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药材认识

海桐皮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出处】出自《开宝本草 》《广州植物志》:刺桐,印度人有用(树皮)以退热及治胆病的。

【拼音名】Hǎi Tónɡ Pí

【英文名】Bark of Oriental Variegated Coralbean, Bark of Himalayan Coralbean

【别名】钉桐皮、鼓桐皮、刺桐皮、刺通、接骨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刺桐、乔木刺桐干皮或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rythrina variegata L.[E.indica Lam.]2.Erythrina arborescens Roxb.[E.tienensis Wang et Tang]
采收和储藏:栽后8年左右,即可剥取树皮,通常于夏、秋季进生。有剥取干皮、砍枝剥皮和挖根剥皮3种方法。剥后,刮去灰垢,晒干即成。

【原形态】
1. 刺桐 大乔木,高可达20m。树皮灰棕色,枝淡黄色至土黄色,密被灰色绒毛,具黑色圆锥状刺,二三年后即脱落。叶互生或簇生于技项;托叶2,线形,长l-1.3cm,早落;3出复叶;小叶阔卵形至斜方状卵形,长10-15cm,顶端小叶宽大于长,先端渐尖而钝,基部近截形或阔菱形,两面叶脉均有稀疏毛茸。总状花序长约15cm,被绒毛;总花梗长7-10cm;花萼佛焰苞状,长2-3cm,萼口斜裂,由背开裂至基部;花冠碟形,大红色,旗瓣长5-6cm,翼瓣与龙骨瓣近相等,短于萼;雄蓝10,二体,花丝淡紫色,长3-3.5cm,花药黄色;花柱1,淡绿色,柱头不分裂,密被紫色软毛。荚果串珠状,微弯曲。种子l-8颗,球形,暗红色。花期3月。
2.乔木刺桐 乔木,高7-8m。树皮有刺。三出复叶,小叶肾状扁圆形,长10-20m,宽8-19m,先端急尖,基部近截形,两面无毛;小叶柄粗壮。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于总花梗上部;花序轴及花梗无毛;花萼2唇形,无毛;花冠红色,长达4cm,翼瓣短,长仅为旗瓣的1/4,龙骨瓣菱形,较翼瓣长,均无爪;雄蕊10,5长5短;子房具柄,有黄色毛。荚果梭状,稍弯,两端尖,顶端具喙,基部具柄,长约10cm,宽约1.2c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野生或栽培为行道树。
2.生于山沟或草坡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缺陷候,喜欢阳光,不耐寒。在年平均温度20.1℃,1月份平均温度8℃以上,降水量110mm以上的地区均能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
栽培技术 扦插繁殖:春季2-3月进行。选1-2年生的健壮枝条,截成长约25cm,具芽3-4个,再按行距12-15cm,株距8-10cm插于苗床,深为插条长的3/5-2/3。插后保持床土湿润,约30d生根。春季萌芽前定植。
田间管理 每年追肥2-3次,在萌芽前、夏季和休眠前进行,以氮肥为主,钾磷肥为辅。
病虫害防治 桔全爪螨为害叶片,在发生期喷波美0.2-0.3度石硫对剂,或20%双甲眯1000倍液,半月1次,连喷数次。在冬季应清洁田间破坏其越冬场所。

【性状】
性状鉴别 (1)刺柚皮,呈半圆筒状或板片状,两边略卷曲,长约40cm,厚0.25-1.5cm,外 表面黄棕色至棕黑色,常有宽窄不等的纵沟纹。老树皮栓皮较厚,栓皮有时被刮去,未除去栓皮的表面粗糙有黄色皮孔,并散布有钉刺,或除去钉刺后的圆形疤痕,钉刺长圆锥形,高5-8mm,顶锐尖,基部直径5-10mm;内表面黄棕色,较平坦,有细密纵网纹。根皮无刺。质坚韧,易纵裂,不易折断,断面浅棕色,裂片状。气微,味做苦。
(2)乔木刺桐皮,基本同刺桐皮,呈向内卷的横长条形或平坦的小方块,厚3-6mm,外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至棕黑色不等,有的显暗绿色,粗糙;栓皮多脱落,钉刺基部与栓皮界限不明显;内表面浅黄棕色,平滑,有细纵纹。质坚硬,折断面黄色,纤维性。气微,味微苦。以皮薄、带钉刺者为佳。
显微鉴别 横切面:(1)刺桐皮木柱层极厚,由10余列至数十列木栓细胞组成,木栓细胞呈方形或切向延长的长方形,壁薄。栓内层与皮层不易区分,由数十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组成,基间有众多含草酸钙棱晶的厚壁细胞散在,棱晶直径8-30μm纤维束较少见,或单个散在。韧皮部宽广,韧皮部薄壁细胞、颓废筛管群和纤维束相间排列,纤维束由3-4个至数十个纤维细胞组成,壁厚,木化,外有含晶细胞,形成晶鞘纤维。射线宽3-9列细胞,常向一方弯曲。本品薄壁细胞中尚含草酸钙棱晶、淀粉或棕色物质。
(2)乔木刺桐皮与刺桐相似。但含晶厚壁细胞较少,草酸钙棱晶直径5-35μm。韧皮纤维束由数十个细胞组成。
粉末特征:(1)刺桐皮粉末灰色。①木栓细胞多角形,常多层重叠,壁菲薄,非木化或微木化。②含厚壁细胞常单个或数个相连,类方形或圆形,细胞壁增厚不均匀,木化,有时可见细小孔沟,胞腔内含草酸钙棱晶,直径8-30μm。③纤维及晶鞘纤维较多,多成束存在,纤维直径9-30μm,壁极厚,胞腔线形,木化或微木化,纤维束周围有含草酸钙棱晶的细胞。④单粒淀粉类圆形,直径3-12μm,脐点点状,复粒淀粉偶见,由2-4分粒组成。⑤角刺细胞呈类圆形或多角形,直径11-45μm,壁木化,纹孔及孔沟明显。
(2)乔木刺桐粉末与刺桐皮相似,纤维常碎断,直径10-28-40μm,壁厚,木化。淀粉粒单粒圆球形,直径11-45μm,壁木化,纹见2-3分粒的复粒。

【化学成份】树皮中含生物碱:刺桐文碱(erysovine),水苏碱(stachydrine),刺桐特碱(erysotrine),刺桐定碱(erysodine),刺桐灵碱(erythraline),刺桐平碱(erysopine),刺桐匹亭碱(erysopitine),刺桐二烯酮碱(erysodienone),刺桐宁碱(erysonine),下箴刺桐碱(hypophorine),下箴刺桐碱甲酯(hypaporine methyl ester),N,N-二甲基色氨酸甲酯(N,N-dimethyltryptophan methyl ester),刺桐亭碱(erysotine),刺桐替定碱(erythratidine),异刺桐替定碱(epierythratidine),11-羟基表刺桐替定碱(11-hydroxy epierythratidine)。还含攀登鱼藤异黄酮(warangalone scandenone),5,7,4'-三羟基-6,8-二异戊黄酮(5,7,4'-trihy-droxy-6,8-diprenyliso flavone),海鸡冠刺桐素(erycrisfagallin),阿比西尼亚桐素-Ⅱ(erythrabyssin-Ⅱ),菜豆素(phaseollin),菜豆素定(phaseollidine),异补骨脂双氢黄酮(isobavachin),刺桐苯乙烯(eryvariestyrene),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油菜甾醇(campesterol)以及氨基酸和有机酸。种子含油,油中饱和有机酸占36.7%,不饱和有机酸占63.3%,还含有植物凝血素(lectins)。

【药理作用】海桐皮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铁锈色小芽脑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亦有谓海桐皮(ErythrinaSp.)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用清水浸泡,洗净泥屑,切成小块,晒干。

【性味】苦;辛;平

【归经】肝;脾;胃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杀虫止痒。主风湿痹痛;肢节拘挛;跌打损伤;疥癣;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浸酒搽;或研末调敷。

【注意】
血虚者不宜服。
1.《本草经疏》:腰痛非风湿者不宜用。
2.《本草汇言》:痢疾、赤口良、痹盟谐证非关风湿者不宜用。
3.《得踢本草》:血少火炽者禁用。

【附方】①治风湿两腿肿满疼重,百节拘挛痛:海桐皮一两,羚羊角屑、慧茁仁各二两,防风、羌活、筒桂(去皮)、赤获苍(去皮)、熟地黄备一两,摈榔一两。上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脚气治法总要》海桐皮散)②治腰膝痛不可忍:海桐皮二两,牛膝、草劳、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两,甘草半两,着茁仁二两,生地黄十两。八物净洗,焙干,细挫,生地黄以芦刀子切,用绵一两,都包裹,入无灰酒二斗浸,冬二七日,夏一七日,候熟。空心饮一盏,每日早、午、晚各一次,长令酮踞。合时不用添减。禁毒食。(《续传信方》)③治脚挛不能伸举:海桐皮、当归(去芦,洗净,焙干)、牡丹皮(去心)、熟干地黄、牛膝(去芦,酒浸,焙干)各一两,山荣英、补骨月旨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入葱白二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海桐皮散)④治大风疾:知母、贝母、乌梅肉、海桐皮、金毛狗脊(去毛)。上等分,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日中、临睡各服三十九;又每夜第一次睡觉(醒)时,急于头边取三十九便服,并用羊蹄根自然汁下。大忌酒及房事、一切发风之物,只吃淡粥一百日,皮肉自渐皆复。(《百一选方》神仙退风丹)⑤治中恶霍乱:海桐皮煮汁服之。(《圣济总录》)⑥治风虫牙痛:海桐皮煎水漱之。(《圣惠方》)⑦治风癣有虫:海桐皮、蛇床子等分,为末,以腊猪脂调搽之。(幼口宜方》)⑧治伤折,辟外风,止疼痛:海桐皮一两(锉),防风二两(去芦头),黑豆一两(炒熟),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酒下二钱,日三、四服。(《圣惠方》海桐皮散)⑨治时行赤毒眼疾:海桐皮一两,切碎,盐水洗,微炒,用滚汤泡,待温洗眼。(《本草汇言》)⑩治乳痈初起:刺通五钱,红糖一两,煎水服。(《贵州草药

【各家论述】
1.《本草求真》:海桐皮,能人肝经血分,往风除湿,及行经络,以达病所。用者须审病自外至则可。若风自内成,未可妄用,须随症酌治可耳。
2.《海药本草》:主腰脚不遂,顽痹腿膝疼痛,霍乱,赤白泻痢,血痢,疥癣。
3.《日华子本草》:治血脉麻痹疼痛,及煎洗目赤。
4.《开宝本草》:主霍乱中恶,赤白久痢,除首围、疥癣。牙齿虫痛,并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肤赤。
5.《纲目》:能行经络,达病所,又人血分及去风杀虫。
6.《岭南采药录》:生肌,止痛,散血,凉皮肤,敷跌打。
7.《南宁市药物志》:消肿,散疯,止痛。疗咳嗽,止产后疯血作痛。
8.《贵州草药》:解热怯疯,解毒生肌。治乳痈,骨折。

【摘录】《中华本草》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