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药材认识

牵牛子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出处】出自《雷公炮炙论》

【拼音名】Qiān Niú Zǐ

【英文名】Pharbitis Seed

【别名】草金铃、金铃、黑牵牛、白牵牛、黑丑、白丑、丑牛子、二丑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牵牛或毛牵牛等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harbitis (L.) Choisy .2.Pharbitis purpurea(L.) Voigt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 成熟未开裂时将藤割下,晒干,种子自然脱落,除去果壳杂质。

【原形态】
1.牵牛,一年生攀援草本。茎缠绕,长2m能上能下,被倒向的短柔毛及杂有倒向或开展的长硬毛。叶互生;叶柄长2-15cm;叶片宽卵形中近圆形,深或浅3裂,偶有5裂,长4-15cm,宽.5-14cm,基部心形,中裂片长圆形或卵圆形,渐尖或骤尖,侧裂片较短,三角形,裂口锐或圆,叶裂片长圆形或卵圆形,渐尖或柔尖,侧裂片较短,三角形,裂口锐或圆,叶面被微硬的柔毛。花腋生,单一或2-3朵着生于花序梗顶端,花序梗长短不一,被毛;苞片2,线形或叶状;萼片5,近等长,狭披针形,外面有毛;花冠漏斗状,长5-10cm,蓝紫色或紫红色,花冠管色淡;雄蕊5,不伸出花冠外,花丝不等长,基部稍阔,有毛;雌蕊1,子房无毛,3室,柱头头状。蒴果近球形,直径0.8-1.3cm,3瓣裂。种子5-6颗,卵状三棱形,黑褐色或米黄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2.形态与牵牛相似,主要区别点是:叶片圆心形或宽卵状心形,长4-18cm,宽3.5cm,通常全缘。花腋生,单一或2-5朵成伞形聚伞花序,萼片卵状披针形。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原产美洲,我国各地常见栽培,也常逸为野生。
2.生于平地以至海拔2800m的田边、路旁、宅旁或山谷林内,栽培或野生。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资源分布:牵牛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圆牵牛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栽培】
1.气候土壤: 牵牛适应性较强,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温和的气候和中等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宜。过于低湿或干燥瘦嵴之地,生长均不良。
2.种植: 以种子繁殖,于4-5月播种。播种前翻土作畦(如利用篱边、墙边、田埂等地种植,则不需作畦),畦宽约1.3m,按株距23-33cm、行距30-50cm开穴,每穴播种子4-5粒。播后覆细土一层,以种子不露出为宜。种子发芽后,幼苗生长真叶2-3片时,便须间苗、补苗,亦可进行移植。以每穴保留2-3株即可。
3.田间管理:在藤蔓尚短时,可以进行松土除草1-2次。至藤蔓较长时,须设立支柱,或间种玉米、高梁等作物使其攀援其上,以代支柱。施肥,在前期施以人粪尿、硫酸氨等氮肥为宜,后期多施草木灰、骨粉等磷钾肥为宜。

【性状】
性状鉴别 种子似桔瓣状,略具3棱,长5-7mm,宽3-5mm。表面灰黑色(黑丑),或淡黄白色(白丑),背面弓状隆起,两侧面稍平坦,略具皱纹,背面正中有一条浅纵沟,腹面棱线下端为类圆形浅色种脐。质坚硬,横切面可见淡黄色或黄绿色皱缩折叠的子叶2片。水浸后种皮呈龟裂状,有明显粘液,气微味辛、苦、有麻舌感。以颗粒饱满、无果皮等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略呈切向延长,有的含棕色物,间有分化成单细胞的非腺毛表皮下方为1列扁小的下皮细胞。栅状细胞层由2-3列细胞组成,靠外缘有一光辉带。营养层由数列切向延长的细胞及颓废细胞组成,有细小维管束,薄壁细胞中含细小淀粉粒。内胚乳最外1-2列细胞类方形,壁稍厚,内侧细胞的壁粘液化。子叶落归根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圆形的分泌腔,直径约至108μm;薄壁细胞中充满糊粉粒及脂肪油滴,并含草酸钙簇晶;直径约18μm。

【化学成份】
1.牵牛 种子含牵牛子甙(pharbitin)约3%,系树脂性甙,用碱水解得到牵牛子酸(pharbitic acid),巴豆酸(tiglic acid),裂叶牵牛子酸(nilic acid),α-甲基丁酸(α-methylbutyric acid)及戊酸(valeric acid)等。牵牛子酸为混合物,分离得到牵牛子酸A、B、C、D,以后二者为主;牵牛子酸C系由番红醇酸(ipurolic acid) 与2分子D-葡萄糖(D-glucose)缩合而成的甙,牵牛子酸D比牵牛子酸C多含1分子鼠李糖。种子还含生物碱;裸麦角碱(chanoclavine),野麦碱(elymoclavine),狼尾草麦角碱(penniclavine),田麦角碱(agroclavine),麦角醇(lyser-gol)等。又含脂肪油11%及其他糖类。未成熟种子含多种赤霉素及其葡萄糖甙:赤霉素(gib-berellin)A3、A5、A20、A26、A27;赤霉素葡萄糖甙(gibberellin glucoside)Ⅰ、Ⅱ、Ⅳ、Ⅴ、Ⅵ、Ⅶ、F-Ⅶ。
2. 圆叶牵牛 种子含赤霉素A3、A5、A8、A17、A19、A20、A26、A27、A29、A33、A44、A55。又含圣苯素-7-O-β-D-吡喃木糖基-O-β-D-吡喃阿拉伯糖甙(eriodictyol-7-O-β-D-xylopyanosyl-O-β-D-arabinopyranoside),2-羟基-1,4-戊二酮(2-hydro-xy-1-phenyl-1,4-pentadione),2,3,22,23-四羟基胆甾-6-酮(brassinone),栗木甾酮(castasterone)和麦角类生物碱(ergot alkaloid)。

【药理作用】牵牛子甙的化学性质与泻根素(Jalapin)相似,有强烈的泻下作用。牵牛子甙在肠内遇胆汁及肠液分解出牵牛子素,刺激肠道,增进蠕动,导致泻下。据动物试验,黑丑与白丑泻下作用并无区别。关于牵牛子的泻下作用原理,研究很少,它与硫酸镁、大黄不同,在泻下时,不引起血糖的剧烈变化,但能加速菊糖(Inulin)在肾脏中之排出,可能有利尿作用。牵牛子的水、醇浸剂对小鼠皆有泻下作用,但经煎煮后,即失去作用。除去牵牛子甙后的水溶液,似仍有泻下作用,故除已知的牵牛子甙外,可能还含有其他泻下成分。在体外试验,黑丑、白丑对猪蛔尚有某些驱虫效果。牵牛子甙似能兴奋离体兔肠及离体大鼠子宫;静脉注射1mg/kg对麻醉犬、兔的血压、呼吸无明显影响。对小鼠皮下注射之半数致死量为37;5mg/kg。对人有毒性,但不大,大量除对胃肠的直接刺激引起呕吐、腹痛、腹泻与粘液血便外,还可能刺激肾脏,引起血尿,重者尚可损及神经系统,发生语言障碍、昏迷等。三色牵牛(Ipomoeatricolor)含异麦角酰胺(Isolyserga-nide)、麦角酰胺(Lysergamide)及裸麦角碱,有致幻作用。致泻:种子乙醇或水浸出液1.5-3g/kg灌胃,对小鼠有泻下作用,但煎剂则失去致泻能力。兴奋平滑肌:所含树脂0.2%浓度,对家兔离体肠管及子宫均有兴奋作用;皮下注射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37.5mg/kg。牵牛子甙水解产物的盐,可使豚鼠小肠、盲肠、大肠收缩,而牵牛子甙本身无此作用。

【毒性】厚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 为 6.12± 0.038g/kg。木兰箭毒碱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 45.55mg/kg。厚朴煎剂给猫静脉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4.25±1.25g/kg。厚朴煎剂给小鼠一次灌胃60g/kg,观察3天,未见死亡。

【鉴别】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2g,加石油醚20ml,浸泡2-4h,滤过。滤渣加甲醇20ml,冷浸4h,滤过。取滤液3ml,置蒸发皿内蒸干,加浓硫酸1滴,于水浴上加热,残渣呈红色至紫红色。(检查牵牛子甙)(2)用毛细管将上述甲醇提取液滴在滤纸上,一再滴加5%磷钼酸试液,于120℃烘烤2min, 则显蓝至蓝黑色斑点。(检查牵牛子甙)。

【炮制】
炒牵牛子:将净牵牛子置锅内加热,炒至微鼓起,取出放凉。
1.《雷公炮炙论》:凡使牵牛子,入水中淘,取沉者晒干,拌酒蒸,从已至未,晒干,临用青去黑皮。
2.《纲目》:牵牛子,今多只碾取头末,去皮麸不用,亦有半生半熟用者。

【性味】苦辛;寒

【归经】肺;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利水通便;祛痰逐饮;消积杀虫。主水肿;腹水;脚气;痰壅喘咳;大便秘结;食滞虫积;腰痛;阴囊肿胀;痈疽肿毒;痔漏便毒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丸、散,每次0.3-1g,每日2-3次。炒用药性较缓。

【注意】
孕妇及胃弱气虚者忌服。
1.《日华子本草》:得青木香、干姜良。
2.《本草衍义补遗》:不胀满,不大便秘者勿用。
3.《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4.《本草备要》:若湿热在血分,胃弱气虚人禁用。

【附方】①治水肿:牵牛子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一,以小便利为度。(《千金方》)②治停饮肿满:黑牵牛头末四两,茴香一两(炒),或加木香一两。上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调一、二钱,临卧服。(《儒门事亲》禹功散)③治水气蛊胀满:白牵牛、黑牵牛各二钱。上为末,和大麦面四两,为烧饼,临卧用茶汤一杯下,降气为验。(《宣明论方》一气散)④治小儿腹胀,水气流肿,膀胱实热,小便赤涩:牵牛生研一钱,青皮汤空心下。一加木香减半,丸服。(《郑氏小儿方》)⑤治四肢肿满:厚朴(去皮,姜汁制炒)半两,牵牛子五两(炒取末二两)。上细末。每服二钱,煎姜、枣汤调下。(《本事方》)⑥治小儿肺胀喘满,胸高气急,两肋扇动,陷下作坑,两鼻窍张,闷乱嗽渴,声嘎不鸣,痰涎潮塞,俗云马脾风:白牵牛一两(半生半熟),黑牵牛一两(半生半熟),川大黄、槟榔各一两。上为细末。三岁儿每服二钱,冷浆水调下,涎多加腻粉少许,无时,加蜜少许。(田氏《保婴集》牛黄夺命散)⑦治脚气胫已满,捏之没指者:牵牛子,捣,蜜丸,如小豆大五丸,吞之。(《补缺肘后方》)⑧治一切虫积:牵牛子二两(炒,研为末),槟榔一两,使君子肉五十个(微炒)。俱为末。每服二钱,沙糖调下,小儿减半。(《永类钤方》)⑨治大肠风秘壅热结涩:牵牛子(黑色,微炒,捣取其中粉)一两,桃仁(末)半两,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温水服三、二十丸。(《本草衍义》)⑩治冷气流注,腰疼不能俯仰:延胡索二两,破故纸(炒)二两,黑牵牛子三两(炒)。上为细末,煨大蒜研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葱须盐汤送下,食前服。(《杨氏家藏方》牵牛丸)11.治肾气作痛:黑、白牵牛等分。炒为末,每服三钱,用猪腰子切,入茴香百粒,川椒五十粒,掺牵牛末入内扎定,纸包煨熟,空心食之,酒下,取出恶物效。(《仁斋直指方》)12.治肠痈有脓,胀闭不出:牵牛子头末三钱,大黄二钱,穿山甲(煅)二钱,乳香、没药各一钱。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张三丰仙传方》)13.治梅毒,横痃:白牵牛仁,每次五、六钱,煎汤内服。(《泉州本草》)14.治风热赤眼:黑丑仁为末,调葱白汤敷患处。(《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
1.李杲:牵牛子,《本草》名医续注云,味苦寒能除湿,利小水,治下疰脚气。据所说,气味主治俱误矣,何以明之?凡药中用牵牛者,少则动大便,多则下水,此乃泻气之药,试取尝之,即得辛辣之味,久而嚼之,猛烈雄壮,渐渐不绝,非辛如何?续注家乃谓味苦寒,其苦寒果安在哉?若以为泻湿之药,犹不知其的也。何则?此物但能泻气中之湿热,不能泻血中之湿热。夫湿者水之别称,有形者也,若肺先受湿,则宜用之。今用药者不问有湿无湿,但伤食,或欲动大便,或有热服,或作常服,克化之药俱用牵牛,岂不误哉?殊不知牵牛辛烈,泻人元气,比诸辛药泻气尤甚,以其辛之雄烈故也。今重为备言之,若病湿胜,湿气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则宜用之耳,湿去则气得周流,所谓五脏有邪,更相平也。
2.《汤液本草》:牵牛,以气药引则入气,以大黄引则入血。
3.《纲目》:牵牛,自宋以后,北人常用取快,及刘守真、张子和出,又倡为通用下药,李明之目击其事,故着其说极力?之。牵牛治水气在肺,喘满肿胀,下焦郁遏,腰背胀肿,及大肠风秘气秘,卓有殊功。但病在血分及脾胃虚弱而痞满者,则不可取快一时及常服,暗伤元气也。一宗室夫人,年几六十,平生苦肠结病,旬日一行,甚于生产,服养血润燥药则泥膈不快,服硝、黄通利药则若罔知,如此三十余年矣,时珍诊其人体肥,膏梁而多优郁,日吐酸痰碗许乃宽,又多火病,此乃三焦之气壅滞,有升无降,津液皆化为痰饮,不能下滋肠腑,非血燥比也。润剂留滞,硝、黄徒入血分,不能通气,俱为痰阻,故无效也。乃用牵牛末,皂荚膏丸与服,即便通利,自是但觉肠结,一服就顺,亦不妨食,且复精爽。盖牵牛能走气分,通三焦,气顺则痰逐饮消,上下通快矣,外甥柳乔,素多酒色,病下极胀痛,二便不通,不能坐卧,立哭呻吟者七昼夜。医用通利药不效,遣人叩予,予思此乃湿热之邪在精道,壅胀隧路,病在二阴之间,故前阻小便,后阻大便,病不在大肠、膀胱也。乃用楝实、茴香。穿山甲诸药,入牵牛加倍,水煎服,一服而减,三服而平。牵牛能达右肾命门,走精隧,人所不知,惟东垣李明之知之,故明之治下焦阳虚,天真丹用牵牛以盐水炒黑,入佐沉香、杜仲、破故纸。官桂诸药,深得补泻兼施之妙,方见《医学发明》。又东垣治脾湿太过,通身浮肿,喘不得卧,腹如鼓,海金沙散,亦以牵牛为君,则东垣未尽弃牵牛不用,但贵施之得道耳。
4.《本草正》:牵牛,古方多为散、丸,若用救急,亦可佐群药煎服,然大泄元气,凡虚弱之人须忌之。
5.《本草正义》:牵牛,善泄湿热,通利水道,亦走大便,故《别录》谓其苦寒,至李氏东垣,以其兼有辛莶气味,遂谓是辛热雄烈。按,此物甚滑,通泄是其专长,试细嚼之,惟其皮稍有辛味,古今主治,皆用之于湿热气滞,实肿胀满,二便不通,则东垣以为辛热,张石顽和之,亦谓辛温,皆属不确,当以《别录》之苦寒为正。又莶气戟人喉舌,细味之亦在皮中,所谓有毒,盖即在此。古方中凡用末子,均称止用头末,正以其皮粘韧,不易细碎,只用头末,则弃其皮,而可无辛莶之毒,颇有意味可思。《别录》主治专破气分之壅滞,泄水湿之肿满,除风利便,固皆以实病言之,此药功用,固已包举无遗,甄权申之,则日治痃癣气块,利大小便,东垣谓除气分湿热,三焦壅结;濒湖谓逐痰饮,通大肠气秘、风秘、杀虫。亦皆主结滞壅塞立论。而甄权乃又谓除虚肿,则误矣。《日华本草》谓治腰痛,盖亦指湿热阻塞,腰脊不利之症,惟言之殊不分明,究属非是。
6.《别录》:主下气,疗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7.《药性论》:治痃癖气块,利大小便,除水气,虚肿。落胎。
8.《日华子本草》:取腰痛,下冷脓,并一切气壅滞。李杲:除气分湿热,三焦壅结。
9.《纲目》:逐痰消饮,通大肠气秘风秘,杀虫。
10.《江苏植药志》:适用于急性关节炎。
11.《新疆中草药手册》:泻下,利尿,杀虫。治便秘,消化不良,肾炎水肿,小儿咽喉炎。

【摘录】《中华本草》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