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药材栽培

蛤蚧养殖技术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蛤蚧是野生动物药材,长期以来,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产量又不断减少,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早在五十年代后期,我国蛤蚧的主要产地广西,就曾进行了蛤蚧人工饲养的试验,以期变野生为家养、家繁,借以增加产量。由野生动物变为家养家繁的动物,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艰苦反复的试验才能成功,因此最初遭到失败,是不足为奇的。整个六十年代,广西、广东的一些地区对蛤蚧的人工饲养进行了小规模的试验,但无多大进展;至七十年代第二年,广西贵县医药公司又建房试养,继之,横县、崇左、龙州、田阳、隆安、靖西、武鸣等县医药公司及广西医药研究所、广西中医学院等单位也先后进行了养殖试验,广西商业部门还多次召开“蛤蚧生产”专业会议,总结交流经验。许多产区开展的养殖试验,探索了一些方法,简介于下:

(1)生活习性

蛤蚧栖息于悬崖石壁洞缝中,树洞中、房舍墙壁顶部。特别喜欢栖息在周围昆虫多,有草木生长,高几米至几十米的山岩上。在石山边的坟墓中以及土山石洞中也有栖息。蛤蚧喜温怕寒,冬季多栖息在向阳避风的洞中,入洞深。夏季多栖息在背阳凉爽处,入洞浅。昼伏,夜出。喜几条或单独栖息。性机警,遇惊四处逃逸,嘴能自卫,若突遇异物则咬之不放,被触怒时,常发出咯咯之声并张口回击。蛤蚧遇险能自切其尾,弃尾而逃。蛤蚧不喜水且能游泳,被困在水中时能游水离开。蛤蚧能在峭壁、侧壁或天花板上爬行自如。视力不强,畏光,白天可见5、6m的距离,但有好的听力。蛤蚧不论雌雄老幼,都喜头向下栖息,贻蚧能鸣叫,古书中己有记载,鸣叫与个体发育、温度变化、光线强弱、生殖活动有一定关系。蛤蚧每年蜕皮1~2次,与生长有直接关系,蜕皮一次通常需要5~6天,体弱者脱皮时间长些,幼蛤蚧蜕皮较快。脱皮的顺序是,从头、肢、背部先蜕,然后躯干、尾,脚趾脱完时间较长。与蛇类脱皮不同的是,非整张脱出,而是成块状脱落。

温度对蛤蚧的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常与蛤蚧的生长发育、活动状态、生存、数量和分布关系密切。在冬季,当室内温度下降到8℃以下时蛤蚧呈麻木或冬眠状态,当室温回升到18℃左右时,麻木或冬眠状态立即解除,即便是隆冬季节亦恢复活动。不同季节的活动强度具有显著差别,以5、6、7月为最强,8、9、10月次之,1、2、3、11、12月最低。值得注意的是,蛤蚧虽属喜温动物,但不耐高温。对低温特别敏感,不能生长在冬天有冰雪的地方。据观察,蛤蚧耐低温的能力与个体大小,体质强弱、肥瘦有关。肥壮者能忍受5℃左右的温度;瘦弱的只能耐受8℃左右的温度;小蛤蚧遇13℃的温度即冻死。

水对蛤蚧的生存也关系密切,不仅有降低体温的作用,而且还可满足体内代谢之需要,食物虽含有水分,但不足,因此,蛤蚧还需饮水。夏日运送蛤蚧时,因气温高,失水增加,故除给以饮水外,还要进行体外淋水,以免发生过热缺水而死亡。蛤蚧在冬、春、秋季可适应不低于55%的湿度环境,夏季则要求的湿度环境在65%以上。

蛤蚧对光线的反应特别敏锐,瞳孔能随光线的强弱迅速作出放大或缩小的调节,在全黑的情况下,瞳孔全部放大成圆形,在白天,瞳孔完全关闭。

蛤蚧取食与活动是一致的,在野外,蛤蚧全年取食,但冬季胃肠内发现食物的频次少,胃充塞度少,夏季则相反。取食强度与昆虫的季节性变化相一致,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取食时间,天黑开始取食,日出停止活动,取食活动呈现出昼夜变化,蛤蚧专吃活的动物,食物几乎全部是昆虫,昆虫中除大型而体硬的及体小如浮尘子、飞虱等外,其他蛤蚧都能吃。在饲养条件下,蛤蚧一次可吃7.6g重,6cm长的炸蜢。食物的消化由吃入至排出约需12小时以上。蛤蚧在缺食的情况下能耐饿较长时间而不死,耐饥长达二百多天。

在正常情况下,蛤蚧需到3~4龄时才能达性成熟,此时体长约130mm,体重约50g。从5月至9月这段时间,都可见到蛤蚧产卵,但以6、7月份产卵最多,5、8、9各月产卵较少,10月也发现有个别产卵的。怀卵待产的蛤蚧,腹部膨大,两侧卵巢各有一个成熟的卵及7~10个未发育成熟的卵。蛤蚧每年仅产卵一次,每次产卵两个,一般两卵相隔几分钟产出,但也有相隔30分钟至数天甚至数月的。有个别蛤蚧,一年仅产一个卵。由此可见,蛤蚧的产卵力是很低的,这可能与营养不足有关。蛤蚧在天黑之后交配。交配时雄性靠近雌性,并爬到雌性背面,雄尾根部绕到雌尾根部下面与之对合,几秒钟后各自离开。在野生条件下,蛤蚧卵产在洞内伸手不及处。在饲养室中,蛤蚧喜将卵集中产在天花板、墙角、墙壁暗角处,卵大多重叠堆积,互相粘连不可分开。铁丝笼内的蛤蚧大多将卵产在笼壁上,也有产在笼顶的,但极少产在笼底,这与保护卵的安全使卵免遭敌害有直接关系。蛤蚧产卵时,头部朝下,尾部朝上,四肢平行伸展,卵刚产出时,卵壳柔软具黏性,蛤蚧用后腿或后脚不停地将卵往墙壁或笼壁上挤压,约经几分钟,卵就粘于壁上。卵产出几十分钟后,蛤蚧自动离开,没有护卵的习性。蛤蚧卵最大卵径值是长30mm,宽25mm。最小卵的径值是长22mm,宽20mm。最重卵为7.8g,最轻为3.97g,多数为5~7g。卵的质量与孵化率有直接的关系。没有破损的受精卵,只要温度和湿度适宜,都能正常孵化。早产卵、未受精的卵、受霉菌污染的卵和破损卵都不能孵化,孵化率多在50—60%左右。孵化率较低的原因还与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温、湿度不适宜造成死胎有关。孵化出的小蛤蚧的大小与卵的大小相关,一般体重为5.25~3.63g;体长为59~51mm。

蛤蚧的尾对于蛤蚧的价值关系极大,断了尾不够67mm长的蛤蚧,不能供外贸出口,内销降价40%,甚至列入等外。药用价值也随之降低,影响疗效。《开宝本草》(公元973年记载:“蛤蚧药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功在尾之说仍为现今中医临床所习用。有些地方仅以尾入药,可见蛤蚧贵在其尾。

蛤蚧尾细而长,基部较粗,越向后越细,呈短鞭状,长度约为体长的70~90%,具有5~7个浅灰白色环带。尾背部和两侧具有成行排列的疣粒,每行6个,尾基部下侧每边各有一个大形鳞突雌性较小,雄性较大,此是鉴别雌雄的一个重要特征。尾折断后,断面有8个圆锥形的肌束,排列成一圈,中央可见尾椎骨。再生尾与原尾有显著的区别,再生尾粗而短,一般长度约为体长的70%以下,没有成行排列的疣粒和浅灰白色环带,但具锈色纵条纹,尾折断后横断面有20个左右圆柱形肌束,排列成一圈,中央可见软骨质尾椎,不分节,成条索状。在自然情况下,尾的长度差别很大,短的为67mm,长的可达144.5mm。原尾断下能弹跳弹,跳动作可持续4分钟,而后减弱,仅作扭动。幼小蛤蚧尾弹跳力弱,再生尾无弹跳力。再生尾断后,仍能继续再生,再断又再生,只要蛤蚧活着,不管年龄多大,尾部都有再生能力。

过去有人曾设想并试图利用活体取尾,作药材生产,但由于饲养技术不过关,未获成功。后通过反复试验表明,蛤蚧每年可取尾两次。在采收蛤蚧时,可将不合格的断尾蛤蚧,再经过短期饲养达到全尾标准后,再进行加工,就可提高质量,增加产值。

(2)捕捉

蛤蚧是野生爬行动物,因此捕捉蛤蚧首先要了解蛤蚧的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凡是能听到蛤蚧叫声的石山,说明有蛤蚧,南方凡是有峭壁洞缝的石山可能栖有蛤蚧,炎热暑天或久旱之年,蛤蚧多住山腰,天凉时多住深洞,天暖时多住浅洞,刮风天多住山背。经常有蛤蚧活动的石缝,缝口无蜘蛛网,洞口有新鲜的呈长椭圆形的黑色或褐绿色,褐黄色粪便。如果粪便陈;日变硬,则蛤蚧可能迁居他处。初步确认洞内有蛤蚧时,可探洞察看,然后准备捕捉。捕捉方法产区有下列几种。

1)昆虫诱钩法:在观察洞内有无蛤蚧时,要注意里面有无毒蛇栖息,蛤蚧尾部有6~7个白色环,细看易辨认。此外,蛤蚧眼发亮,如果洞内什么也看不见,可用草茎伸人洞内拨动以诱其出来。蛤蚧常将草茎误为昆虫,从深处爬出。此时用一根1m长的粗铁丝一端磨尖,弯成钩状,钩尖挂蝗虫1只,慢慢伸入洞里,蛤蚧见食,就会一跃而起张口咬住,未等吞食的片刻将铁丝扭转90度,使钩尖钩住蛤蚧的下颚,为避免钩伤蛤蚧上颚,不能直接将蛤蚧拖出,须另外用一根1m长的粗铁丝,一端弯成直角,但不磨尖钩入蛤蚧眼眶,然后把两根铁丝一起拖出洞口。

2)铁丝钩捕法:用1m长的粗铁丝,一端弯成2cm的直角钩,利用蛤蚧对异物有张口反击和咬之不放的习性,在蛤蚧头前晃动,待蛤蚧张口还击时,将钩伸入蛤蚧口内钩住下颚将其拉出。有时蛤蚧不张口回击,反而往洞的深处躲去,此时可用细竹竿深入洞内将蛤蚧去路挡住,然后用铁丝钩钩住慢慢拖出。

3)木棒扎发诱捕法:用木棒,竹竿或铁丝一根,顶端捆扎头发或马尾,使之紧缠成团,伸人洞内诱咬,一旦蛤蚧张口咬住,头发便会卡住牙齿拉得越紧,蛤蚧就咬得越紧,这时便可将蛤蚧拖出洞外捕捉。不过千万不得松手,否则蛤蚧就会松口,如果那样就休想再捉到它。

4)烟熏捕捉法:当蛤蚧窜入洞缝深处,既不能用饵诱,又不能用钩钩时,可用烟攻。把干草一小束,塞进洞口,外端点火,吹烟入洞,蛤蚧难受,便会出洞,这时常会去咬干草,当所到咬干草之声,立即把干草猛地抽出,蛤蚧也被拉出。但烟熏会伤及大小蛤蚧和卵,又易引起火灾,所以不是好方法。相比之下还是采用诱捕法或灯照法捕捉为好。

5)灯照捕捉法:入夜后,蛤蚧出洞,有的鸣叫,有的四出觅食。此时持手电筒,最好使用矿灯,携一根6m长的竹竿,顶端系一铁丝钩,钧上挂一只蝗虫,入山捕捉。如见到数米高的峭壁上有蛤蚧,可将竹竿伸去引诱蛤蚧上钩,如不咬还可用竹竿将蛤蚧快速击落地上然后捕捉。用此法还可将较高岩洞中的蛤蚧引诱出洞。如果在低处,蛤蚧会被灯光照得停步不前,此时可迅速用手捕捉。在灯光照射下,蛤蚧也有爬回洞中的,此时稍等片刻,它们仍会爬出洞外,夜间入山捕捉蛤蚧,不能只顾头上,也应谨防脚下的毒蛇。

(3)饲养房的设计

建立饲养房要选择虫源丰富的地方,这是最重要的,切不可把饲养房建在城市中,或无虫源的地方。考虑到这一点,地点宜选在地势较高、周围比较开阔的地方,或水、旱地交界处,或果林、灌木林边。这些地方昆虫多,便于灯光诱引。过去广西田阳县医药公司曾与附近生产队联合在水稻田区建造了简易的饲养房,他们以田园昆虫供给蛤蚧食用,从而消灭了大量螟虫、蝗虫、蝼蛄等害虫,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对农业生产来说,这不愧为是一种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好方法。无虫期可将蛤蚧集中关养在专门的饲养室里,喂以人工饵料。

饲养房的结构,根据蛤蚧的生活习性,设计与自然环境相类似的栖息环境。可因陋就简,只要具备合适的隐蔽场所和容易取得丰富食物的环境就可以。关于房子的结构,普通的各式平房,不拘大小、高矮,只要稍加修缮或改装都可以使用。旧房要堵死洞缝,使老鼠不能窜入,蛤蚧不能外逃,地面需铺一层三合土;房顶需加天花板;墙壁上都要钉上几块横置的木板,好供蛤蚧栖息;在面向虫源的一边,需加铁丝网罩,晚上让蛤蚧到网内取食活动,网内(外)还需再挂一盏20W的黑光诱虫灯。

一间2.2m高,4m长,2.5m宽的饲养房,可放养蛤蚧400条左右,房子加大,饲养数量增加,但房子不宜太高,太高管理不便。整个房子可分四部份,①大蛤蚧饲养房;②小蛤蚧饲养房:③工作室;④蛤蚧活动场。大小蛤蚧饲养房要用砖或片石墙分隔开,内壁上半部砌横沟,沟高5~6cm,长25cm以上,南北两面开窗,窗上钉铁丝网,加设可开闭的百页窗,房顶设1~2道缝隙,作为蛤蚧出入活动场的通道。活动场设在房顶,用铁丝网围成。大蛤蚧活动场的铁丝网孔径为1.5X1.5Cm,小蛤蚧活动场网的孔径0.6X0.6cm;活动场设木板门或铁丝门,以便饲养人员出入。

黑光诱虫灯安装在大蛤蚧活动场上面,灯下设收集漏斗,漏斗管长约50cm,昆虫可以落入活动场,但蛤蚧也能从此管逃出,因此在漏斗管下需安装一个能自动开闭的薄铁片,昆虫落下后,薄铁片自动闭合,防止蛤蚧逃跑,也可以用塑料布制成1m长管套在漏斗下方。同样可起防止蛤蚧逃逸的作用。小蛤蚧的活动场可将黑光诱虫灯挂在铁丝网内,只让小型昆虫进入,大型昆虫可再次飞到大蛤蚧活动场上。

铁丝网的造价高,也可以不用铁丝网,而将黑光灯漏斗直接通入饲养房内。也可以利用自然山石,水库中小岛山石饲养。

(4)饲养管理

饲养蛤蚧能否成功,关键在于饲料是否充足。其解决办法一种是利用自然界的昆虫,一种是人工培育饵料,两种方法可以互相补充。自然界昆虫有季节性,人工饲料不受季节影响,所以解决人工饲料是个关键问题。蛤蚧对饲料有一定的选择性,据对野生蛤蚧胃检的情况来看,食物以鞘翅目昆虫数量最多,其次是半翅目、膜翅目和直翅目昆虫。饲养房内凡有趋光习性的昆虫都能被诱虫灯光诱引入内,蛤蚧选吃蝗虫、蚱蜢、稻螟、玉米螟、蔗螟、蛾类、蝼蛄、小型金龟子等,而田鳖、推车虫、龙虱、大型金龟子则不食。喂以人工捕捉的昆虫比如蝗、蜢、蟑螂、蜻蜒、蝼蛄、蜂、蛾、蝶、天牛、蟋蟀、蜘蛛及鞘翅目昆虫的幼虫,蛤蚧都能吃。在极度饥饿情况下,蛤蚧甚至能吃泽蛙、花姬蛙、壁虎、小型河蟹和小型龙虱及小蛤蚧,试喂毛虫、虾、斗鱼、推车虫和大型金龟子均不吃,小蛤蚧能吃蚊子,苍蝇、蜘蛛、小飞蛾、蝇虎、小蟑螂等。

解决饲料的方法,灯诱捕捉,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有虫期和蛤蚧的主要活动取食期基本相一致,又与需要食物量最大的繁殖期相一致。除了饲养房挂灯诱虫之外,也可用干电池作为电源的黑光灯和普通油灯来收集昆虫。

蛤蚧能吃桑蚕和木薯蚕的幼虫、蛹和成虫,蚕子1~2cm长时适合喂养小蛤蚧,蚕一面长大一面用来喂蛤蚧,用不完的,可让其做茧,然后剪取蛹,蛹可喂大蛤蚧。木薯蚕可全年饲养,蚕蛹和蚕蛾还可低温保存,保存期长达一两个月,需要时,可让其变蛾,蛾放在7~8℃的低温下,可保持一个月不死,随取随喂,相当方便。总之,养蚕喂蛤蚧是个好办法。饲养蟑螂和土鳖虫喂蛤蚧,一对蟑螂在广西南部一年可以繁殖400~1000只以上的小蟑螂,由小蟑螂到大蟑螂均可作为饵料。蟑螂生活力强,容易饲养,但繁殖周期长,且产卵数相对较少。饲养可采用木箱,内钉些木板格,放些朽木,箱盖用窗纱,每隔数天投喂一次剩饭、菜、果皮、米糠、杂粉等,此外再给些饮水。蟑螂是蛤蚧最喜食的食物之一,土鳖虫繁殖较快,饲养方便,用瓦缸、木箱均可,食料与喂蟑螂差不多。大小蛤蚧要分开饲养,一般体长在90mm左右时即可放入大蛤蚧房内饲养,大小的蛤蚧如果与大蛤蚧混养易被吞食。在气温18~200C时蛤蚧开始活动和摄食。

蛤蚧在夜间出来活动和摄食,在天黑以后,蛤蚧沿房顶缝隙进入活动场,此时将黑光灯开启,有趋光性的昆虫即迎光扑来,落入活动场内,蛤蚧即可捕食。一盏20W的黑光灯,诱捕昆虫的范围为200多米,一夜可诱捕上万只昆虫,计重500g以上,这些昆虫足够供400多条蛤蚧食用。如遇饲料不足时,可补充家蚕、蓖麻蚕、蟑螂和土鳖虫等。

蛤蚧的耐寒性较差,也不抗热,一般存活的温度需在8℃以上,15℃以上才能活动,17~18℃以上才能摄食,22~32℃左右才最活跃。由于个体之间有体质强弱之差,因此耐寒性也各不相同。健壮的个体即使在室温5℃时也不致死亡,而瘦弱个体在10~13℃都会被冻死,幼小蛤蚧的耐寒力则更差,一般不能忍受低于13℃的气温,因此在冬季和早春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将门窗关严,使寒凤不能侵入;蛤蚧栖息的地方可挂麻袋片,必要时可烧木炭火盆增温,以保持室温不低于13℃。这样的温度,蛤蚧不致冻死。直到惊蛰或春分,蛤蚧才再度开始活动。如果冬季室温提高到20℃以上时,可喂蚕虫,蟑螂和土鳖虫等,如果不给饲料,蛤蚧消耗体内营养,会很快消瘦,抗寒能力也会随之降低,易于死亡。小蛤蚧抗寒能力弱,管理中更应特别注意。夏季,当室温上升到32℃以上时,除应泼水降温,增强遮阴设备外,还应在饲养房内增设饮水用具,供给饮水,或结合降温,在蛤蚧身上洒水。

热天,蛤蚧喜欢湿润的环境,这时室内相对湿度最好保持在70~90%之间,如果相对湿度降到50%以下,应在室内洒水以增加湿度。除上述工作外,还应经常打扫室内卫生,清洗饮水用具,换饮用水,检查房内有无洞隙;蛤蚧是否健康,发现有病的应及时隔离。一般有病的蛤蚧主要表现在脚的吸附力差,喜欢单独在有光处或低处停留。

(5)采收加工

蛤蚧入药可生用,或制成各种成药,但活的蛤蚧不便运输和贮藏,所以需加工成蛤蚧干,加工工艺要求精细,需掌握一定技术。将活蛤蚧置地上,用锤子对准脑门轻击一下,使其昏死,然后将蛤蚧的额部挂于加工台上倒勾钉的一锋利铁钉上,钉尖露出台面15mm左右。使腹部朝上,左手握住蛤蚧,右手持尖头利刀,刀口向上,刀尖自泄殖孔向前直切喉前部皮下。也可用剪刀从肛门剪至喉前部。刀口或剪口线不直,加工出的蛤蚧切口边缘就不直,从而影响规格和质量,除净内脏,勿伤内脏,不需清洗,用两根细竹条,竹条的长度约相当于四肢向左右伸展的长度,分别插入前肢和后肢,将四肢伸展开,用两根约1cm宽的薄竹片高叉固定四肢的基部,使其挺直。用两根薄竹片,长度相当于前后肢内侧的距离,两竹片并排在一起的宽度约等于竹长度,下面一片后角修圆,将腹壁左右横撑开,以绷足为度,用一根长于全身的扁竹条,沿背部内面直伸到头腹皮下,再用棉纸条将尾和扁竹条捆成固定,以防尾折断。加工场均建有烘炉,大小视加工数量而定。大烘炉一次可烘300~400条蛤蚧。烘炉结构单,形式不一,只要能起到烘干作用就行,因此可以因陋就筒,检查蛤蚧干,如果成灰色,眼全陷入,尾瘪,用手指击头部有响声表示已经足干。待凉取出,即成干蛤蚧。将蛤蚧干按规格分大小等级,两条对合,用棉纸条扎尾,就成商品药材“对蛤蚧”。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