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药材认识

紫珠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概述: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杜虹花Callicarpa pedunculata R. Br.的叶。夏秋季采集,晒干,生用或研末用。
 
    别名:止血草、紫荆、白毛柴、紫珠草
 
    药性类别:暂未分类
 
    性味与归经:味苦、涩,凉。归肝、脾经。
 
    功能与主治:收敛止血,解毒疗疮。用于内出血症,外伤出血,烧伤,疮痈肿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者加倍);或研末1.5-3g;外用捣敷或研末撒。外用适量。
 
    贮藏:置干燥处。
 
    临床应用:
 
    1.(《闽东本草》)治跌打内伤出血:鲜紫珠叶和实60g,冰糖30g。开水炖,分2次服。方中紫珠收敛止血,为君药。
 
    2.(《福建民间草药》)治肠胃出血:干紫珠叶(末)1-1.5g。冷开水调服,每4小时服1次;继用干紫珠末6g。水煎,代茶饮。常服。方中紫珠收敛止血,为君药。
 
    3.(《闽南民间草药》)治一切咽喉痛:取鲜紫珠叶30g。洗净,水2碗,煎至1碗服;或煎作茶常服。方中紫珠解毒疗疮,为君药。

紫珠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 Zǐ Zhū

【别名】紫珠草、止血草

【来源】马鞭草科紫珠属植物杜虹花Callicarpa pedunculata R. Brown及白棠子树C. dichotoma (Lour.)K. Koch.,以茎、叶及根入药。春、夏、秋采叶及嫩茎,鲜用或晒干研末;根四季可采,切片晒干。

【性味】苦、涩,平。

【功能主治】止血,散瘀,消炎。用于衄血,咯血,胃肠出血,子宫出血,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肺炎,支气管炎;外用治外伤出血,烧伤。

【用法用量】 1~3钱;外用适量,研粉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紫珠 《*辞典》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 Zǐ Zhū

【别名】紫荆(《本草拾遗》),粗糠仔、鸦鹊板(《中国树木分类学》),止血草(《福建民间草药》),螃蟹目、雅目草(《闽南民间草药》),白毛柴、白奶雪草(《闽东本草》)。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杜虹花的叶。7~8月采收,晒干。

【源形态】落叶灌木,高达3米,小枝被黄褐色星毛。叶对生;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7~15厘米,高3.5~8厘米,基部钝圆形或阔楔形,上面有细小粗毛,下面有黄褐色星毛,侧脉8~12对,边缘有齿牙及细锯齿;叶柄长8~15毫米,密被黄褐色星毛。复聚伞花序腋生,径约3~4厘米,花序梗长约1.5~2.5厘米;花柄长约1.5毫米;萼短钟形,4裂,裂片钝三角形,萼及柄均被星毛;花冠短筒状,4裂,紫色,长约2毫米,无毛;雄蕊4,长于花冠两倍;雌蕊1,子房4室,花柱细长,高于雄蕊,柱头单一。小核果,紫红色,径约2毫米。花期夏、秋间。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间。分布我国南部。

【化学成分】含黄酮类、缩合鞣质。尚含中性树脂、糖类、羟基化合物及镁、钙、铁盐。

【药理作用】

①止血作用

紫珠草注射液对人可使血小板增加,出血时间、血块收缩时间、凝血酶元时间缩短。对蛙肠系膜表现血管收缩,将紫珠草溶液滴于家兔肠壁上,可引起肠管强烈痉挛收缩,浆膜由粉红变白,对家兔出血时间可使之缩短。以紫珠草提取液为主药的35号止血粉,对狗肝、脾创伤及枪伤均有止血作用。

②抗菌作用

紫珠草对大肠杆菌、弗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性味】

苦,平。

①《本草拾遗》:"味苦,寒,无毒。"

②《福建民间草药》:"甘,平,无毒。"

③《闽东本草》:"性平,味微涩。"

【功能主治】

活血,止血,除热,解毒。治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创伤出血,痈疽肿毒,喉痹。

①《本草拾遗》:"解诸毒物,痈疽,喉痹,毒肿,下痿,蛇虺虫螫,狂犬毒,并煮汁服;亦煮汁洗疮肿,除血长肤。"

②《福建民间草药》:"活瘀,止血,消炎,解郁。"

③《浙江中药资源名录》:"治脾虚,退热。研末搽皮肤痒痛,又杀虫。"

④《中国药植图鉴》:"对食道静脉出血,肠胃溃疡出血,鼻出血,创伤出血,肺出血以及拔牙出血均有良效。"

⑤《闽东草药》:"治崩漏带下,恶寒发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或研末,0.5~1钱。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附方】

①治肠胃出血:干紫珠叶末三至五分。调冷开水,每四小时服一次;继用紫珠末二钱,水煎,代茶常饮。

②治咯血:干紫珠叶末五至七分。调鸡蛋清,每四小时服一次;继用干紫珠叶末二钱,水煎,代茶常饮。

③治衄血:干紫珠叶二钱。调鸡蛋清服;外用消毒棉花蘸叶末塞鼻。

④治创伤出血:鲜紫珠叶,用冷开水洗净,捣匀后敷创口;或用干紫珠叶研末敷渗,外用消毒纱布包扎之。(①方以下出《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跌打内伤出血:鲜紫珠叶和实二两,冰糖一两。开水炖,分二次服。(《闽东本草》)

⑥治一切咽喉痛:取鲜紫珠叶一两。洗净,水二碗,煎一碗服,或煎做茶常服。(《闽东民间草药》)

⑦治拔牙后出血不止:用消毒棉花蘸紫珠叶末塞之。(《福建民间草药》)

⑧治赤眼:取鲜紫珠草头一两,洗净切细,水二碗,煎一碗服。(《闽南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

①止血

采用下列不同剂型内服、注射及局部外用:㈠粉剂-每次口服1~2克,美日3次;或每次1~5克,每日6~10克。亦可局部外用,治疗鼻衄、创伤出血,以及拔牙后出血。㈡溶液-用紫珠草提取物的干燥品配成10%溶液,再制成止血纱布,用于各种手术止血。㈢注射液-以紫珠草叶经乙醇提取制成,每2毫升相当于生药2克。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2次。此外,还可制成煎剂、片剂等服用。上述各种制剂,临床应用于各种疾病引起的咯血、呕血、衄血、牙龈出血、尿血、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外伤出血,以及各种手术创面渗血等,均有止血效果。仅根据80例各种中等度以下的活动性出血的观察,内服粉剂及注射针剂的总有效率达95%。尤以对消化道、呼吸道出血的疗效较佳。用于消化道出血,口服较注射效果快;用药时间一般2~8天,较临床常用止血药奏效迅速,疗程短,而对于大出血,则疗效欠佳,需并用其他止血药物。但亦有用粉剂和煎药口服,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大出血,而迅速获得止血效果的。治疗外伤出血,以粉剂撒布或鲜草捣敷,或用消毒纱布浸紫珠草溶液压迫出血部位,均能迅速达到止血目的。用于拔牙后出血,据469例的观察,绝大多数用药后能立即止血,较之一般牙槽压迫止血法效果迅速。用于各种手术出血164例,除12例于4分钟止血外,其余均能在1~3分钟内将切口出血点及创面渗血止住,而无需用止血钳、结扎或缝合;且有效病例无1例在手术台上再度出血或术后继发出血,因此可缩短手术时间。同时,紫珠液还有预防及减少伤口感染的作用,在使用病例中无1例发生感染。但对于切口小动脉呈喷射状出血者,仍需结扎止血。紫珠草的止血作用,似在于收缩血管,便于血小板的凝聚而止血,并降低血管的渗透性;对轻度休克病人尚有稳定血压作用。通过动物实验,认为紫珠草有促进血液凝固作用,对肠道血管有直接收缩作用和间接通过肠管挛缩压迫血管而起止血的作用。

②治疗烧伤

以1:1紫珠草液调三黄散(大黄、黄芩、黄柏等分研粉),涂布创面(不宜太厚),干后便形成薄片状药痂。若药痂有裂痕、脱落,或有分泌物,需及时清除,重新上药。通常药痂不必剥除,创面愈合后可自行脱落。据11例观察,对Ⅰ、Ⅱ度烧伤有控制创面感染、减少渗出,促进愈合等作用。

③治疗痔疮

用紫珠草制成"枯痔液"(每100毫升含紫珠草250克,明矾3克),以注射方式治疗内痔、混合痔及环状痔等共576例,结果痊愈561例(97.3%),好转15例(2.7%)。混合痔、环状痔因病情复杂,需分期治疗。注射时以细针头直接穿刺于齿线以上的痔核部分,感觉有一定的"漂浮感"时(以防注入肌层),即略微回抽,如无回血即可注入药液。每一痔核按大小可注入0.3~1毫升。如有数个痔核时,可根据患者情况1次注射或分期分批注射。内痔注射后,约经1~3天痔核即见枯萎收缩,成暗蓝色、表面光滑之梭形硬结而告愈;少数病例在1周内治愈。混合痔注射后,有时药液向皮下扩散,引起外痔的炎症水肿,其后炎症水肿消退,痔核亦枯萎消退而治愈;这种局部变化主要发生在较重的病例,其治愈时间较无炎症反应者略为延长。环状痔注射后的局部变化与混合痔基本相同,但因其病情重,反应亦较重,故治愈时间亦较长。注射后部分病员有畏寒感觉,持续10~30分钟;两例发生尿潴留;两例因注射过深和注于齿线之外,分别引起坐骨直肠窝炎和注射局部感染化脓。

【备注】江苏、江西、广东、广西等地所产华紫珠亦同等入药。

【摘录】《*辞典》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