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药材认识

木槿皮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今疡医用皮治疮癣,多取川中来者,厚而红色。

【拼音名】Mù Jǐn Pí

【英文名】Shrubalthea Bark, Bark of Shrubalthea

【别名】槿皮、川槿皮、白槿皮、芦树皮、槿树皮、碗盖花皮。

【来源】
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茎皮或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biscus syriacus L.
采收和储藏:茎皮于4-5月剥取,晒干。根皮于秋末挖取根,剥取根皮,晒干。

【原形态】木槿 落叶灌木,高3-4m。小枝密被黄色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5-25mm,被星状柔毛;托叶线形,长约6mm,疏被柔毛;叶片菱形至三角状卵形,长3-10cm,宽2-4cm,具深浅不同的3裂或不裂,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齿缺,下面沿叶脉微被毛或近无毛。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花梗长4-14mm,被星状短绒毛;小苞片6-8,线形,长6-15mm,宽1-2mm,密被星状疏绒毛;花萼钟形,长14-20mm,密被星状短绒毛,裂片5,三角形;花钟形,淡紫色,直径5-6cm,花瓣倒卵形,长3.5-4.5cm,外面疏被纤毛和星状长柔毛;雄蕊柱长约3cm;花柱枝无毛。蒴果卵圆形,直径约12mm,密被黄色星状绒毛。种子肾形,背部被黄色长柔毛。花期7-10月。

【生境分布】原产于我国中部各地。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台湾等地,均有栽培。

【栽培】
1.气候土壤: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高山及平地均可栽种。以向阳、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较好。
2.种植:用扦插繁殖,育苗移栽。四川地区于2-3月,选取径粗1cm以上的健壮枝条,剪成15-20cm长的插条。插前,在整好的地上,开1.3m宽的畦,作成苗床。然后在畦上开横沟,按沟距33cm,深13-16cm,把插条斜靠沟壁,顶端稍露畦面,每沟插20根,盖上压紧。浇水。培育1-2年,苗高1m左右时,即可移栽。在冬季落叶后至第2年3月前,按株距1m开穴,每穴栽植1株,盖土压紧,再盖土使稍高于地面,浇水。
3.田间管理:扦插成活后,除草、追肥1次。以后在6、8、10月各浅耕除草1次。在8月中除后,并须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也可使用氮素肥料。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多内卷成长槽状或单筒状,大小不一,厚1-2mm。外表面青灰色或灰褐色,有细而略弯曲纵皱纹,皮孔点状散在。内表面类白色至淡黄白色,平滑,具细致的纵纹理。质坚韧,折断面强纤维性,类白色。气微,味淡。以身于、条长、宽厚、无霉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灰白色。①淀粉粒细小,类球形、卵圆形成椭圆形。直径3-10μm。②纤维成束,多破碎,直径10-20μm,壁厚薄不一,微木化,纹孔细小,圆形或斜裂缝状。③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15-45μm,棱角钝尖或宽。

【化学成份】茎皮含辛二酸(suberic acid),1-二十八醇(1-octacosan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1,22-二十二碳二醇(1,22-docosanediol),白桦脂醇(betulin),古柯三醇(erythrotriol),壬二酸(nonanedioic acid);又含脂肪酸包括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icd),月桂酸(lauric acid);另含铁屎米酮(canthin-6-one)。根皮含鞣质(tannin),粘液质(mucilage)。

【药理作用】茎与根的乙醇浸液,在蒸去乙醇后用试管稀释法,1:10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1:20对痢疾杆菌、变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鉴别】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10ml,热浸2-3h,滤过,滤波照下述方法试验:(1)取滤液2-3ml,蒸干,加醋研1ml溶解,沿管壁加8滴浓硫酸,在两液交界面出现猩红色环,溶液上层渐变绿。(检查皂甙)(2)取滤液滴于滤纸上,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显暗蓝紫色荧光。

【炮制】洗净稍浸,润透,切段,晒干。

【性味】甘;苦;性微寒

【归经】大肠;肝;心;肺;胃;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杀虫止痒。主湿热泻痢;肠风泻血;脱肛;痔疮;赤白带下;阴道滴虫;皮肤疥癣;阴囊湿疹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酒浸搽擦或煎水熏洗。内服:煎汤,3-9g。

【注意】
1.本品苦寒,脾胃虚弱者慎用。
2.无湿热者不宜服。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止肠风泻血,痢后热渴,作饮服之,令人得睡,并炒用。
2.《纲目》:治赤白带下,肿痛疥癣,洗目令明,润燥活血。
3.《医林纂要》:补肺渗湿,去热,安心神,通利关节。治肺痈,肠痈,衄血,消渴,心烦不眠。
4.《饮片新参》:治黄疸。
5.《陕西中药志》:煎液可洗治痔疮。

【摘录】《中华本草》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