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药材认识

蔓荆子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1.《唐本草》:蔓荆,苗蔓生,故名蔓荆。生水滨。叶似杏叶而细,茎长丈余,花红白色。今人误以小荆为蔓荆,遂将蔓荆子为牡荆子也。
2.《蜀本草》:《图经》云:蔓荆,蔓生水滨,苗叶蔓延,春因旧枝而生小叶,五月叶成如杏叶。六月有花,浅红色,蕊黄。九月有实,黑斑,大如梧子而虚轻。冬则叶雕。
3.《本草图经》:蔓荆,旧不载所出州土,今近京及秦、陇、阴、越州多有之。苗茎高四尺,对节

【拼音名】Màn Jīnɡ Zǐ

【英文名】Simpleleaf Shrub ChasteTCMLIBee Fruit,Fruit of Shrub ChasteTCMLIBee,Fruit of Threeleaf ChasteTCMLIBee

【别名】蔓荆实、荆子、万荆子、蔓青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和蔓荆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tex TCMLIBifolia L. var. simplicifolia Cham.[V.rotundifolia L.f.;V. ouata Thunb.]
采收和储藏:种子繁殖的栽培后3-4年结果,扦插繁殖的栽后2-3年结果,在7月上旬至10月下旬果实陆续成熟,应边成熟边采摘,先在室内堆放3-4d,然后摊开晒或烘干,筛去枝梗,扬净杂质即成。

【原形态】1.单叶蔓荆,落叶小灌木,植株高约2m。全株被灰白色柔毛。主茎匍匐地面,节上常生不定根,幼枝四棱形,老枝近圆形。单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倒卵形至椭圆形,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长 2.5-5cm,宽1.5-3cm,表面绿色,背面粉白色;侧脉约8对。圆锥花序顶生;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先端5裂,下面1裂片最大,宽卵形,内面中下部有毛;雄蕊4,伸于花冠管外;子房球形,密生腺点,柱头2裂。核果球形,径约5-7mm,具宿萼。花期7-8月,果期8-10月。喜生于海滨沙滩地及湖畔,亦有栽培。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 2.蔓荆,落叶灌木,植株高 1.5-5m。具香味。小枝四棱形,密生细柔毛。三出复叶,对生,有时偶有单叶;叶柄长1-3cm;小叶片卵形,长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9cm,宽1-3cm,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楔形,全缘,表面绿色,无毛或被微柔毛,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侧脉8对;小叶无柄或有时中间1片小叶下延成短柄。圆锥花序顶生,长3-15cm,花序柄密被灰白色绒毛;花萼钟形,先端5浅裂,被灰白色绒毛;花冠淡紫色或蓝紫色,长6-10mm,外面有毛,花冠管内及喉部有毛,先端5裂,二唇形;雄蕊4,伸于花冠外;子房密生腺点。核果近圆形,径约5mm,熟时黑色;萼宿存。花期7月,果期9-11月。生于海边、沙滩、河边、平原及村寨附近。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单叶蔓荆生长海滨沙滩地及湖畔,亦有栽培。
2.蔓荆海边、沙滩、河边、平原及村寨附近。
资源分布:1.单叶蔓荆: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 2.蔓荆: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栽培】生物学特性 适应性较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但喜温暖湿润,土壤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较好。耐盐碱,在酸性上土壤生长不良。 栽培技术 可采用播种、扦插、压条、分株等方法繁殖,但以扦插繁殖为主。扦插繁殖:春、秋均可进行,但以春季扦插为好。在3月下旬或9月下旬,剪取一二年生健壮枝条,取其中段,截成长20-30cm带有2-3个节的插穗;按株行距6cm×15cm插入苗床;育苗期应经常浇水,保持苗床湿润,并适当追肥。秋季扦插的翌年春4月上旬移栽;春季扦插的当年秋季定植。种子繁殖:在秋季采收成熟时实,与2倍湿细沙拌匀,堆放阴凉通风的室内,翌年4月上、中旬播种,将果实搓去外壳,用35-40℃温水浸泡1昼夜,捞出稍晾后,与混合粪肥的火灰拌匀,条播于苗床,第1hm2播种75-105kg,苗期注意浇水,适当追肥,当年春季育苗,幼苗当年高30-40cm,秋后定植。压条繁殖:5-6月间,选一二年生的健壮长枝,用波状压条法,每隔40-50cm埋入土中,深约15cm,压实。待长出不定根后,分段栽断,带根定植。分株繁殖:在4月上旬或7月旬,随挖随栽。定植在秋季或春季,植株落叶后至萌芽前进行,按株行距1m×1.3m开穴,施土杂肥与土壤混匀,每穴栽2-3株,填土压实,浇透水。 田间管理 定植后1-2年,在春季萌芽前,6月和生产关系了落叶后各中耕除草1次,冬季中耕结合培土。追肥在定植后的前2年以施人畜粪水为主,第3、4年开花结果后,应增施堆肥和磷肥,每年施肥2次,第1次在开花前,第2次在修剪后,在花期可喷施1%过磷酸钙水溶液1-2次。在地势低洼的地段,雨季要注意及时排除积水。冬季休眠期,应剪除枯枝、老弱枝,病虫枝及徙长枝,对生长多年长势衰退的植株应进行更新,即在离地面30cm处将老枝全部剪除,增施肥料,促进多发健壮新枝。在新枝长至1m多高时,要及时打顶,太高的枝要进行弯枝,均可促其多发新枝,多结果实。

【性状】性状鉴别 果实球形,直径4-6mm,表面黑色或棕褐色,被粉霜状绒毛,有细纵沟4条。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密布淡黄色小点。顶端微凹,有脱落花柱痕,下部有宿萼及短果柄,宿萼包被果实的1/3-2/3,先端5齿裂,常在一侧撕裂成两瓣,灰白色,密生细绒毛。体轻质坚,不易破碎。横断面果皮灰黄色,有棕褐色点排列成环,分为4室,每室有种子1枚或不育。种仁黄白色,有油性。气芳香,味微辛、略苦。以粒大饱满,气香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实横切面:(1)单叶蔓荆 外果皮为1列含棕色颗粒物的扁平细胞,外被角质层;密存贮腺毛,头部单细胞或多细胞,柄1-2细胞;偶有非腺毛,1-3细胞,具壁疣。其下为2-5列薄壁细胞,亦含棕色颗粒物。中果皮细胞大,类圆形,壁稍厚,木化;散有维管束,排列规则,呈环状。内果皮为3-6列类圆形或分枝状石细胞,延伸至内侧将种子包围。果实中轴部分有2-4个周韧维管束。种皮表皮为1列扁小薄壁细胞,其内为2-5列网纹细胞。 (2)蔓荆 维管束排列不甚规则,略呈环状。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40目)1g,加10ml现酮冷浸4-6h,滤过。滤液挥干,加1ml丙酮溶解。取2支试管,各加丙酮浸出液3-5滴,分别加入镁粉-盐酸、锌粉-盐酸试剂,依次分别呈现深红色和樱红色。(检查黄酮) (2) 薄层色谱 取现酮提取液作供试液,以蔓荆子黄素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硅胶-0.3%CMC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3:2)展开,取出晾干。于紫外灯(365nm)下观察,蔓荆子黄素显黄棕色黄光。再喷以2%香草醛硫酸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口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鲜黄色的斑点。

【化学成份】1.单叶蔓荆 果实和叶含挥发油,及微量生物碱和维生素A;果实中含牡荆子黄酮(vitexicarpin),即紫花牡荆素(casticin)。 2.蔓荆 果实含少量(0.01%)蔓荆子碱(viTCMLIBicin)。及含2.60%的脂肪油,主要成分是肉豆营蔻酸(myrist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aid),油酸(oleic acid)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以及0.90%的不皂化物系少量的石蜡(paraffin),γ-生育酚(γ-tocopherol)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另含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 benzoic acid),对-茴香酸(p-anisic acid)及香草醛(vanillin)。蔓荆叶挥发油含α-和β-蒎烯(pinene),苯酚(phenol)1,8-桉叶素(1,8-cineole)及α-萜醇(α-terpineol)。

【药理作用】
1.镇静止痛作用:用于神经性头痛,对于高血压有效。炮制品提取物的镇痛作用生蔓荆子醇总提取物注射液(I):制法为生蔓荆子50g,加800ml45%乙醇分二次回流提取,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残液加蒸馏水200ml,滤去不溶物,浓缩至25ml。炒黄制品醇总提取物注射液(Ⅱ):称取炒黄制品50g,制法同(Ⅰ)。生品水总提取物注射液(Ⅲ),制法为生蔓荆子50g,加800ml蒸馏水,分二次回流提取,合并滤液,蒸发浓缩,残渣加95%乙醇200ml搅拌,取滤液浓缩至25ml。炒黄制品水总提取物注射液(Ⅳ),制法同(Ⅲ)。以上制品每1ml相当生药2g。采用热板法,将小鼠(18-22g)在55±0.5℃的热板上(室温20±1℃)。以小鼠接触热板到舐足时间为痛反应指标,5分钟重复测一次痛阈,两次痛反应时间的均数作为正常痛阈值,正常值在30秒内者用于实验。动物分六组,在给药后10、20、30、40、50、60分钟时测定痛阈均值。比较给药前后痛阈变化及各组间区别。结果表明:样品:Ⅰ-Ⅱ在剂量为30g/kg时,ip给药后20分钟镇阈显着提高,30分钟左右作用最强,作用持续30-60分钟。30分钟时,经方差分析四种样品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和吗啡(阳性对照)比较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40分钟时两组间方差分析得:Ⅰ号(生品)、Ⅱ号(炒黄品)比较,p<0.01,且Ⅰ号作用大于Ⅱ号,。Ⅱ号与Ⅳ号样品比较,P<0.01。Ⅱ号作用强于Ⅳ号样品。
2.退热作用:镇静体温中枢。蔓荆子水煎液1:10浓度,对病毒ECHO11株有抑制作用。蔓荆子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巨大芽胞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品水煎液1:10 浓度对病毒ECHO11株有抑制作用。

【炮制】
1.炒蔓荆子:筛净灰屑,除去残存萼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略喷清水,放凉。
2.《雷公炮炙论》:凡使蔓荆子,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时后蒸,从巳至未,出,晒干用。

【性味】味辛;苦;性微寒

【归经】肝;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主外感风热;头昏头痛;偏头痛;牙龈肿痛;目赤肿痛多泪;目睛内痛;昏暗不明;湿痹拘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外洗。

【注意】胃虚者慎服。

【制剂】加味香苏散;蔓荆子汤;蝉花散;白蒺藜散;羌活胜湿汤;

【附方】①治头风: 蔓荆子二升(末),酒一斗。 绢袋盛,浸七宿,温服三合,日三。(《千金方》)②治风寒侵目,肿痛出泪,涩胀羞明: 蔓荆子三钱,荆芥、白蒺藜各二钱,柴胡、防风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③治劳役饮食不节,内障眼病: 黄芪、人参各一两,炙甘草八钱,蔓荆子二钱半,黄柏三钱(酒拌炒四遍),白芍药三钱。每服三、五钱,水煎。(《兰室秘藏》蔓荆子汤)

【各家论述】
1.《纲目》:蔓荆实,气轻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症。
2.《本草经疏》:蔓荆实,'神农'味苦,微寒,无毒;《别录》味辛,平温。察其功用,应是苦温辛散之性,而寒则甚少也。气清味薄,浮而升,阳也。其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风头痛、脑鸣、目泪出者,盖以六淫之邪,风则伤筋,寒则伤骨,而为寒热,甚则或成湿痹,或为拘挛;又足太阳之脉,夹背循项、而络于脑,目为厥阴开窍之位,邪伤二经,则头痛、脑鸣、目泪出。此药味辛气温,入二脏而散风寒之邪,则诸证悉除矣。邪去则九窍自通,痹散则光泽脂致。其主坚齿者,齿虽属肾,而床属阳明,阳明客风热,则上攻牙齿,为动摇肿痛,散阳明之风热,则齿自坚矣。去白虫、长虫者,假其苦辛之味耳。
3.《本草汇言》:蔓荆子,主头面诸风疾之药也。前古主通利九窍,活利关节,明目坚齿,祛除风寒风热之邪。其辛温轻散,浮而上行,故所主头面虚风诸证。推其通九窍,利关节而言,故后世治湿痹拘挛,寒疝脚气,入汤散中,屡用奏效,又不拘于头面上部也。
4.《药品化义》:蔓荆子,能疏风、凉血、利窍,凡太阳头痛,及偏头风、脑鸣、目泪、目昏,皆血热风淫所致,以此凉之,取其气薄主升,佐神效黄芪汤,疏消障翳,使目复光,为肝经胜药。
5.《本草新编》:蔓荆子,佐补中药以治头痛最效, 因其体轻力薄,藉之易于上升也,倘单恃一味,欲取胜于俄顷,则不能。
6.张寿颐:凡草木之子,多坚实沉重,性皆下行,蔓荆之实,虽不甚重,然其性必降,《本经》谓主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固皆清泄降火之功用。《别录》虽加以辛字,而主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仍是内风升腾之病,用以清降,断非疏散外风之品。《日华子》谓治赤目; 张洁古谓治头沉昏闷,止目睛内痛;王海藏谓搜肝风;皆是患风降火,其义甚明。独甄权谓治贼风;洁古又谓治太阳头痛,散风邪;则误作疏散之药,绝非《本经》、《别录》真旨。盖内风、外风,治法含浑,久为汉、魏以来通病,甄权等此说,实属误认,奈何濒湖《纲目》,亦谓其气清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竞以甄权等之误说,反加附会而为之证实。近三百年,更无人能知蔓荆子之真实功用矣。然濒湖亦谓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证,则试问风而属虚,岂有再用浮散主治之理《千金方》以一味蔓荆子为末,浸酒服,治头风作痛,亦是内风,非祛散外风之法,其用酒者乃借酒力引之上行,使药力达于头脑之意。轻用一钱五分,重用可至三、四钱。
7.《本经》: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
8.《本草经集注》:主发秃落。
9.《别录》:去长虫,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令人光泽脂致。
10.《药性论》:治贼风,能长髭发。
11.《日华子本草》:利关节,治赤眼,痫疾。
12.《珍珠囊》:凉诸经血,止头痛,主目睛内痛。
13.王好古:搜肝风。
14.《医林纂要》:散热,祛风,兼能燥湿。
15.《广西中药志》:治胃痛。
16.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疏风散热,平肝止痛。治感冒发热,眼病眩晕,风湿筋骨痛,消化不良,肠炎腹泻,跌打肿痛。

【摘录】《中华本草》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