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药材认识

三颗针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出处】出自《分类草药性》

【拼音名】Sān Kē Zhēn

【英文名】Barberry Root, Root of Chinese Barberry

【别名】铜针刺

【来源】
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细叶小檗、刺黑珠、蓝果小檗、猫刺小檗、匙叶小檗等多种植物的根、茎及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rberis pliretii Schneid.
采收和储藏:根于春、秋两季采收,除去须根,洗净,切片,烤干或弱太阳下晒干,不宜曝晒.式枝全年可采。

【原形态】
1.细叶小檗,落叶灌木,高1-2m.老枝灰褐色,具光泽,幼枝紫褐色,密生黑色疣状突起,刺短小,通常单一,生于老枝或干枝条下端的刺有时3分叉,长4-9mm。叶簇生;无柄;纸质;叶片狭倒披针形或披针状匙形,长1.5-4cm,宽5-10m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鲜绿色,下面淡绿或灰绿色,具羽状脉。总状花序下垂,长3-6cm,有花6-20朵;萼片6,花瓣状,排成2轮,长圆形或倒卵形;花黄色,外面带红色,直径6mm,花瓣6,倒卵形,较萼片稍短;雄蕊6,长约1.5mm;子房圆柱形,内含胚珠2粒,无花柱,柱头头状扁平.浆果长圆形,长约9mm,熟时红色.种子倒卵形,表面光滑,紫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2.刺黑珠,常绿灌木,高1-3m,茎圆柱形,节间长3-6cm,幼枝带红色,老枝黄灰色或棕褐色,有时具稀疏而明显的疣点。刺坚硬,3分叉,长1-3cm。单叶互生或3片簇生;几无柄;叶革质;叶片长圆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10cm,宽1-3cm,先端急尖,有小尖刺,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或黄色,边缘具15-25个刺状小锯齿,齿距2.5-4mm,叶脉网状密集。花3-10朵簇生,花梗长1-2cm;小苞片披针形;萼片6,长圆形或卵形;花淡黄色,直径约1cm,花瓣6,先端微凹,基部有2枚蜜腺;雄蕊6,长约4.5mm,与花瓣对生;子房圆柱形,内有2-3粒胚珠,柱头头状扁平。浆果卵形至球形,蓝黑色,长6-7mm,直径4-6mm,柱头宿存,无花柱,无粉或微有粉。花期4-5月,果期6-7月。
3.蓝果小檗,落叶灌木。幼枝带红色,老枝淡黄色,有小疣点,针刺3叉,粗壮,长1.5-3.5cm。叶披针形,长5-11cm,宽1-2cm,先端渐尖,边缘有刺齿10-24,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有光泽。花2-10朵簇生;花梗长1.6-3.5cm;小苞片卵形;外萼片长圆状卵形;微带红褐色,中萼片与内萼片倒卵形;花瓣倒卵形,先端圆钝,基部有爪;雄蕊长4mm;子房有胚珠4-5。桨果卵球形至椭圆形,被蓝粉,无宿存花柱。
4.猫刺小檗,常绿灌木,高达2m。茎直立,多分枝,幼枝淡黄色,具少数疣点,刺坚硬,三分叉,长1-2.5cm。叶簇生,革质;叶片长圆状披针形,稀长圆状倒卵形,长3-6cm,宽6-9mm,先端急尖,基部急狭呈极短的柄,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黄绿色,边缘有5-18个刺齿,齿长1.5-2.5mm。齿长3-7mm,侧脉几与中脉垂直,细脉不显着。花8-20朵簇生,花梗长5-15mm,小苞片2,卵状长圆形,长约2mm;萼片6,排成2轮;花黄色,6瓣,卵形至倒卵形;雄蕊6,离生;子房椭圆形,内含2-3个种子,稀3,宿存花柱长0.5mm。浆果椭圆形,熟时红色,被白粉。花期3-4月,果期8-10月。
5.匙叶小檗,落叶灌木,高0.5-1.5m。枝条细瘦,具条棱,幼枝后期变紫红色,老枝暗灰色,散生黑色疣点。刺通常不分叉,坚硬,长1-3cm。叶3-8片簇生;常为匙形或匙状倒披针形,长1-5cm,宽0.3-1cm,先端近急尖,有时具小尖头,基部渐狭成柄,通常全缘,稀具少数细锯齿。简单的总状花序,长2-4cm,花密生,15-35朵,花梗长1.5-4mm;苞片长圆形,稍短或与花梗等长。小苞片通常红色,长约1mm,花瓣椭圆状倒卵形,先端微急尖,基部有2枚蜜腺;雄蕊6,长约1.5mm;子房含1-2粒胚珠。浆果球形,淡红色带紫色,被粉,长及径均为3.5-4.5mm,柱头宿存,无花柱。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细叶小檗,生于向阳的砂质丘陵、山坡、路旁或溪边。
2.刺黑珠生于海拔1000-2000m的向阳山坡、荒地、路旁及山地灌丛中。
3蓝果小檗生长在山地灌丛中。
4.猫刺小檗,生海拔600-2000m的山坡、路旁及林缘。
5.生于海拔300-800mm的河滩、戈壁滩或山坡灌丛中。
资源分布:1.细叶小檗分布东北、华北及狭西、山东、河南等地。
2.刺黑珠分布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3.蓝果小檗公布河北、四川、云南。
4.猫刺小檗,分布于狭西、甘肃、湖北、四川等地。
5.匙叶小檗分布秦岭西端甘肃南部至西部、青海东部及新疆等地区。

【性状】
性状鉴别 (1)细叶小檗,根圆柱头形,有分枝,稍扭曲,直径0.3-1.2cm。表面黄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及支根痕,部分外呈鳞片状外卷或剥落。质坚硬,折断面纤维性;横切面皮部窄,黄棕色,木部鲜黄色。气无,味苦。
(2)刺黑珠 根圆柱形,稍扭曲,有分枝,直径0.3-0.7cm。表面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外皮剥落处露出灰黄色木部。质硬,折断面纤维性;横切面皮部薄,棕色,木部黄色。气无,味苦。
(3)蓝果小檗 根圆柱形,扭曲较明显,有分枝,直径0.15-0.6cm。表面褐棕色,有明显纵皱纹及支根质硬,折断面纤维性,皮部薄,棕色,木部鲜黄色。气无,味苦。
(4)猫刺小檗、匙叶檗根圆柱形,稍扭曲,有少数分枝,长10-15cm,直径1-3cm。根头粗大,向下渐细。外皮灰棕色,有细皱纹,易剥落。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鲜黄色。切片近圆形或长圆形,稍显放射状纹理髓部棕黄色。气徽,味苦。以色黄、苦味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1)细叶小檗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壁微木化。皮层窄。皮层和韧皮部稀疏散有单个黄色纤维,偶见2-3个成束。韧皮射线细胞1-5列,略呈漏斗状。
形成展呈微波状环。木质部占大部分,细胞壁均木化;木射线宽l-5列细胞,可见孔沟及纹孔,细胞中偶含草酸钙方晶,木射线及木薄壁细胞含大量淀粉粒。
(2)刺黑珠 木栓细胞10余列,壁木化。皮层狭窄,为数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散有淡黄色纤维束和石细胞。韧皮部纤维束多成层排列,并伴有石细胞,近形成层处渐少;韧皮射线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并常数个含晶细胞径向排列。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大部分.细胞壁木化,常可见年轮环;木射线宽2-6列细胞,细胞有明显纹孔,射线及木薄壁细胞含众多淀粉粒。
(3)蓝果小檗 木栓层为数列扁长方形细胞,壁微木化。皮层由5-6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组成,与韧皮部界限不甚明显。皮层和韧皮部有黄色的纤维及石细胞单个或2-3个成群。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大部分,细胞壁木化,可见数环年轮;木射线宽l-7列细胞。射线细胞会草酸钙方晶1至数个,近形成层处较多见,含晶细胞有时数个径向排列。木射线及木薄壁细胞含淀粉植。
粉末特征:(1)细叶小檗根 粉末棕黄色。①韧皮纤维黄色,多单个散在,梭形,直径 14-31um,长 172-20um,壁厚,强木化,孔沟明显或不明显。②木纤维众多,黄色,成束,直径18-29um,长205-24umn,壁较薄,孔沟不明显。③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导管,直径4108um。④木栓细胞多角形,壁徽木化。
(2)刺黑珠根 粉末棕黄色。①韧皮纤维众多,淡黄色,梭形,末端钝圆,直径20-49um,长144-242um,孔沟明显。②木纤维淡黄色,成束,直径10-31um,长215-390um,nk檗较薄,有稀疏孔沟及纹孔。③石细胞淡黄色,类长三角形、类图形或类长方形,直径27-62um,长可达119um,檗厚,孔沟明显。④草酸钙方晶较多。⑤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16-53um。⑥木栓细胞多角形,壁木化。
(3)蓝果小檗根 粉末棕黄色。①草酸钙方晶直径8-29um,多存在于韧皮射线细胞中可见多个上方晶。
②韧皮纤维黄色,梭形,末端稍钝,直径17-39um,长110-237um,壁厚,木化,孔沟明显,胞腔狭或较宽。③木纤维多碎断,直径10-25um,长254-846um,壁薄,可见斜纹孔。④石细胞黄色,类长方形、类三角形或不规则形,长径可达218um,壁厚,孔沟明显,有时孔沟呈分技状。⑤导管主为具缘纹乱和网纹导管,直径14-4lum,导管分子末端长尾状。⑥木栓细胞类多角形,壁微木化。

【化学成份】
1.细叶小檗根含小檗碱(berberine)1.16%,小檗胺(berbarmine)2.7%,还含掌叶防已碱(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
2.刺黑珠根含小檗碱3.68%,小檗胺1.82%,还含掌叶防已碱,药根碱。
3.蓝果小檗茎含小檗碱1.08%,还含掌叶防已碱,药根碱及小檗胺。
4.猫刺小檗根含小檗碱2.31%,小檗胺3.84%,还含掌叶防已碱及微量药碱。
5.匙叶小檗根含小檗碱1.58%,小檗胺0.81%,还含掌叶防已碱、药根碱。
此外,同属植物贵州小檗根含小檗碱。秦岭小檗根含小檗碱2.67%,小檗胺1.16%,还含掌叶防已碱,药根碱。拟多花小檗根含小檗碱1.40 %,小檗胺1.33%,还含药根碱及微量掌叶防己碱。细脉小檗根含小檗碱0.93%,小檗胺1.24 %,还含掌叶防已碱,而药根碱呈痕迹反应。刺红珠根含小檗碱1.04 %,还含掌叶防已碱,而小檗胺呈痕迹反应。首阳小檗根内皮含小檗碱3.36%,还含小檗胺。大黄檗根含小檗碱1.43%,小檗胺0.91%,含微量掌叶防己碱及药根碱。果实含维生素C249.8mg%。
巴东小檗根含小檗碱1.23 %,小檗胺0.84%,还含掌叶防已碱,药根碱,皮部小檗碱4.16%。显脉小檗根含小檗碱2.8%,还含小檗胺,异粉防已碱(isotetrandrine)及微量掌叶防已碱。网脉小檗根含小檗碱2.37%,还含掌叶防已碱及药根碱。血红小檗根含小檗碱2.8%。还含掌叶防己碱,药根碱及小檗胺。华西小檗茎含小檗碱1.5%,小檗胺0.70%,还含掌叶防已碱。

【药理作用】
同属植物三棵针Berberisspp.含小檗碱,其药理见黄连条。粗制剂的药理作用1.降压作用 麻醉猫腹腔注射三棵针流浸膏有显着的降压作用,对呼吸和心率的影响不显着。静脉注射三棵针的各种提取成分(一般属于季铵类生物碱,是由己提取过小檗碱的部分中分离出来的),也有显着的降压作用。三棵针代替黄檗加入二仙合剂(称针仙合剂)给麻醉猫静脉注射亦可降压,但给不麻醉的慢性肾型高血压狗灌服,连续三周并无降压作用,可能是这些成分在肠胃道不易吸收之故。三颗针浸膏2g生药/kg腹腔注射可使麻醉猫血压下降。盐酸小檗胺5、10mg/kg可使麻醉兔、猫、犬血压下降,其降压机理可能主要通过血管的直接扩张作用。
2.抗菌作用 三棵针有抗菌作用。煎剂在试管内能抑制出血性黄疸型钩端螺旋体的生长,最低有效浓度为1/800,与小檗碱相差不多。感染钩端螺旋体之豚鼠,口服煎剂,除腹壁及内脏出血较轻外并无明显效果。
3.升白作用:小檗胺20mg/kg腹腔注射及2mg/kg静脉注射,分别对大鼠和犬因环磷酰胺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对抗作用。
4.抗心律失常:盐酸小檗胺12.5、50?mol/kg对离体豚鼠乳头状肌和人心耳梳状肌的收缩性、自律性有抑制作用,并延长功能不应期及非竞争性的拮抗氯化钙的正性肌力作用;盐酸小檗胺5mg/kg静脉注射对乌头碱、哇巴因、氯化钙及结扎冠脉引起的心律失常均有抑制作用,小檗胺抗心律不齐的机理可能是抑制钙内流。小檗胺1?mol/L,可使兔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功能损伤有保护作用,能促进心功能的恢复,延长心脏有效工作时间。

【毒性】小鼠腹腔注射三棵针流浸膏,半数致死量为3.1g/kg。肾型高血压狗每天灌服针仙含剂15g生药/kg,共15日,第16-20日剂量增为30g/kg,血压、心电图、肝肾机能均未见显着改变。3只狗停药之周后,又给流浸膏10g/kg,每天1次共2周,同样未见变化。提取物B-19生物碱给猫灌服100mg/kg,大鼠每天灌服400mg/kg,共1个月,正常人口服400-600mg,均未有毒性反应。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少许置于载玻片上,滴加 5%盐酸1滴,加盖玻片,放置片刻,镜检,可见大量黄色针状结晶簇。
(检查小檗碱)(2)取粉末0.5g,加少量水浸泡,取上清液ml,加稀盐酸数滴,再滴加改良碘化铋钾试剂,立即呈橘红色沉淀。(检查生物碱)取上清液2ml,沿管壁加溴水1ml,两液交界处显樱红色环。(检查小檗碱)(3)取粉末0.5g,加甲醇浸泡30min,取上清液2ml,蒸至近干,加5%没食子酸乙醇溶液2-3滴,置水浴上蒸干,趁热加硫酸数滴,将溶液置于白瓷板上观察,显墨绿色。(检查小檗碱)(4)薄层色谱取本品细粉0.5g,甲醇回流提取。提取液浓缩后供点样用。硅胶9g,加石膏1g和一定量水铺后,120℃活1.5h。展开剂(甲)氯仿一甲醇一氨(15:4:1);(乙)乙酸异戊酯一甲酸一无水醇(70:2o:10)。展开2次,展距16m。紫外光灯下观察,小檗碱和掌叶防已碱显黄绿色荧光,药根碱为暗斑,小檗胺呈淡蓝荧光。再用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显色,色点均呈污红棕色斑点。

【炮制】采集后,取茎枝刮去外皮,剥取深黄色的内皮,阴干。

【性味】苦;性寒;

【归经】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湿热痢利;腹泻;黄疸;湿疹;疮疡;口疮;目赤;咽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30g;或泡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本品脾胃虚寒者慎用。

【各家论述】1.《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2.《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消炎抗菌。治目赤,赤痢,吐血劳伤,咽喉肿痛,腹泻,齿痛,耳心痛,跌打损伤红肿。3.《贵州草药》:解热,利湿,散瘀,止痛,凉血。

【摘录】《中华本草》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