管发育,并使输卵管呈规律性蠕动;③促使宫颈口松弛,宫颈粘液增加,变稀成丝状;④使阴道黏膜角化,增强黏膜层的抵抗力;⑤促进副性征的发育,如乳房、骨盆、阴毛、腋毛的生长,外阴脂肪增厚等;③促使乳腺管增生,抑制乳汁分泌;①雌激素通过对下丘脑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③促进卵泡的发育、生长和成熟,有助卵巢积储胆固醇;③促使钠与水的潴留,降低胆固醇,减少β-脂蛋白,使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下降,有利于防止冠状动脉硬化症;@促进骨中钙的沉积,对青春期其可使骨骺闭合,对绝经期后可防止骨质疏松。
 
    2.孕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①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使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转变为分泌期,促进子宫发育,使妊娠后的子宫内膜变为蜕膜。降低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从而使子宫肌松弛;②妊娠早期有帮助胚胎正常生长与发育的作用;③使宫颈口闭合,粘液减少而稠,拉丝短;④抑制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⑤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③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刺激乳腺腺泡的生长发育;①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升温作用,正常妇女在排卵后基础体温可升高0.3℃~0.5℃(这种基础体温的改变可作为排卵的重要指标之一)。
 
    雄激素能促进阴毛和腋毛的生长。少女在青春期生长迅速,也有雄激素的影响。
   
    ◆ 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
 
    随着卵巢周期性的变化,子宫内膜也同时发生周期性变化,由增生、分泌至脱落而出血,这种周期性的子宫出血就是月经。因此,月经是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生理表现。月经周期是指一次子宫出血到下一次子宫出血之前的一段时期,时间一般为28天。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可分为三期。
 
    1.增生期 月经的第5~14天。子宫内膜受新生卵泡雌激素的影响,上皮修复,子宫内膜逐渐增厚,血管增生,子宫腺体增生增长,此期末卵泡成熟破裂,卵子排出,故排卵是发生在上下两次月经初来之日的中间,即下次月经之前约14天。
 
    2.分泌期 月经的第15~28天。子宫内膜受孕激素的影响,继续增厚,血管增长呈螺旋状,结缔组织内组织液增多,细胞增大。子宫腺体增长,腺腔膨大,不规则,并开始分泌,适于受精卵的种植与发育。若卵受精,在黄体所分泌的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进入妊娠期的特殊状态。
 
    3.月经期 月经的第1~4天。排出的卵如未受精,黄体萎缩,孕激素、雌激素同时减少,引起子宫内膜血管收缩,血流受阻而瘀滞,使子宫内膜功能层缺血、缺氧,并发生坏死,脱落而出血。
   
    ◆ 妊娠与产育
 
    女子月经来潮,发育成熟,就有了生育能力。孕产的器官是子宫,而受孕的原理则在于肾和冲任二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气血通盛则月经按时而下,肾气盛则精气溢泻,胞络通畅,此时两性交媾,两精结合,就能摄精成孕。受精以后,月经停止来潮,这时脏腑的气血着重下注冲任以养胎。
 
    在妊娠期,由于生理上的改变,体征也有一定的改变。先是月经停止,白带增多。继而乳房逐渐膨大,乳头变硬,乳晕呈暗黑色,并可挤出淡黄色的初乳。
 
    在妊娠初期,多有喜食酸味,恶心作呕,晨起头晕等现象。一般妊娠呕吐不严重的,两个月以后即消失。
 
    这是由于妊娠初期,血聚于下以养胎,肝藏血,体阴而用阳,血养胎儿后则肝阴不足,故肝虚而欲食酸味,以酸入肝而敛肝,以适应自身的需要。或见呕吐者,乃因肝旺犯胃,胃失和降,引起气逆而呕。都为生理上暂时变化的现象,并非病理现象。
 
    怀孕3个月后,小腹开始膨隆。5个月后,孕妇自觉胎动。至怀孕晚期,因胎体增大,胎头压迫膀胱和直肠,可引起尿意频数,大便闭结。
 
    受孕280天左右(约40周)就要分娩。由于分娩时出血,损耗了阴液而致阴虚阳浮。因此在产后1周左右,常见有轻微的低热、怕冷、自汗等产后暂时出现的阴虚阳亢现象。如果没有其他致病因素,在短期内会自行消失。
 
    新产之后,由于胞宫功能尚未恢复正常,恶露积滞,故下腹可有轻微的阵痛,如在产后20天以内阴道有恶露排出,这是正常现象。一般经过适当休息后,除有因哺乳而月经暂时停止外,整个身体就可恢复孕前状态。
 
    在妊娠期中,乳房逐渐胀大,乳头变硬,出现初乳,为哺乳准备了条件。分娩后脾胃化生的精微,除保证母体的营养需要外,另一部分则随冲脉与阳明之气上行,转化生为乳汁。正如古代名医肖慎斋引证所述“妇人月水与乳俱脾胃所生”。陈梦雷又说:“经水者,阴血也,属冲任二脉,上为乳汁,下为月水”。由此,冲任二脉在平时能调和而能月经来潮,妊娠以后便转化为供养胎儿,分娩之后则又成为分泌乳汁的源泉。
 
    关于预产期的计算方法:按末次月经第1天算起,月份数加 9(或减3),日数加 7,即可。如按农历计算,月数算法同上,日数加 14,例如某孕妇的末次月经是3月10日,那末该孕妇的预产期算法:月份(3+9)=12月,日期(10+7)=17日,故该孕妇的预产期应是12月17日。
 
    孕妇分娩又称临产,分娩前有先兆症状,如胎位下移,小腹坠胀,有便意,或见红。在临产时出现阵阵腹痛,小腹重坠,逐渐加重至产门开全,阴户窘迫,胎儿、胞衣依次娩出,分娩结束。临产分娩过程中,由于宫缩腹痛,孕妇怕痛、紧张、甚至吵闹,影响产程顺利进行。《达生篇》告诫孕妇临产时要做到“睡、忍痛、慢临盆”,此“六字”是帮助产妇正确认识分娩,消除恐惧心理和焦躁着急情绪,适时合理用力,保证顺利分娩的“临产调护要诀”。
 
    产妇分娩后要度过6周的产褥期。由于分娩时的用力汗出和产创出血,损伤了阴液,故产褥期的生理特点是“阴血骤虚,阳气易浮”,因此在产后l~2日常有轻微的发热、自汗等阴虚阳盛的症状,如无其他致病因素,一般短时间内会自然消失。产后数日内,由于子宫阵缩,故小腹部常有轻微阵痛,称为“儿枕痛”。同时在产褥期内阴道不断排出子宫内的余血浊液,称为“恶露”,一般在2周内淡红色的血性恶露消失,3周内粘液性恶露断绝。
 
    母乳是新生婴儿最佳饮食,其营养丰富,含新生儿易吸收的蛋白质,包括免疫球蛋白,具有抗病能力,母乳还含有维生素、矿物质等,故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新产妇一般产后第2天可挤出初乳,约持续7天后逐渐变为熟乳。母乳喂养还可促进母亲的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尽早建立母子感情的交流。母乳哺养提倡按需哺乳,即按婴儿的需要哺乳,不规定哺乳的时间和次数,婴儿饥饿时或母亲感到乳房充满时就哺乳。一般每次哺乳时间为10分钟左右,最多不超过15分钟,以免乳头皲裂。母乳是产妇气血所化,故哺乳期要保证产妇充足营养,以保证乳汁的质和量。一般12~24个月是婴儿断奶的适当月龄,最好在秋凉和春暖的季节里进行断奶。
   
    ◆ 带下生理
 
    带下一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是泛指妇女的经、带、胎、产诸病而言;狭义带下是专指妇女阴中流出的一种黏腻液体而言。本节主要阐述狭义带下的生理情况。
 
    关于带下的含义古人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由此健康妇女阴道内有无色无臭,粘而不稠的液体流出,以润泽外阴和阴道。生理性带下的量不会太多,不致外渗。在月经前期,冲任血海将满之时,及妊娠期血聚冲任以养胎儿,润泽丰厚,带下量可明显增多,也可少量排出。在经间期处于阳生阴长状态,冲任气血旺盛,带下量也可稍增,这是生理性带下。生理性带下应是无色透明或略带白色,无腥臭气味,其质黏而不稠,滑润如青。但需与病理性的白带严格区分。
 
    生理性带下是一种精液,是肾精下润之液,中医认为肾是水脏,液为肾精所化,润滑如膏,具有濡润、补益作用,流于阴道,充养和润儒阴道和外阴。
 
    带下的产生与任、督、带等奇经的功能有直接关系。任脉在带下的产生上有重要作用,任脉主人的一身之阴精,凡人体的精、血、津、液都是由任脉总司,若任脉所司之精、血、津、液失去督脉的温化就会变成湿浊,任脉所主之阴精失去带脉的约束就会滑脱而下,成为病变,因此任脉化生生理性带下这一功能又与督脉的温化,带脉的约束有关。
 
    生理性带下是肾精下润之液,也受肾和任脉的调节,生理性带下在月经初潮后明显出现,在绝经后明显减少,而且随着月经的周期性变化,带下的量也有周期性改变,因此带下的产生与肾气盛衰、天癸至竭、冲任督带功能正常与否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关系。
 
    根据月经产生机制的阐述,则生理性带下产生的机制可以认为是:在肾气旺盛的情况下,脏腑的精气在天癸作用下,通过任脉的化生功能及督脉的温化、带脉的约束作用,精液由阴道内分泌外流而成。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