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中医文化

中医药大事记(当代篇)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1949年
 
    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1月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成立,卫生部的医政司下设医政处、卫生教育处和药政处:医政处下设医政科、机关卫生科、中医科。
 
    1950年
 
    1950年,我国有县及县以上中医医院4所,设病床119张。这是新中国最早的中医医院数。
 
    5月  北京中医学会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成立的地方性学术团体之一。
 
    8月  卫生部召开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毛泽东主席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而奋斗”。会议制定了“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三大方针。
 
    1953年
 
    5月  卫生部医政司的中医科改为中医处。
 
    7月  广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中医委员会。
 
    11月  中华医学会成立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傅连璋任主任委员,名老中医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等任副主任委员。
 
    1954年
 
    9月  周恩来总理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国有十万中医散布在农村和城市,各级卫生部门应当认真地团结、教育和使用他们,并且同他们合作来把中国原有医药中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整理和发扬。
 
    10月
 
    中央文委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给中央的报告中反映了当时中医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改进和加强中医工作提出如下建议:①建立和办好中医研究院。②吸收中医参加大医院工作。③卫生部应设立中医司。
 
    11月  卫生部正式成立中医司。
 
    1955年
 
    1月 《中医杂志》中文版创刊。这是建国后较早创办的一本全国性中医刊物。
 
    3月  商业部成立中国药材公司。
 
    6月  我国著名老中医萧龙友、叶橘泉、陈淡安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这是中医科学家第一次在我国科学权威机构担任职务。
 
    7月  《中药通报》创刊。1988年更名为《中国中药杂志》。
 
    12月  中医研究院正式成立。198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这是建国后成立的第一所全国性中医科研机构。毛泽东主席接见了该院第一任院长鲁之俊。周恩来总理为该院成主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成立大会上,卫生部奖励了一批研究祖国医学遗产获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健康报》均为此发表了题为“加强中医研究工作的重要步骤”、“开展祖国医学研究工作”及“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重要措施”的社论。
 
    12月  中医研究院第一期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开学,吸收了一批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具有临床经验的西医师离职学习中医。
 
    12月  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成立。李约瑟、希文、矢数道明等十位世界知名学者受聘任该馆学术顾问。1988年9月,该馆新馆落成并正式启用。
 
    1956年
 
    4月  卫生部发出开展中医带徒弟工作的指示,并制定了《1956~1962年全国中医带徒弟的规划(草案)》。草案提出根据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计划在七年内以带徒弟的方式培养新中医四十八万。
 
    6月  《健康报》就卫生部和高等教育部决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地筹备成立中医学院发表社论,称这一决定是我国医学教育上的重大发展。
 
    8月  成都中医学院成立。
 
    9月  上海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成立。
 
    9月  卫生部发出《中药秘方制造保密的几项原则》中指出,对秘方制作方法应保密,未经卫生部同意,不得将处方转给其它单位和个人,制造时必须注意建立保密措施,凡此类药品的新闻报道,须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审核。
 
    11月  卫生部连续下达通令,废除含有歧视、限制中医的错误的《中医师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医师、中医师、牙医师、药师考试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1958年
 
    1月  卫生部发出高等医学院校增设中医课程的通知,并发布了中医学院试行教学计划。
 
    2月  卫生部发出关于继承老年中医学术经验的紧急通知。通知中提出:由于近年来国内许多知名的老中医相继去世,他们的学术经验未得到很好的继承,造成我们卫生事业上的一项重大损失。为了弥补这项损失,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着手为各地有学术有经验的老中医配备一批品质优良、能刻苦钻研的中医西医作徒弟,务必将老师的学术经验继承下来。
 
    9月  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写报告,系统地总结了中医研究院所办首批西医学习中甚离职班的情况。
 
    10月  毛泽东主席在对卫生部上述报告的指示中提出:“将卫生部的报告转发给地方党委,请他们加以研究遵照办理。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0月  第一本中医教材《中医学概论》出版。
 
    11月  在河北省保定市召开全国中医中药工作会议,卫生部就今后中医中药工作的安排提出七点意见:①开展西医学习中医的群众运动。②大力培养中医新生力量,一方面广泛发动中医带徒弟,另一方面努力办好中医学院和中医学校。③开展群众性采集秘方、验方的运动。④大力改革医院工作。⑤加强中医药研究工作。⑥大力发展中药生产,加强中药经营管理工作。⑦对民族医也应予尊重和重视,作认真的挖掘和发扬工作。
 
    11月  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编辑出版我国第一部《中医护病学》。
 
    1969年
 
    12月  卫生部修订六年制中医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是具有社会主义觉悟,体魄健全,系统掌握中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并有现代医学一般知识的中医师,业务课程共开设24门:医古文、中国医学史、医经(包括内经和难经)、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及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眼科学与喉科学、各家学说(气功疗法与推拿疗法可作为专题讲座和选修课)以及西医的医用化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寄生虫与微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内科学与外科学。
 
    1971年
 
    2月  周恩来总理接见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中草药和新医疗法展览会工作人员并讲了话。要求“以五年为一期,通过几个五年的实践,使中西医相互结合,共同提高,逐步达到融会贯通,实现毛主席指示的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伟大理想”。
 
    7月  《人民日报》公布针刺麻醉获得成功的消息。
 
    1977年
 
    10月  南京江苏新医学院主编《中药大辞典》出版。全书收载了中药5767种,是建国后出版的第一部大型中药工具书。
 
    1978年
 
    3月  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著名中医岳美中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6月  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成立国家医药管理总局的报告。
 
    8月  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报送“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报告说,1959年全国中医36.1万人,西医23.4万人:1977年西医有73.8万人,增加了2.2倍,而中医却减至24万人,比1959年减少了三分之一。为了发展中医中药事业,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建议:①进一步重申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中医政策,纠正对待中医中药人员的错误态度;②认真办好中医院校,积极培养中医中药的新生力量;③整顿和办好中医医院:④加强中医药研究机构的建设;⑤继续组织西医学习中医;⑥请国家计委拨给一万人的劳动指标,从集体所有制医疗机构和散在城乡的民间医生中,通过考核,选拔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中医,充实和加强全民所有制的中医机构;⑦建议各省、市、区在安排基建计划时要优先考虑发展中医机构,在分配经费时重点照顾中医机构;⑧建议各省、市、区党委把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9月  中共中央以(78)56号文件转发了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批语中强调要抓紧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要养一支精通中医理论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中医队伍。造就一支热心于中西医结工作的西医学习中医的骨干队伍。邓小平同志在批示中特别指出:“这个问题应该重视,别是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
 
    12月  卫生部、国家劳动总局发布《关于从集体所有制和散在城乡的中医中吸收一名中医药人员充实加强全民所有制中医药机构问题的通知》。
 
    1979年
 
    5月  成立中国中医学会,1988年改名为中国中医药学会,2001年9月更名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全国性中医药学术团体。
 
    1980年
 
    3月  1980年3月6日,卫生部召开“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总结了党的中医药政策的六条基本要点:①努力继承、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药学;②团结和依靠中医,发展和提高中医,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作用;③坚持中西医结合,组织西医学习和研究中医④中医中药要逐步实现现代化:⑤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中医和中西医自合事业,并为其发展与提高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⑥保护与利用中药资源,发展中药事业。
 
    10月  全国第一家以抢救中医孤、善、珍本古籍及整理、出版中医古籍和研究中医古籍著作为主的专业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成立。
 
    1981年
 
    7月  《中西医结合杂志》(中文版)创刊。这是我国创刊最早的全国性中西医结合学术刊物。
 
    8月  《中国针灸》创刊。这是当时唯一的全国性针灸学术刊物。
 
    11月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成立。这是我国最大的全国性中西医结合学术团体。后改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1982年
 
    4月
 
    卫生部在湖南衡阳召开了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会议讨论制订了《关于加强中医医院整顿和建设的意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办好中医医院》等文件。这次会议特别强调了中医单位要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问题。
 
    12月4日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章总纲第2l条规定:“国家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是我国最早在宪法中明确传统医药的法律地位。
 
    1983年
 
    1月  卫生部发布了《关于整理研究民间单、验、秘方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7月  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印发《关于继承、发扬民族医药学的意见》的通知。
 
    8月  世界卫生组织为研究、发展、交流世界各国的传统医学,在传统医学基础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二十多个“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其中设在中国的七个合作中心是:针刺原理研究(上海医科大学针刺原理研究所)、临床医学和情报研究(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基础理论研究所、骨伤科研究所、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国传统医学(南京中医学院)、针灸(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药(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国传统医学(上海中医学院,被确认日期为1983年9月)和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被确认日期为1986年2月)。
 
    1984年
 
    6月   为了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办院方向,不断提高中医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卫生部中医司制定了《中医医院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统计内容和标准》(试行)。
 
    8月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这个委员会由十五个国家,三十多位从事针灸医疗、科研和教育的学者组成。日本国高木健太郎名誉教授担任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鲁之俊教授任执行主席。世界针灸联合会总部设在北京。
 
    9月  卫生部和国家民委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建国以来全国第一次民族医药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对民族医药应当采取积极扶植,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的方针,决定采取特殊措施和政策,使民族医药尽快振兴起来,并制定了《民族医药事业“七五”发展计划意见》。会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国家民委《关于加强全国民族医药工作的意见》。
 
    1985年
 
    2月  全国第一所针灸医院——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在合肥市开诊。
 
    3月  经国家体改委批准,1979年5月成立的“全国中医学会针灸分会”晋升为一级学会,正式更名为“中国针灸学会”。
 
    6月  中央书记处在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指出:“根据宪法‘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规定,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医药学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特点和优势,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西医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
 
    10月  世界卫生组织委托我国卫生部在广州、从化、南宁召开“传统医学在初级卫生保健中的作用”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官员、西太平洋地区官员和中国、日本、印度、喀麦隆、尼日利亚、索罗门群岛等19个国家的卫生行政官员等24人。
 
    10月  卫生部根据实际情况颁发了《关于对六十年代以前的中医药学徒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办法》,并针对六十年代以后的学徒出师人员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对未取得学历的中医药人员聘任中医(药)师(士)职务进行统一考试的通知》。
 
    1986年
 
    1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了中医中药问题,提出了发展中医中药的几点意见,作出了关于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的决定。
 
    1月  为了加强中医医院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防止差错事故,卫生部制定了《全国中医医院工作制度与工作人员职责(试行)》。
 
    6月  中国第一部《中医药学主题词表》在北京通过鉴定。该词表是中医药文献标引必备的工具书,既适用于电子计算机存储与检索,亦可用于组织卡片或主题目录和书本式主题索引。
 
    7月  国务院正式下达了《关于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的通知》。明确规定国家中医管理局是国务院直属机构,由卫生部代管。10月,任命卫生部副部长胡熙明兼任国家中医管理局局长。经过五个月的积极筹备,国家中医管理局于12月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中医管理局正式成立。1988年国务院又在此基础上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现任局长为佘靖。
 
    1987年
 
    4月  我国第一所蒙医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在通辽市成立。
 
    9月  国家中医管理局向坦桑尼亚派出第—批中医专家组,开展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
 
    11月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把总部设在北京。中国针灸学会会长胡熙明当选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同时选出6名副主席和10名执行委员。该会成员有3.7万余人,覆盖近100个国家和地区。
 
    11月  中国中医研究院刘猷枋、屠呦呦教授首批获世界文化理事会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其后该研究院又有13人相继于四年间获该项奖。
 
    1988年
 
    3月  国家中医管理局发布关于印发《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励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5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中药管理职能由国家医药管理局划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拟定了《国家医药管理局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管理工作的交接方案》。
 
    1989年
 
    1月  《中国中医药报》创刊。该报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机关报,是全国中医药行业的专业性报纸。
 
    1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实施《中医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试行)》的通知。
 
    9月  国家中医药考试中心、国际针灸考试中心正式成立。
 
    10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气功医疗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的通知。
 
    10月  世界卫生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国际针灸穴名标准化科学组会议。此前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组织召开的针灸穴名标准化工作组会议讨论了一系列标准穴名方案,确定了以汉语拼音穴名为国际标准针灸穴名的地位。此次全体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推荐的四个标准化穴名方案。
 
    11月  世界医学气功学会在北京成立。该学会是医学气功界的国际性学术团体,学会总部设在中国北京。
 
    1990年
 
    1月  “中国中药企业管理协会”经民政部批准正式成立。
 
    6月  “针灸《经穴部位》国家标准”经国家技术监督局严格审查,正式批准为国家标准。
 
    6月  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作出“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决定在全国选五百名老中医药专家为指导教师,每人配备1~2名理论与实践均有一定基础的中年助手,以师承面授方式继承。
 
    8月  《中医年鉴》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年鉴》。
 
    8月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一书通过了专家鉴定。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法定性的中药炮制规范,为我国中药炮制的规范化、标准化打下了基础。
 
    1991年
 
    3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杏林计划”开始在全国实施,本项“全国一百所示范中医医院建设计划”是“八五”时期中医药事业的一个重点建设项目,对全国中医医院的政策导向和业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月  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上,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将“中西医并重”列为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
 
    10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在北京召开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国家副主席王震宣布开会,国务委员李铁映代表中国政府致开幕词,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医学专家和22个国家的卫生部高级官员参加会议。中国党政领导人22名为大会题词,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医中药事业”,李鹏总理的题词是“发展传统医药,为人民健康服务”。会议一致通过了以“人类健康需要传统医药”为主题的北京宣言,并建议每年的10月22日为世界传统医药日。
 
    1992年
 
    9月  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宣告成立,江泽民总书记为集团成立题词:“发扬同仁堂质量第一的优良传统,为人民保健事业服务”。
 
    12月  抗疟中药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被国家科委等部门评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1993年
 
    1月  《中国中医药管理杂志》创刊。江泽民主席为该刊的题词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医中药事业”。
 
    1994年
 
    2月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创刊。
 
    10月11日  举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颁布实施新闻发布会。这是我国第一个中医药行业标准,于1995年1月实施。
 
    1995年
 
    11月15-17日第二届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在昆明举行。会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和国家民委共同举办,18个省、自治区卫生厅、中医局、医药局和民委等有关单位代表13余人参加。会议主题是如何进一步继承、发掘、整理、提高民族医药学,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同时讨论《关于加强民族医药工作的意见》。
 
    12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被评为1995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
 
    1996年
 
    5月18日  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在京成立,铁木尔·达瓦买提副委员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10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基础研究奖励管理办法》、《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奖励管理办法》和《中医药科技成果鉴定、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规程》。
 
    1997年
 
    4月19日
 
    首届国际平衡针灸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日本、美国、韩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160名代表参加会议。
 
    5月  海峡两岸与港澳地区中医药发展研讨会5月3日至5日在珠海市举行。来自中国、新加坡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中医药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共150多人出席了大会。
 
    9月  中国中医药学会博士学术研究会成立。仝小林任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博士研究生教育开展14年来,共培养出不同专业的博士生300余名。充分发挥在中医药研究中的优势,成为解决中医药重大科技问题和重大疾病防治问题的骨干力量,促进了中医学术水平的提高。
 
    10月27-29日  首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1106人参加了会议。大会的主题是“继承、发扬、结合、创新”。展示40年来中西医结合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交流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互结合的经验。
 
    11月  全国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会议11月25臼在北京召开。国家中医管理局将进一步加大宏观管理力度,切实把中医药对外交流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注重质量效益的轨道上来。
 
    11月30日  全国中医药科技信息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1998年
 
    6月26日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本法从起草到通过期间数易其稿,历时13年。
 
    1999年
 
    5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施行。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开始。
 
    7月28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府网站开通。该网站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承办。
 
    9月  《中华本草》出版发行。这是一本全面总结我国两千多年中药研究成果,并集中反映建国50年来中药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大型中药著作。
 
    10月12日  “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正式立项。该研究项目是本年度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的42个项目之一,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王永炎院士。
 
    10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医药学基础研究发展提纲》。
 
    2000年
 
    2月  2000年2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决定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进行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促进卫生机构和医药行业健康发展,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4月22日  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继1991年之后,在世纪之交国际传统医药界召开的又一次盛会,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2001年
 
    9月 《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颁布。
 
    2002年
 
    4月8-9日  “张仲景国际中医药大会”在河南省南阳市召开,会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河南省政府在南阳市共同举办,八千余人出席会议。
 
    4月17-21日  “继承、创新、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衡阳会议20周年座谈会”在长沙召开,余靖局长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9月22-24日  第二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召开,中外2百余名代表到会。
 
    10月18日  “中非传统医药发展合作论坛”在北京开幕,佘靖局长出席并发表讲话。
 
    11月3-6日  “2002年首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暨新成果展览会”在成都开幕,4千余人参加会议。
 
    2003年
 
    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3年4月2日经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温家宝总理于4月7日签发第37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9月3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召开“中国中医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成果报告会”。据“中国中医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课题组”陈珞珈报告:全国门诊医疗的年需要量为42.38亿人次,年需求量为39.3l亿人次。全国中医(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门诊医疗的年需求量为12.81亿人次,占全国年门诊人次总数的32.59%。全国中医年住院服务量为511.55万人次。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