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热见于《伤寒论》三阳篇,后世注家多注解为:“发热定时增高,如潮水之至,涌作有时”。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则认为:“潮热,有人解释为定时发热,是错误的,潮热,乃其热如潮,形容热势汹涌。”并指出:要正确理解潮热的含义,就要从有关六经和方证来分析。
《伤寒论》有关潮热的论述有11条,解读这11条可理解潮热确切含义。
一、潮热主于里实热
《伤寒论》第104条:“潮热者,实也。”指出潮热第一要义是里实之热,一般有潮热即表示有邪热内结、腹实证、腑实已成。后世医家也强调这一看法,如尤怡谓:“有潮热者为胃实,热不潮,为胃未实。”唐容川谓:“仲景所言潮热,皆是大肠内实结。”阳明病有里证和外证不同,阳明病外证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而阳明里证突出的特点是潮热,潮热是鉴别腹实证与阳明外证的主症。
二、潮热主于阳明而见于三阳
潮热是阳明腹证出现之热,但亦常见于太阳阳明、少阳阳明合病并病,如第20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脉浮而紧者属太阳,见潮热发作有时,标明太阳传阳明,此为太阳阳明合病所见潮热。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及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是少阳阳明并病所见潮热;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有潮热,时时哕……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是三阳合病所见的潮热。
三、潮热决定里实热治疗
阳明里实热治疗原则用下法,而下法必有可下之征,潮热即是可下重要指征之一,如第208条:“阳明病,脉迟……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即阳明病见到潮热多属可下。但据潮热的程度、合并证的不同而治疗也不同,如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是潮热见于少阳阳明并病的治法。值得注意的是,《伤寒论》论述潮热最多的是承气汤方证,把有无潮热决定用承气汤与否,如第208条:“阳明病,脉迟……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潮热是用大承气汤重要指征,如不见潮热,但腹部胀满特甚且大便不通,仍不可服大承气汤,仅可以服小承气汤。还有第209、第212、第214、第215、第220等条,皆是由潮热来判定用承气汤。由承气汤证可知,其里热热势如潮涌,热盛常致神昏谵语,故多须大承气汤急下除热救津液以挽不死,因此,《伤寒论》非常重视潮热的出现,把潮热作为辨别阳明里实热的主症。潮热有无是用承气汤与否的主要依据。(冯世纶 卫生部中日友好 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