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鰕虎鱼 |  
								                                |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  
												                        | 
 |  
												                        | 【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 
 【拼音名】Xiā Hǔ Yú
 
 【别名】鲨、蛇(《尔雅》),吹沙(《临海异物志》),沙沟鱼、沙鰛、叼浪鱼(《纲目》),沙竹(《医林纂要》),光鱼、油光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
 
 【来源】为鰕虎鱼科动物刺鰕虎鱼的肉。
 
 【原形态】
 体长,前部略呈圆柱形,后部侧扁。体长约10余厘米;头部大而长,头高稍低于体高。吻长,前端钝圆,正中有一隆突。眼中等大,呈背侧位。眼间隔窄,稍凹。口大,略成斜形。下颌稍短,上颌后端终止于眼前缘的下方或稍后。唇厚。舌宽,前端呈截形。齿尖锐,呈锥形,上、下颌均排列成狭带状。鳃孔略向前下方延伸至胸鳍基底下方;峡部颇宽。鳃耙短,甚粗。体大部分被栉鳞,项及胸部被小圆鳞,头部除后头、颊上部及鳃盖上部被小圆鳞外,其他部分均无鳞。体侧鳞纵列鳞46~50,横列鳞约17。背鳍2,Ⅷ,14;第1背鳍较低,鳍棘细弱,平放时,不达第2背鳍起点。第2背鳍较高,平放时,后部鳍条常可达尾鳍基部的副鳍条。臀鳍12~13,起于第2背鳍第4鳍条的下方,约与第1背鳍等高。胸鳍尖圆19~21,约与腹鳍等长。腹鳍Ⅰ15。尾鳍后缘呈尖圆形。体上部灰褐色,下部较淡。体侧有不明显的暗斑5~6个。吻部色较深,颊部有暗色条纹。背鳍有排列成3~5斜纵行的暗色斑点;尾鳍有波状横纹7~10条。
 栖于沿海及河流中。多居于水的下层。以小虾、小鱼等为食。
 
 【生境分布】分布我国沿海各地,以南部尤多。
 
 【性味】
 甘咸,平。
 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温,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平。
 
 【归经】《本草求真》:入脾、胃。
 
 【功能主治】
 ①《纲目》:暖中益气。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食之主壮阳道,健筋骨,行血脉,消谷、肉。
 ③《医林纂要》:利小水,通淋。
 
 【注意】姚可成《食物本草》:多食生痰助火。
 
 【摘录】《*辞典》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