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药材认识

土荆芥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拼音名】Tǔ Jīnɡ Jiè

【别名】鹅脚草、红泽兰、天仙草、臭草、钩虫草、鸭脚草、香藜草、臭蒿、杀虫芥、藜荆芥、臭藜霍、洋蚂蚁草、虎骨香、虱子草、狗咬(疒黄)、火油草、痱子草、杀虫草、大本马齿苋

【来源】
药材基源:为藜科植物土荆芥的带果穗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
采收和储藏: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割全草,摊放在通风处,或捆束悬挂阴干,避免日晒及雨淋。

【原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高50-80cm,有强烈气味。茎直立,有棱,多分枝,被腺毛或无毛。单叶互生,具短柄;叶片披针形至长圆状披外形,长3-16cm,宽达5cm,先端短尖或钝,下部的叶边缘有不规则钝齿或呈波浪形,上部的叶较小,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有腺点,揉之有一种特殊的香气。穗状花序腋生,分枝或不分枝。花小,绿色,两性或雌性,3-5朵簇生于上部叶腋;花被5裂,果时常闭合;雄蕊5;花柱不明显,柱头通常3,伸出花被外。胞果扁球形,完全包于花被内。种子横生或斜生,黑色或暗红色,平滑,有光泽。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旷野、路旁、河岸和溪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北方各地常有栽培。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干燥气候,在高温高湿地方,药材质量较差,挥发油含量较低。对土壤要求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宜选向阳干燥地区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3月中旬将地翻松耙平作畦,宽1~1.4m,每1hm2施堆肥或厩肥750~900kg作基肥。种子繁殖,春播于3月中旬至4月上旬。直播:按行距30cm在畦上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插入沟内,薄覆细土,以盖没种子为度。约经10~15d即可发芽。苗齐后间苗1-2次。每窝留苗1~2株,保持株行距0.5m。育苗移栽:在苗床内按行距10cm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播入,盖细土一层,灌水湿润。出苗后,待幼苗高至12~16cm时,即可移植,按株、行距各30-36cm开穴,每穴栽植1~2株,覆土镇压后,灌水。
田间管理 在幼苗生长期中宜勤除杂草,并须间苗1~2次。定植成活后宜松土除草2~3次。施追肥1~2次,以人粪尿或硫酸铵为宜。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黄绿色,茎上有柔毛。叶皱缩破碎,叶缘常具稀疏不整齐的钝锯齿;上表面光滑,下表面可见散生油点;叶脉有毛。花着生于叶腋。胞果扁球形,外被一薄层囊状而具腺毛的宿萼。种子黑色或暗红色,平滑,直径约0.7mm。具强烈而特殊的香气。味辣而微苦。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①上、下表皮均有囊状腺毛,头部单细胞,略呈矩圆形,长100-140μm,直径40-56μm,柄1-4细胞。②气孔甚密,不定式,副卫细胞3-4个。③非腺毛1-7个细胞,顶端细胞长而钝圆,壁薄多扭曲,基部细胞膨大,有纵向角质纹理。④叶肉组织中有草酸钙砂晶、簇晶及方晶。此外,偶见头部为2细胞,柄6-9细胞的腺毛,其基部细胞亦膨大呈锥状。

【化学成份】含挥发油其中有:松香芹酮(pinocarvone),土荆芥酮(aritasone)[1]。叶含山柰酚-7-鼠李糖甙(kae-mpfrol-7-rhamnoside),土荆芥甙(ambroside)[2]。果含山柰酚3-鼠李糖-4’-木糖甙(kaempferol 3-rhamnoside-4′-xyloside),山柰酚3-鼠李糖-7-木糖甙(kaempferol 3-rhamno-side-7-xyloside),山柰酚(kaempferol),驱蛔素(ascaridole),异鼠李素(isorhamnatin),槲皮素(quercetin)[3,4],4-O-去甲相思子黄酮-7-O-α-L-鼠李糖-3′-O-β-D-吡喃木糖甙(4-O-demethyl abrectorin 7-O-α-L-rhamnoside-3′-O-β-D-ylopyranoside)[5]。

【药理作用】
土荆芥油为一种杀肠虫药(主成分驱蛔素,其效较油强2倍),对蛔虫先兴奋,后麻痹,最后产生不可逆性强直;对钩虫也有效,但略差;对阿米巴痢疾亦有效,可用于慢性或带虫者;对绦虫之效颇差。
土荆芥油在肠内易被吸收,吸收后一部分经肺排出,使呼气中有特殊臭气。本药有剧烈刺激性。土荆芥油对鸟型结核杆菌在体内有很轻度的抑制作用;对真菌(如发癣菌)则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弱于麝香草酚而强于水杨酸)。土荆芥油中所含驱蛔素对蛔虫有先兴奋后麻痹的驱虫效果,对钩虫亦有驱除作用。

【毒性】对肝肾也有毒性。

【炮制】除去杂质及根,切细。

【性味】辛;苦;性微温;大毒

【归经】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活血消肿。主钩虫病;蛔虫病;蛲虫病;头虱;皮肤湿疹;疥癣;风湿痹痛;经闭;痛经;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鲜品15~24g,或入九、散;或提取土荆芥油,成人常用量0.8~1.2ml,极量1.5ml,儿童每岁0.05ml。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虚弱、营养不良者应慎用或减量。小儿较成人敏感。有肾、心及肝脏疾病或消化道溃疡者禁用。《福建民间草药》:凡患神经衰弱、心脏病、肾病及孕妇等忌服。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止痛,宜煎水洗,小儿麻痘脱靥后洗之,胜过蚬水。2.《岭南采药录》:能除风热,杀虫,健胃,止痛。煎水洗皮肤疥癞。3.《贵州民间方药集》:可驱肠中寄生虫。外用治蛇虫咬伤。4.《江西中药》:适用于钩虫病,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月经闭止,痛经。

【摘录】《中华本草》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