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药材认识

食盐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拼音名】Shí Yán

【英文名】Salt

【别名】盐、咸鹾

【来源】
药材基源:为海水或盐井、盐池、盐泉中的盐水经煎、晒而成的结晶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生境分布】主为海盐及池盐、井盐。海盐产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池盐产于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一带;井盐产于云南、四川。销全国各地。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为立方体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多棱形晶体。纯净者,无色透明;通常呈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具玻璃样光泽。体较重,质硬,易砸碎。气微,味咸。露置空气中易潮解。能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在无色火焰上燃烧,火焰呈鲜黄色。以色白、纯净、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份】主要成分为氯化钠(NaCl);因来源、制法等的不同,夹杂物质的质与量,都有所差异。普通常见的杂质,有氯化镁(MgCl2)、硫酸镁(MgSO4)、硫酸钠(Na2SO4)、硫酸钙(CaSO4)及不溶物质等。

【鉴别】取本品约0.1g,加水10ml,使溶解,滤过,滤液显氯化物和钠盐的反应。具体内容参见大青盐条。

【炮制】《纲目》:凡盐入药,须以水化,澄去脚滓,煎炼白色,乃良。

【性味】咸;寒;无毒

【归经】胃;肾;肺;肝;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涌吐;清火;凉血;解毒;软坚;杀虫;止痒。主食停上脘;心腹胀病;脑中痰癖;二便不通;齿龈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疮疡;毒虫螫伤

【用法用量】内服:沸汤溶化,0.9~3g;作催吐用9~18g,宜炒黄。外用:炒热熨敷或水化点眼、漱口、洗疮。

【注意】
咳嗽、口渴慎服,水肿忌服。
1.《素问》: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
2.《别录》:多食伤肺喜咳。
3.《蜀本草》:多食令人失色肤黑,损筋力。
4.《本草衍义》:病嗽及水者宜全禁之。
5.《本草经疏》:消渴,法所大忌。
6.《本草述钩元》:喘嗽水肿消渴者,盐为大忌。
7.《本草用法研究》:如胸中一时普食闭结,用此作吐,亦止可暂服。

【附方】①治贪食,食多不消,心腹坚满痛:盐一升,水三升。上二味,煮令盐消。分三服,当吐出食,便瘥。(《金匮要略》)②治干霍乱,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气欲绝:盐一大匙(熬令黄),童子小便一升。二物温和服之,少顷吐下。(柳宗元)③治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是脑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则瘥:以盐汤吐,不吐撩出。(《肘后方》)④治喜笑不止:盐成块者二两。火烧令通亦,放冷研细,以河水一大碗,同煎至三、五沸。放温分三次啜之,以钗探喉中。(《儒门事亲》)⑤治霍乱腹痛:炒盐,一包熨其心腹,令气透,又以一包熨其背。(《救急方》)⑥治二便不通:盐和苦酒敷脐中,干即易,仍以盐汁灌肛内,并用纸裹盐投水中饮之。(《杨氏家藏方》)⑦治牙龈出血:早晚用盐细末刷牙,连续用。(《吉林中草药》)⑧治血痢不止:白盐纸包烧研,调粥吃三、四次。(《救急方》)⑨治气淋脐下切痛:盐和醋调下。(《广利方》)⑩治赤白久下,谷道疼痛不可忍:熬盐熨之,又炙枳实熨之。(《肘后方》)11.治阳脱虚证,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小腹紧痛,冷汗气喘:盐炒热,熨脐下气海。(《方脉正宗》)12.治一切气及脚气:盐三升,蒸候热,分裹,近壁脚踏之,令脚心热,又和槐白皮蒸用,夜夜与之。(《食疗本草》)13.治脚气疼痛:每夜用盐擦腿膝至足,用淹少时,以热汤泡洗。(《救急方》)14.治小儿撮口:盐豉脐上灸之。(《子母秘录》)15.治悬壅(雍)肿,喉咙内食物不下:以绵裹箸头,揾盐揩之,如此二七遍。(《圣惠方》)16.治风热牙痛:槐枝煎浓汤二碗,入盐一斤。煮干炒研,日用揩牙,以水洗目。(《唐瑶经验方》)17.治目中浮翳遮睛:白盐生研少许,频点。小儿亦宜。(《仁斋直指方》)18.明目,坚齿,去翳,大利老眼:取雪白盐花,每早揩牙漱水,以大指甲点水洗目,闭坐良久,乃统面。(《永类钤方》)19.治溃痈作痒:盐摩其四围。(《外科精义》)20、治手足心毒,风气毒肿:盐末、椒末等分。酢和敷之。(《肘后方》)21.治热病下部有NI虫生疮:熬盐绵裹熨之。(《梅师集验方》)22.治蚯蚓咬:浓作盐汤浸身数遍。(《经验方》)23.治蠼螋尿疮:盐三升,水一斗,煮取六升,以绵浸汤淹疮上。(《食疗本草》)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素问》曰,咸走血,故东方食鱼盐之人多黑色,走血之验,故可知矣。齿缝中多血出,常以盐汤漱,即巳,益齿走血之验也。
2.《纲目》:盐之气味咸腥,人之血亦咸腥,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从其类也。煎盐者,用皂角收之。故盐之味微辛,辛走肺,咸走肾,喘嗽、水肿、消渴者,盐为大忌,或引痰吐,或泣血脉,或助水邪故也。然盐为百病之主,百病无不用之,故服补肾药用盐汤者,咸归肾,引药气入本脏也;补心药用炒盐者,心苦虚以咸补之也;补脾药用炒盐者,虚则补其母,脾乃心之子也;治积聚结核用之者,盐能软坚也;诸痈疽眼目及血病用之者,咸走血也;诸风热病用之者,寒胜热也;大小便病用之者,咸能润下也;骨病齿病用之者,肾主骨,咸入骨也;虫伤用之者,取其解毒也。
3.《重庆堂随笔》:味最咸,味过咸即渴者,干液之征也,既能干液,则咸味属火无疑。但味虽属火而性下行,虚火上炎者,饮淡盐汤即降,故为引火归元之妙品。吐衄不止者,盐卤浸足愈。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