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民族医药

壮族医学特色诊疗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诊断
除了目诊之外,壮医还有不少颇具特色的诊断方法,而且多强调整体诊察、数诊合参,以其对疾病的本质获得较为正确的认识。
(一)望诊
即通过肉眼观察而诊察疾病。因人体有谷道、水道、气道与自然相通,龙路、火路沟通体内,五脏六腑之精华皆上注于目,故通过观察外部变化可测知内部的病变,壮医望诊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除望目(即目诊外),还有望神、望面、望甲、望五官,望谷道、水道、气道、排泄物(废物)等。对面部望诊,壮医尤为重视,认为人体正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都可以从面部气色中诊察出来。许多脏腑病症,也在面部有所表现。如南宁地区一位善治“阴疮”的老壮医,从面部望诊就可作出诊断,而且能判断预后。一些民间壮医还能从面部望诊中诊断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痧症,如羊毛痧、蚂蝗痧、七星痧等。
(二)脉诊
目前已知壮医有两种脉诊法。一种是流传于柳州、河池地区一带壮族民间的三指四肢脉诊法;另一种是流传于左、右江地区的单指脉诊法。这两种壮医脉诊法均不同于汉族中医脉诊。三指四肢脉诊法主要在四肢分区脉诊候内脏病变,不讲寸关尺,多用于妇科疾病诊断。单指脉诊法除诊察脉象变化之外,比较注意脉诊部位皮肤温度,并以此为依据断定冷脉或热脉,以脉象的缓急候疾病之寒热性质及病情之进退情况,尤其注意脉诊与面部望诊相结合。这种脉诊法可对某些危急重症进行预后诊断,还可诊察患者是否犯了食忌。
(三)甲诊
壮医认为龙路、火路网络在爪甲部位分布较多,爪甲的不同颜色、形状变化可以反映人体脏腑病机的变化,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其诊法是:在自然光下,病人伸手俯掌,各指自然伸直,医者于相距一尺处以目直接观察(亦可借助放大镜以观察)。诊察时宜逐一检查各指甲体、甲床、月痕、皱襞及脉络,分辨其形状。质地、颜色、泽度、动态等。一般诊视两手指甲互相对比,必要时可以诊察两足趾甲。已知的壮医甲诊辨证分类达28种,即本色甲、葱管甲、蒜头甲、鱼鳞甲。瘪螺甲、鹰爪甲、匙形甲、扭曲甲、嵴棱甲、横沟甲、软箔甲、粗厚甲、竹笋甲、脆裂甲、胬肉甲、萎缩甲。暴脱甲、白色甲、红紫甲、紫绀甲、蓝色甲、黄色甲、黑色甲、斑点甲、疰蚀甲、啃缺甲、?瘤甲等。除本色甲外,每一种甲象都各有所指,提示一种或多种病证的存在及轻重缓急情况。
(四)按诊
通过对患者的肌肤、手足、胸腹或其他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按压,测知局部有无冷热、软硬、压痛、瘀块、结节等异常变化,以推断疾病的病位和病性。其中,以流传于马山县的农氏腹诊法(其传人为著名女壮医农秀香)比较具有民族特色。该法认为通过检查脐部及腹部血脉的跳动情况,可以诊断许多疾病,特别是妇科疾病。因脐部在女性为花肠所在之处,又是龙路、火路的一个特殊网结,故人体先天后天之精气盛衰,入侵毒邪之浅重,皆可通过脐周血脉的诊察而得之。可以说,这是壮医按诊与脉诊的结合形式。
(五)询诊
即问诊。多数壮医在临床中十分重视询诊,并以患者的主诉作为症状诊断的重要依据。一般的询诊程序为:询主症、询伴随症、询发病及治疗经过、询一般情况、询远事、询家事。询诊的主要内容可大致包括为:询寒热、询汗、询疼痛、询饮食口味及二便情况、询睡眠、询专科情况等。询诊与其他诊法所得含参,就更能正确把握疾病的本质及发展趋势。
(六)闻诊
即通过嗅气味来辨别疾病。人体三道排泄之废物,如痰涎、呕吐物、大小便以及汗液、脓液、白带等,凡恶臭异常者多系热毒为患,或湿热之毒内阻。如臭味不甚或无异味者,多为寒毒或阳虚。
(七)探病诊法
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诊法。凡疾病比较错综复杂,一时难以作出明确诊断或病者,“巧坞”已乱,昏不知人,无法询问的情况下可用此法辅助诊断。常用的有痧病探病法、跌打探病法、预后探病法、表里反应诊法等。以表里反应法为例,其法多在药线点灸疗法施行前使用,主要的按压患者体表龙路、火路网络上的某些特定穴位,再以这些穴位的反应及变化来推断体内脏腑的某些病变。如压食背穴(位于手前食指掌指关节的中点)有胀痛者,提示有妇科疾病;又如太渊、经渠穴有压痛,提示肺(即“味钵”)有疾;大冲、中封穴有压痛,提示肝(即“味叠”)有疾等等。痧病探病法也有多种多样,如野芋头探病法,生黄豆探病法,生烟油探病法,石灰水探病法等,均具有一定特色。
治疗
千百年的临床实践,使壮医药积累了大量的单方、复方、秘方、验方。这些壮医方药,一部分是专病专方,一部分是根据壮医的基础理论指导而灵活组方选用。壮医药的治疗原则是调气解毒补虚,治法大体可分为外治法和内治法两类。强调及时治疗,并十分重视预防。
壮医认为人体的大多数疾病,主要是因正气虚而受的痧、瘴、蛊、毒、风、湿等有形无形之毒的侵犯,致使天、地、人三气同步失调,或人体三道两路运行不畅,功能失调。故在治疗上十分强调祛毒或解毒,既重视内治,更重视外治。用药比较简便,贵在精专,组方一般不超过五味。补虚则多配以血肉有情之品。
(一)内治法
壮医内治法是通过口服给药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壮医认为,药物自口直接进入谷道,通过龙路、火路网络输布而达病所,从而起治疗作用。在遣方用药上,以辨病论治和对因治疗为主,也讲究辨证和辨症论治,作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如对瘴疾,针对瘴毒,选用青蒿、摈榔、薏仁等药物;对痧病,选用救必应、金银花、板蓝根、三叉苦、山芝麻、黄皮果等方药;对瘀病,选用田七、桃仁、赤芍、苏木等药物;对疮肿,选用大青叶、蒲公英、地丁、七叶莲、两面针等药物,是为对因治疗。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兼症,结合对症治疗的药物,如外感热毒痧症,咽痛甚者可加毛冬青、鱼腥草、穿心莲、玉叶金花之类;咳甚加瓜蒌根、十大功劳、百部、穿破石之类。
由于壮医强调辨病为主,因此在治疗上大量使用专病专方。现已收集的数千个壮医药专病专方,广泛应用于壮医临床各科,有的确实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从历史上著名的陈家白药、甘家白药,至现代广泛应用的百年乐、大力神、三金片、鸡骨草丸等成药,都是在验方、秘方的基础上研制而成。其他如胃病用山白虎胆、一枝箭、过江龙、金不换;痨病用不出林、铁包金、石油茶、穿破石、黑吹风;红白痢用凤尾草、地桃花、金银花藤;骨折用天青地红、小叶榕、七叶莲、泽兰、接骨草、铁板栏、两面针等,不胜枚举。
对于以虚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壮医治疗以补虚为主,并主张多用动物药。如妇女花肠虚冷无子者,以山羊肉、麻雀肉、鲜嫩益母草、黑豆互相配合作饮食治疗;对气血虚弱,兼有风湿,颈、腰、肢节疼痛,历年不愈,每遇气交之变而加剧者,壮医主张多进各种蛇肉汤或穿山甲汤或乌猿酒;对阴伤干咳者,喜用猪肉或老母鸭、水鸭、鹧鸪肉煲莲藕,壮族地区动物药十分丰富,因而运用血肉有情之品以补虚,成为壮医用药的特点之一。
(二)外治法
壮医外治法是通过外部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壮医认为,各种外治方法的治疗作用,归纳起来一是调气,二是祛毒。在内容上包括外病外治和内病外治两个方面。如疮痈疗毒、水火烫伤用壮药外敷,属外病外治;疴呕肚痛、遗尿泄泻用药线点灸,属内病外治。在具体施治上,又分药物外治和非药物外治两大类,或者两者结合使用(如药线点灸)。壮医外治法内涵十分广泛,方法丰富多采,疗效显著,在我国传统治疗方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发掘整理的民族医药科研课题。
壮医外治方法已知的就有数十种之多,兹简介已经进行发掘整理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药线点灸疗法、药物竹筒拔罐疗法和针挑等疗法。
1.药线点灸疗法
本疗法原流传壮族聚居的柳州地区,其主要传人为著名女壮医龙蕈氏及其嫡孙龙玉乾壮医副主任医师。1986年经黄瑾明、黄汉儒、黄鼎坚三位教授加以发掘整理和规范,撰成《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一书问世。该疗法现已在全国300多家医疗单位推广应用,并传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1992年通过专家技术鉴定并荣获广西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药线点灸疗法的治疗机理是:通过以壮医秘方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在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疏调龙路、火路气机,而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临床实践证明,本法具有通痹、止痛、止痒、祛风、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作用。其应用范围达100多种病症。例如:感冒发热、痔疮发炎、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荨麻疹及其他皮肤瘙痒、痛经、软组织损伤、乳腺小叶增生、小儿厌食、遗尿、泄泻、风寒湿痹、多发性脂肪瘤等等,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于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瘙痒、麻木不仁、身痒诸证,疗效尤佳。
药线点灸疗法所需设备仅一根线,一盏灯,点灸时略有蚁咬样灼热感,迅即消失,病人无痛苦,不留疤痕,安全可靠;药线点燃后无烟雾形成,无环境污染;疗效确切,费用低廉,容易学习及掌握使用,因而特别适合在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推广使用。
药线的制备:甲苎麻搓成线,经特定壮药水(已获国家专利)浸泡加工即成,每条长约30公分。分一、二、三号线,一号线直径1mm。适用于灸治皮肤较厚处的穴位和癣疾,以及冬天用;二号线直径0.7mm,适用各种一般病症,使用范围广;3号线直径0.25mm,适用于治疗皮肤较薄处(如面部)的穴位及小儿灸治用。
药线点灸疗法常用的穴位有几种:一是壮医特有的经验穴位;二是龙路、火路的某些浅表反应点;三是引用部分汉族中医针灸穴位。这里简要介绍一些较有特色的点穴位:
梅花穴:即按照局部皮肤肿块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和中部选取一组穴位,组成梅花形。适用于壮医外科病症及内科肿块。
莲花穴:按照局部皮肤病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部位选取一组穴位,组成莲花形,适用于治疗一般癣症和皮疹类疾病。
葵花穴:按照局部皮肤病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和病损部位取穴,组成葵花形状,适用于治疗比较顽固的癣类及皮疹类疾病。
结顶穴:淋巴结核(壮语为“勒努”)附近或转移发生炎症,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取肿大的淋巴结顶部为穴。
痔顶穴:取外痔顶部为穴。
长子穴:皮疹类疾病,取首先出现的疹子或最大的疹子为穴。
脐周穴:以肚脐为中心,旁开1.5寸,上下左右各取一次,配合使用,主治谷道即肠胃病变。
下关元穴:于脐下3.5寸处(关元穴下0.5寸)取穴,主治腹痛、阴痒、遗精、妇人带下及胞宫疾患。
关常穴:以各关节周围作为常用穴位,主治痹症关节肿痛。
下迎香穴:位于迎香与巨??连线中点,用于治疗感冒、鼻炎等病。
启闭穴:于鼻孔外缘直下与唇边的连线,鼻孔外缘与口角的连线及唇连线组成的三角形中处取穴,适用于治疗单纯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病。
鼻通穴:于鼻梁两侧突出的高骨处取穴,适用于感冒鼻塞、鼻炎等病。
牙痛穴:位于手掌侧面,当手第三、四掌指关节之中点处,主治牙痛、颞颌关节痛。
耳尖穴:位于耳尖上,用于目赤肿痛、偏正头痛、鼻炎等;
止呕穴:于鸠尾和膻中连线的中点取穴,用于恶心呕吐。
膀胱穴:位于水道尿闭而隆起的膀胱(壮语“咪小肚”)上缘左、中、右3点,主治尿潴留症。
药线点灸的取穴有一定规律性。根据龙玉乾壮医副主任医师及其祖母龙蕈氏的经验,可概括为“寒手热背肿在梅,痿肌痛沿麻络央,唯有痒疾抓长子,各疾施治不离乡”。即:寒手,指畏寒发冷症状重者,取手部穴位为主;“热背”,指全身发热,体温升高者,以背部穴位为主;“肿在悔”,即对肿块或皮损类疾病,沿肿块及皮损边缘及中心取一组穴位,五穴组成梅花形。“痿肌”指凡是肌肉萎缩者,在萎缩肌肉上选取主要穴位;“麻络央”,指凡是麻木不仁者,选取该部位龙路、火路网络的中央点为主要穴位:“抓长子”指凡是皮疹类疾病引起瘙痒者,选取最先出现的疹子或最大的疹子作为主要穴位。仅此数条还不够,每一种疾病还需根据实际需要,循龙路、火路取穴,以提高治疗效果。
药线点灸疗法的操作规范如下:
持线:以右拇指、食指挟持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约1~2公分。
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煤油灯或其他灯火上点燃,然后吹灭明火,只留线珠火即可。
施灸:将线端珠火对准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健而敏捷地将带有珠火的线头直接点按在预先选好的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一般一个穴位只灸一灶(梅花、莲花、葵花穴等除外)。
操作时必须掌握火候,以线头呈“珠火”时效果最佳,切忌明火点灸。手法一般是“以轻对轻”、“以慢对重”。灸后有蚁咬感或灼热感,不要用手抓,以防感染。施灸时点一次火灸一壮,再点再灸。一般每天点灸一次,依据病情确定疗程长短。
2.药物竹罐疗法
本疗法流传于壮族聚居的百色地区,其主要传人为来自该地区乐业县的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老壮医岑利族主治医师。经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发掘整理和临床研究规范,1993年通过专家技术鉴定,并荣获广西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其治疗机理是:通过用煮沸的壮药液加热特制之竹罐,吸拔于治疗部位上,疏调龙路、火路之气机,达到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拔毒消肿等治疗效果。适用于风湿痹痛,各种原因引起的腰腿痛、肩背酸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跌打损伤、头痛、骨折愈后瘀积等。
药罐选取壮族地区特有之金竹制作,以近根部正直者为佳,口径一般为1.5~4厘米,去掉外皮,罐壁厚度适中,口边磨光,平滑,长度为10厘米左右。常用的浸泡药罐的药物有杜仲藤、三线三、五爪风、三角风、八角风、抽筋草、臭牡丹、五加皮、鸡矢藤、石菖蒲等,上药各适量加水煎熬成药液,热浸竹筒备用。
拔罐操作方法:将适量的壮药加水煮沸,投入已制好的竹罐,同煮约5分钟后即可取出备用。边拔连捞,甩净水珠,趁热迅速扣于选定的拔罐皮肤上,每次拔5~10分钟,第一次拔的时间可短些,拔出后即用锋利的三棱针在罐印部重刺3~4针,又迅速取热罐在针刺部位继续拔罐。如此反复2~3次。每次均须用消毒棉球将拔吸取出来的血液拭擦干净。最后用消毒毛巾轻敷于所吸拔的部位,凉了再换热毛巾,亦反复2~3次。
3.针挑疗法
本法广泛传布使用于壮族地区,可谓源远流长。其法是运用大号缝衣针或三棱针等作为针具,通过挑刺体表一定部位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其著名传人是广西德保县已故著名老壮医罗家安及其大徒弟农大丰壮医。著有《痧症针方图解》一书。针挑治疗的机理是:通过针挑龙路。火路的体表网结,疏调气机,调和阴阳,逐毒外出而达到治疗效果。适用于多种病症,尤以痧症、痹症、风湿关节疼痛或僵直、腰痛、跌打损伤、肌肤麻木不仁等,疗效颇为显著。
挑点选择:多为龙路、火路网络在体表的反应穴(网结,又称压痛点或敏感点),或龙路、火路的皮下反应点。挑点主治的一般规律是:天部(即头额部)针挑点常用于治疗头面部疾病、发、热性疾病;背部挑点主要用于胸痛、感冒及一切热性病;腹部挑’点主要用于腹部疾病、痛经等;上下肢挑点主要用于风湿痛。罗家安老壮医还创造了一种比较独特的挑点选择方法:即以疾病所在部位为依据,施术者先用右手中指用力划压患部皮肤肌肉,然后在隆起线两端或中间取穴。
壮医针挑操作方法较多,就基本手法来说有浅挑、深挑、疾挑、慢挑、重挑、跃挑、摇挑等。就针挑方式来说,有点挑、引挑、丛挑、环挑、散挑、排挑等。不管采用何种挑法,均以疾进疾出(慢挑除外)挑断表皮或皮下组织,针孔能挤出少许血液为第一要义。具体操作步骤是:选好挑点,常规消毒挑点及针具,左手拇指绷紧挑点皮肤,右手拇、食,中三指合拢握紧针具,对准挑点迅速入针并挑起,然后在挑点挤出少许血液,再涂以少许生姜或其他消毒液即可。据报道,壮医针挑疗法治疗的病症达80多种,尤其对痧症有良效,如羊毛痧、七星痧、五梅痧等,均可首选针挑方法进行治疗。
除针挑治疗痧症外,壮医对痔疮、疳积等专科疾病,还有一套独特的针挑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4.陶针疗法
陶针疗法是用陶瓷片敲击或磨制成针状医疗工具,然后在人体体表的相应穴位按压,或刺割至皮下出血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陶针疗法是古代壮医传统的医疗技术之一,至今仍在壮族地区流传不衰。1949年后,壮医专家蕈保霖副主任医师对这种疗法进行了发掘整理和规范,195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陶针疗法》一书。
适用范围:民间常用于治疗小儿夜啼、中风、中暑、小儿急慢惊风等病症。
操作方法:按刺激方式分,有点刺、排刺、行刺、环刺、丛刺、散刺、集中刺和扩散刺等;按刺激的强弱分,有重刺、轻刺、中刺、放血刺、挑疳刺等类别。凡天部疾病、热症、阳证,多用重天(上)轻地(下)的手法;对地部疾病、寒症、阴证,多用重地轻天手法。对寒热交错、虚实相兼的病症,则用人部平刺、两胁轻刺之手法。施术前后宜用碘酒、酒精或生姜汁局部消毒。操作时应注意将陶针清洗干净,最好进行消毒。刺激手法和刺激强度,视病情状况及患者能忍耐为度。对局部有烂疮。过敏和皮肤病者,不宜用此法。
除了上述外治方法外,壮医还有许多种其他的外治方法,如火针疗法、麝香针疗法、跖针疗法、掌针疗法、油针疗法以及皮肤针、微型刀针、温刮缚扎刺法。耳针疗法、四方木热叩疗法、无药棉纱灸疗法、药棉烧灼灸法、灯花灸法。水火吹灸法、竹筒灸疗法、艾灸疗法、火功疗法,鲜花叶透穴疗法、骨弓刮法,药物薰蒸、佩药、垫药、药捶、敷贴、滚蛋疗法、热熨疗法、浴足疗法等等。这些外治法都具有相当的特色和疗效,值得进一步发掘整理和规范提高,以便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