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药材认识

荞麦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出处】《千金·食治》

【拼音名】Qiáo Mài

【别名】乌麦、荍麦(《日用本草》),花荞、甜养(《纲目》),荞子(《草木便方》)。

【来源】为蓼科植物荞麦的种子。霜降前后种子成热时收割,打下种子,晒干。

【原形态】
荞麦,又名:净肠草(《植物名实图考》),鹿蹄草、流注草。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分枝,光滑,红色,稀具乳头状突起,高40~110厘米。叶互生.心状三角形成三角状箭形,有的近五角形,长2.5~5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下部裂片圆形或渐尖,基部近心形或戟形,叶脉被乳头状突起;下部叶有长柄,上部叶无柄;托鞘膜质,短筒状,早落;总状伞房花序腋生和顶生,短而密集成簇;花梗长;花白色或淡粉红色,具细长的小花梗,基部有小苞片;花被深5裂,裂片卵形或椭圆形;雄蕊8;花柱3,柱头头状,子房1室,具3棱。瘦果三角状卵形或三角形,先端渐尖,具3棱,棕褐色,光滑。花果期7~8月。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和栽培。本植物的茎叶(养麦秸),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化学成份】瘦果中含水杨胺,4-羟基苯甲胺,N-水杨叉替水杨胺。

【性味】
甘,凉。
①《千金·食治》;味酸,微寒,无毒。
②《嘉祐本草》:味甘,平寒,无毒。
③《随息居饮食谱》:甘,温。

【归经】
入脾、胃、大肠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大阴、阳明经。
②《本草求真》:入肠、胃。
③《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功能主治】
开胃宽肠,下气消积。治绞肠痧,肠胃积滞,慢性泄泻,噤口痢疾,赤游丹毒,痈疽发背,瘰疬,汤火灼伤。
①孟诜: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
②《纲目》: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
③《本草备要》:解酒积。
④《安徽药材》:治淋病。
⑤《中国药植图鉴》:可收敛冷汗。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注意】
①《千金·食治》:荞麦食之难消,动大热风。
②《本草图经》:荞麦不宜多食,亦能动风气,令人昏眩。
③《品汇摘要》:不可与平胃散及矾同食。
④《医林纂要》:荞,春后食之动寒气,发痼疾。
⑤《得配本草》:脾胃虚寒者禁用。

【附方】
①治绞肠痧痛:养麦面一撮。炒黄,水烹服。(《简便单方》)
②治禁口痢疾:荞麦面每服二钱。砂糖水调下。(《坦仙皆效方》)
③治男子白浊,女子赤白带下:荍麦炒焦为末,鸡子白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日三服。(《纲目》济生丹)
④治小儿油丹亦肿:荞麦面醋和敷之。(《兵部手集方》)
⑤治痘疹溃烂,脓汁淋漓,疼痛者:荞麦,磨取细面,痘疮破者,以此敷之;溃烂者,以此遍扑之。(《痘疹世医心法》荞麦粉)
⑥治汤火烧:荞麦面炒黄色,以井华水调敷。(《奇效良方》)
⑦治蛇盘瘰疬,围接项上:荞麦(炒,去壳)、海藻、白僵蚕(炒,去丝)等分。为末,白梅浸汤,取肉减半,和丸绿豆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后临卧米饮下,日五服。其毒当从大便泄去。若与淡菜连服尤好,淡菜生于海藻上,亦治此也。忌豆腐、鸡、羊、酒、面。(《纲目》)
⑧治脚鸡眼:以荸荠汁同荞麦调敷脚鸡眼。三日,鸡眼疔即拔出。(《本草撮要》)
⑨治疮头黑凹:荞麦面煮食之,即发起。(《仁斋直指方》)
⑩治痈疽发背,一切肿毒:荍麦面、硫黄各二两。为末,井华水和作讲晒收。每用一饼,磨水敷之,痛则令不痛,不痛则令痛。(《仁斋直指方》)

【各家论述】
①《纲目》:荞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带、泄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之。若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非所宜矣。孟诜云益气力者,殆未然也。按杨起《简便方》云,肚腹微微作痛,出即泻,泻亦不多,日夜数行者,用荞麦面一味作饭。连食三四次即愈。予壮年患此两月。瘦怯尤甚,用消食化气药,俱不效,一僧授此而愈,转用皆效,此可征其炼积滞之功矣。《普济》治小儿天吊及历节风方中,亦用之。
②《本草求真》:荞麦,味甘性寒,能降气宽肠,消积去秽,凡白带、白浊、泄痢、痘疮溃烂、汤火灼伤、气盛湿热等症,是其所宜。且炒焦热水冲服,以治绞肠痧腹痛;醋调涂之,以治小儿丹毒赤肿亦妙;盖以味甘入肠,性寒泻热,气动而降,能使五脏滓滞,皆炼而去也。若使脾胃虚弱,不堪服食,食则令人头晕。
③《随息居饮食谱》:荍麦,罗面煮食,开胃宽肠,益气力,御风寒,炼滓秽,磨积滞,与芦菔同食良。以性有微毒而发痼疾,芦菔能制之也。

【摘录】《*辞典》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