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药材栽培

麝养殖技术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麝是野生动物,过去麝香的来源全靠“猎麝取香”,由于捕杀过多,麝的数量大减,濒临绝种边缘,为了有计划地发展麝香生产,除积极保护野生资源外,变野麝为家养成了一项重要课题。自1958年以来许多产区先后开展了养麝试验,探索了一些方法。现将野麝家养技术简介于下。

(1)生活习性

中国训养的麝主要是林麝(MoschusberezovskiiFlerov)为中国西南针叶林内一典型林栖动物,在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也可看到它的踪迹。体小而灵活,能上树,为一种避敌适应,也与它喜爱食松萝的习性有关。佛晓和傍晚时活动频繁,独居生活,成兽循熟途活动)半成兽满山乱窜。性怯懦,听觉、嗅觉都很敏锐,遇有异样声响即迅速逃遁。公麝有在矮树桩上摩擦臀尾的习惯,而留下蜡状分泌物。食物以松萝为主,也吃嫩枝叶等。幼麝年余即发情,公麝间有争偶现象。交配期在每年十月到次年二月份,怀孕期六个月,春末夏初产仔,每胎产1~3仔。初生仔麝身上具斑点,约两月后消失。公麝约一年后有香,但此时质不佳,量也少。

林麝的分布从现有资料看来,分布限于中国境内,文献记载有四川、甘肃、陕西、湖北、贵州等地。在四川与马麝交错分布,本种在交错区内约在2400~3800m或2400m以下的地方栖居,为该地带的优势种。

(2)捕捉

四川省的猎人利用麝的生活习性,主要采用猎狗追逐和架设绳套的捕捉方法。

1)猎狗追逐捕捉:猎人发现麝的新鲜粪便,足迹或在矮树桩上遗下的蜡状分泌物时,将猎狗放出,猎人随后追逐,使麝被迫上树。由于麝极度怕狗而不注意人,即用竹竿或林枝将大小固定的绳套(不用活套)套到麝的颈上,然后将麝拉下树干即刻抱捉。此法对麝的机体损伤轻,麝的存活率高。根据群众经验,为缩短捕捉时间,捕捉时可先放次等猎犬,待其发现麝而发出叫声后,再放出养精蓄锐的上等猎犬来迫使林麝迅速上树,立即用绳套将麝从树上拉下,放人背篓中,置林荫处休息,让人与麝隔离,待其安静后,再送往临时设立的基点。

2)架设绳套捕捉:利用麝循熟途活动的习性,和根据麝足迹,留痕的新旧,判定麝和行径,然后用特制的、紧密的60~100cm长的麻绳做一活套,架设在麝觅食和饮水常经过的地方。先在地上挖一小块陷井,设有开关,把树枝压下后将活套的另一端捆于树枝上,再用土和苔薛等覆盖活套及陷井上的开关。麝途经陷井时,触动活套上的开关,便能把麝撑吊套住。此法不易控制时间,即使发现早,也易由于撑竿弹力强而使麝受伤,大多死亡。

经过观察发现,林麝从被捕到圈养初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麝有胆怯的特性,受到持续的、强烈的惊恐刺激和强烈运动后,引起内脏机能紊乱或障碍,如呼吸、心跳加速(呼吸可超过正常值30次/分的5~6倍,有的经2~3天仍不能恢复),精神沉郁,减食或拒食,反刍停止,从而诱发疾病以至死亡。死后尸体解剖后一般为肺脏充血或郁血,心脏出现代偿性肥大,心内膜或心脏冠状动脉呈现条状的出血痕迹。因此,在捕捉、运输过程中,要注意减少惊恐刺激,以降低林麝死亡率。

基点应设临时圈舍(能利用房屋更好),隔成单圈,使林麝入圈后不再受新的刺激,安静休息4~6天,恢复正常采食和反刍后再运走。运输时力求时间短,可逐个用木框装运,适当掩蔽,少见阳光和少受外界因素干扰,途中除管理人员给饲料和饮水外,避免其他人接近和参观。

(3)圈舍的设计

圈舍建筑要适合麝的生活特性,并以经济与适用为原则。地势要比较高,干燥,排水比较良好,邻近要有一定的清洁水源,饲料生产和供应比较方便。选地建圈时还应考虑少量试验与大规模发展的布局,近期头数和长远规划相结合。若需大规模建场饲养,还要注意不占用良田和选择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

圈舍的形式不拘,为照顾麝喜独居和夜间活动的习性,面积宜宽大。据我们的体会,饲养初期的野麝平均每头占房面积2~3m2,露天活动场面积5~8m2。在有一定的驯化基础时,平均每头占房1~2m2,活动场面积4~6m2。随着家养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圈舍利用率和容量可相应增加。

圈舍围墙离地面高度,野麝圈墙高约4m,而家养驯化后的麝圈墙高约3.5m。若围墙加盖伸出墙壁30~40cm,则可稍低。墙壁上或附近不能有麝起跳的梯蹬。墙脚应有适当的排水孔,墙外开排水沟,以使活动场不积水。围墙的建筑材料可因地制宜,用土、木板、砖石或其它材料均可,以坚固耐用、经济节约为原则。

房舍可修在活动场中间或一侧,供麝避雨雪、阳光曝晒及母麝产仔用。房檐高与围墙高度相同,房舍内分隔成数个小间(小圈),每小圈设窗和互通的小门。隔离的高度需2.5m。在活动场上离围墙一定的距离需植树和设置60~100cm高的木架之类的附属物,以遮阴和供麝活动用。饲养人员宿舍和饲料加工贮放所必须的房舍须建在紧靠麝圈的地方。

(4)饲养

麝由野生到家养,饲养条件和饲料品种等变化很大,据我们观察,麝的饲料品种很多,麝对饲料的适应性也较强。利用农副产品的潜力较大,这就给在不同地区开展野麝家养提供了物质条件。

1)饲料的品种与贮存:为使饲料能终年衔接,要求采摘野生饲料的同时还应种植一些家种饲料,建立一定的饲料基地。主要家种饲料品种有四季豆、荞子、莴苣菜、眉豆、绿豆、黄豆、钾豆、南瓜、红苕、胡萝卜等。

麝所采食的大部份青饲料一般是鲜喂,但为了在缺乏青料的季节饲喂,也需干贮部分青料。叶类饲料在晴天采回随即晒干,放于干燥处保管;豆料要在盛花期采收全株,放在通风的地方或捆把搭在架上阴干,不宜曝晒;块根类的红茗、胡萝卜等可窖贮或切成片干燥(晒干或烘干),有的山区还有一种野生灌木果实——红籽,产量大,也是麝喜欢的饲料,在冬初果红时采摘,因量大,应尽快干燥,四季均可饲喂。饲料若干贮不当,被虫鼠咬坏或受潮霉烂则定会降低饲料质量或不能饲用。

2)饲料的配制:麝的口粮组合要着重注意青、粗以及精料的多品种,这样既营养全面,又增进麝的适口性。麝是反刍动物,按其消化生理特点,应经常保持和加强瘤贯内微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故在日粮的搭配上要着重注意饲喂青、粗饲料,并需要较大量含纤维素的饲料。在日粮中如没有或缺乏纤维性饲料,其他营养尽管充足,仍不适应麝的反刍消化和影响营养的吸收。当然,其他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缺乏,也易患相应疾病。随着季节、饲料来源的恶化及麝在不同生理时期的需要,应适当地调整日粮。在青饲料较缺乏的冬季,可以加喂适量的多汁饲料如胡萝卜、红茗等。在日粮中还补加有少量的精料如黄豆、玉米等。部分饲料在饲喂前要加工处理,使麝易于吞食及消化,如多汁块根要洗净切碎,籽实精料可培碎生食或蒸煮后熟喂,据观察,吃惯熟料的麝吃生料,须经过几天才能适应,而吃惯生料的麝吃熟料,食欲有所增加,但生食可节省燃料等能源。

3)喂料:野麝的习性较特殊,白天喜欢光线较暗的地方或多在小圈内卧息反刍,采食较少,但到傍晚及凌晨活动频繁,采食较多,日粮的60~70%左右都是在夜间采食,且常常是零星多次吃完,故喂料时间要合理安排。一般情况下,分日粮为三次饲喂,第1次上午7:30~8:00时,第2次中午11:30~12时,第3次下午18:30~19时,夏冬季可饲喂两次。但无论分2次或3次,晚上一次必须喂足,但不要过量以免造成饲料浪费,并且易引起麝食欲不振,特别是当精料或多汁料喂量过多时,常造成胃肠机能失调,引起腹泻;但喂量过少,会使麝瘦弱,易发生疾病。要做到喂饱喂足,需细心观察,在健康情况下,已喂饱了的麝,食后能安闲游走或卧息反刍,不因缺料而四处寻食或闹圈,喂料时,可见到上一次喂的料已基本吃完,给饲料时陆续上槽采食。此外,喂量的多少还要注意观察气候变化情况,如在凉爽时食欲有所增强,可适当多喂。具体的喂量尚无一定标准。据我们的体会,假若全喂青粗料时,每头麝平均每天消耗青绿叶0.8~1kg,干粗料50~100g;若每天每头加喂精料50~75g红茗、胡萝卜50~100g时,青绿饲料可减到0.4~0.6kg。饲喂中,对成龄麝、幼龄麝、孕麝、哺乳麝和病弱麝要分别对待,灵活掌握。

4)增进食欲的方法:饲养中,要经常注意增进麝的食欲。首先要保持伺料品种的相对稳定性,在季节变化,饲料品种需要更换时,新喂的品种要由少到多,逐日增加,不要更换过急。其次喂食盐也有增进食欲的作用,经我们观察可以每5~6天以平均每头麝0.25~0.5克的量加喂一次食盐。给饲方法,可将食盐放于单独盆内,再让麝自由舐食。喂养中,还要经常保持有清洁的饮水,尤其是夏季,饮水量要比冬季增加2~3倍,如长时间缺乏饮水,也会影响食欲,甚至引起疾病。此外,对病弱麝要喂它所喜爱的饲料,以增进食欲,增强体质。

(5)管理

1)分群管理:麝由野生状态到人工喂养,生活环境有极大变化。为逐代改变麝的胆怯、独居习性,加强和提高驯化程度,在圈养中以群养较为优越。即按麝的年龄、体质、性别等分群饲养。每一群麝的多少,视圈舍面积大小而定。成龄母麝每群以8~12头为宜,公麝有殴斗的习性、以强欺弱的特点,每群以4~7头为宜。分群时注意强弱搭配要适当,否则,即使麝群小到2~3头,亦可能发生严重打架以致造成弱者受伤或死亡。如分群合理,大小较均匀且强弱相差不大,食量接近,麝群一般很安静,对喂养也较方便。

2)调圈;一般情况下宜少调动。但在配种季节为组织配种,或在麝群中个别强弱差别过大不宜继续在原群时,要进行调圈。调圈和并圈往往是造成打架的主要原因,但如方法合理,则可以减少打架,避免严重创伤或死亡,3~5天就会在同一圈内安静下来。调动前,要先分析被调麝的性情、特点,选择与其性情、特点相近的麝群。并圈最初1~2天最好白并夜不并,在夜间将新调入的麝关入单圈。如经数天仍不能合圈,可将好斗者关入小圈单养,待安静后再合圈,或将调入麝换到其他麝群。调动中不能强赶猛追,以防引起惊恐甚至全群骚动造成创伤,可先将不调圈的麝暂时关进小圈,待调走的麝赶离该圈后再放出,就比较安全。调圈最好在晴天进行,暑天要在早上调拨,调圈后未合群前,要有人就近守候,观察情况,怀孕后期及哺乳母麝不宜调动,以防打架受伤,影响胎儿和仔麝的发育。

3)保持环境安静:家养时间不长的野麝,其胆怯易惊的习性还没有改变,故在圈养中要适当保持安静环境,主要指没有奇异声或突然的噪声。一般的响声如火车声、汽车声、饲喂中的呼唤声、饲槽的响声等,只要逐渐习惯,并不会引起惊恐。在饲养管理中,工作人员态度要温和,手足要轻,如需接近野麝工作时(如扫粪)要让麝先让开,不要突然走近或粗暴强赶。工作中注意关好圈门,圈门、圈壁损坏要及时修理,以防止麝窜圈逃跑。

4)注意清洁卫生,防止疾病流行:圈内需每日打扫,清除粪便、积尿、积水。定期大打除或药水消毒,进出门口设消毒池(新鲜石灰)。且饲料饮水保持清洁。食槽、饮具每天洗刷,避免泥沙、毒虫、蚧蝇或鼠雀等污染饲料。病麝要隔离饲养,死后及时消毒。

5)勤观察,定期评定麝群健康:饲养工作人员要熟悉麝群的情况,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首先要勤观察,最好结合圈内工作,每天逐群逐头观察一次,主要观察麝群头数,有无跳圈或外逃,麝群的食欲情况,麝的精神状态和卧息,行动有无异样,麝群是否打架,麝的粪尿是否正常,有无疾病象征等。为了较准确地掌握麝的营养健康情况,可每一季度对麝群逐头评定一次,评定办法是按体质健壮程度分成若干等级,评定后分类整理,作好记录。并对存在的问题订出措施,落实解决办法。

6)针对气候变化进行管理:林麝在夏季食量较少,但膘情正常,幼麝平均增重还大于其它季节。以上情况说明麝对气温是能逐步适应的。为了让麝更好地适应气候的变化,也可采取一些措施,如在圈舍建筑上考虑冬暖夏凉,管理上注意冬天防寒,夏天防暑,在冬季刮大风时或夏季晴天的中午,适当关闭小圈门,还可在小圈内设置隔湿板等。

(6)麝的繁殖

1)麝的发情与配种:麝是季节性多次发情的动物,有单次发情的倾向。性成熟年龄约一岁半左右。公麝性成熟后任何时期都有性欲表现,母麝只在交配季节才有发情现象。配种的适宜年龄约二岁半左右,即在性成熟后第二年配种季节到来时进行第一次配种比较适宜,个别发育特别好的麝可提前参加配种。母麝的发情在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2月,但多集中在11到12月。发情周期一般为17~30天,发情持续时间17~36小时左右,在此期中可多次交配,过了发情持续期,母麝拒绝交配。一次发情时未交配,或交配后未受孕,则在一定时间后又会重新发情,如此反复,直到受孕或发情季节过完为止。

麝在发情初期表现不安,在圈内来回游走,时常屙尿且发出漫长的低鸣声。发情盛期,母麝主动接近公麝,并发出嘶叫声,表现出明显的求偶现象。少数母麝有隐性发情的现象。公麝受到引诱后,则追逐母麝,并爬跨交配,连续6~15次,每次几秒钟至一分钟,射精后爬跨停止。

由于公麝有争偶现象,多采用一公配群母的配种方法,即一头种公麝与3~9头参配母麝一次混群。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血统清楚,品质好的种公麝能得到充分利用,可较快提高麝群质量,缺点是选择公麝时不能确切地检查种公麝的体质健康状况,可能将无配种力或配种力差的种公麝放入圈内,影响母麝受胎率;其次往往一天内有两只以上母麝同时发情,一只种公麝一天仅可配1~2头母麝,也会影响受胎率。早在配种季节到来前半月至一月就应作好配种计划,组织好配种群,把准备参配的种公麝拨入参配的母麝群,以使麝群熟悉和建立感情。早放公麝能引诱母麝早发情,达到早配种。配种时尽量作到过老、过小不配,病弱缓配,近亲不配。配种期要加强管理,对配种圈与未参加配种的公麝应随时有人看管,防止公麝伤害母麝或公麝间争斗发生伤亡。配种期还应作好发情配种记录,注意观察种公麝的配种能力和情况,如发现种公麝不能配种时,应调进预备配种的公麝替换。

2)麝的妊娠与分娩:麝的妊娠期为180天(六个月)左右,秋末冬初配种后,一般在第二年的5~7月分娩产仔。妊娠前期无明显征状,只观察到其发情停止,食欲增加,毛色光泽,性情较温顺等。妊娠后期尤其在分娩前变化较明显,主要是腹围增大,活动减少但步态稳重,分娩前几天还可看到乳房隆起(有的不显著),有时还可看到胎动。临产前几小时的表现主要为不安,尿频,行动极谨慎,寻找僻静的地方,因腹痛而低声呻吟。分娩时母麝有的蹲下,有的躺卧用力,不时回视腹部,经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娩出胎儿。产仔后约10~20分钟娩出胎盘。母麝有吃胎盘的习惯。

母麝一般正产多,难产少,如经5~6小时胎儿不下时,应于人工助产。助产前助产人员的手及手臂应进行严格消毒。助产时保护好母麝,助产人员用手握住仔麝两前肢,趁母麝腹部收缩向外压送胎儿时,轻轻向外拉。助产时动作要迅速,尽量避免母麝惊慌和手术时间过长。

3)保胎护仔:在妊娠期及分娩后要做好保胎护仔工作。妊娠期不喝冰水,不吃上冻的饲料,以免受刺激发生流产。妊娠后期要适当增加精料,减少粗料,如粗料过多,不易消化,也可引起流产。要经常检查孕麝的采食及行动表现。严禁参观麝舍。工作人员不许哄赶妊娠母麝。分娩前要准备好阳光充足,不进“贼风”、暖和、干燥的分娩小圈,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在根据配种记录和发现母麝有分娩征状时,应提前将孕麝拔到分娩小圈产仔,以便看管,且生后仔麝易找到母麝哺乳,还可避免其它母麝踩死踩伤仔麝或吃胎盘(但个别不愿进产圈的不要强拔)。分娩后母麝口干,应给温水喝,喝冷水会造成麝腹病。初产麝多产一仔,经产麝多产两仔,产三仔的罕见。初生仔麝勿用手摩,困摩后可能发生母麝弃仔情况,有的拒绝哺乳,在这时,看管人员要马上抢救仔麝。

初生仔麝约0.5kg左右,体呈褐色,背上及体侧布满肉桂黄或苍白色花斑。产后几分钟即能站立行走,但姿态不稳。初生仔麝由母麝舐干毛衣后就开始哺乳,仔麝吃饱卧息后,母麝才采食。据观察,平时的哺乳次数多为每日二或三次,第一次在早上5~7时,第二次11~13时,第三次19~21时,每次哺乳时间1~10余分钟不等。自然哺乳期三个半月左右。哺乳期间,要供给母麝良好的饲料,以保证有足够的奶量。对在大圈产仔的母麝应设法拔入小圈,在小圈产仔的母麝一般2~3天可让母麝到活动场活动,以便排除产后污物,仔麝留在小圈内胎眠,为防止其跑出小圈,可用木板做成“高门坎”。只让母麝出圈。一周后可取掉“高门坎”,让仔麝出外活动。产仔时若正值雨季,要防止仔麝淋雨。

(7)麝的驯化

野麝胆怯畏人,不合群,夜间活动等习性对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取香,育种,生理常数的测定等项工作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养麝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进行麝的驯化工作。采用食物引诱进行抚摸的方法,对家养出生的仔麝在出生后几天开始进行接食和抚摸训练,取得了一定效果。训练的原则是逐步接近,长期努力,加强人与麝的接触,使麝对人逐渐熟悉、亲近。具体作法是:驯化人员先洗手,选择仔麝喜吃的新鲜饲料一束,进圈时先呼唤,然后逐头给饲,随即抚摩。抚摸前先注意母麝的反应,如有戒备(护仔)或扑人现象时,不要勉强抚摩。

亦可先抚摩家养出生的母麝,再抚摩仔麝。摩后注意母仔反应。对个别顽固拒食和拒摩的仔麝要耐心诱食和缩短抚摩时间,不能强迫。多次拒绝抚摩的要适当强迫,但仍不能强行追赶和引起惊恐,一再不让接近的可下次进行。抚摩时间:对断奶仔麝每天定时直接给饲和抚摩3次,第一次8时起,第二次13时起,第三次17时起。驯化人员最好要固定,驯化时动作要轻,态度要温和,切忌蛮干。每次操作完要作好记录。经过以上方法的驯化,据试验观察几批2~3代幼麝可以任人抚摩,捉抱和主动近人,能顺利捉住进行疾病的治疗和取香,独居习性也有一定改变。

(8)取香

1)香囊的位置:香囊位于公麝腹部肚脐与睾丸之间的正中线上,突出于体表,成一扁圆形的分泌腺囊。剖开皮,见皮下与肌肉之间有半球形的麝香包,外为毛皮所包,毛皮下另有一层细皮,两层极易分离,再内是银灰色的薄膜层,习称“银皮”,包住麝香。香囊口位于香囊中部,与外界相通,紧靠尿道口前端,相距4~6mm。囊长25~40mm,宽20~27mm,深25~30mm。

2)泌香情况:公麝在一岁半左右开始泌香,经过逐月取香证实,成年公麝无明显的泌香周期,并能连续取香。但每年春夏之交普遍有香液溢出香囊口,浓香扑鼻。泌香后,麝出现减食或停食、不喜活动等现象,3~5日后逐渐恢复正常。经长期观察证实,此现象不属病态,而是成年公麝的特殊生理反应。在观察中还发现,公麝麝腺和性腺关系甚密,曾将阉割(去势)两只公麝与未阉割的公麝对比,发现去势麝香囊发育停滞,小而呈扁平状,囊分泌物(麝香)极少且未成熟,色泽为乳白或乳黄,无香味,有腥气。

3)取香:取香时间,一般在两岁半开始,约每年取1~2次。操作时,先将麝横卧固定,使麝的腹部向取香人,将香囊口用酒精消毒后,该取香人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夹住香囊基部,其余手指作辅助,右手持取香器插入香囊孔内连续掏取,注意不要擦伤囊口和掏坏“银皮”。一般一头麝在几分至十几分钟就可取完。此法操作简便、安全、迅速,取香后对麝的健康、驯化程度、泌香、发情、配种和受孕等均无影响。我们现在平均每头麝每年可取麝香5.53g。1964年至1969年六年中平均每头麝已取麝香33.15g。最高个体(九龄)五年中逐年累计取香49.81g。

4)麝香的加工与贮藏:将取出的鲜净香用皮纸包好称重后,再置于低温干燥器内,以防止挥发性物质溢散,待其重量恒定时即可。假如是割下的整个香囊,则先修去边沿多余的皮膜,以短小竹片或树枝绷好囊皮,使囊皮扩张呈薄膜状,然后用皮纸条插入囊孔引流吸潮或插入小竹管,鸡、鸭、鹅毛管等通气。若遇阴雨天气,可用热草木灰慢慢煨干,但不要烧着皮毛,直到干透心才能收藏。贮藏时,整个者以油纸包好,放入白铁皮匣内,接口处焊好,再装入略大之木箱内,密封箱口。散香以瓷瓶或有色瓶装,不宜过紧过满,密封瓶口。两种包装均置于避光处,防高温,防止香气挥发或受潮变坏。

(9)麝的疾病防治

麝在家养条件下的常见病有以下几种:

1)软骨病:发生于成年麝,常见于母麝的妊娠期和哺乳期。病因:①妊娠期及哺乳期母体内的磷、钙大量消耗,而饲料中又未补充足够的维生素A、D;②饲料中磷、钙的比例不当,如含磷的饲料过多,将使体内磷酸大量损失。症状表现为病初呈消化紊乱,间有异食癖,以后逐渐消瘦。由于骨骼软化与疼痛,动作谨慎而紧张,常无任何损伤而呈迁徒性跛行,病麝喜卧,起立时紧张,四肢集于腹下或张开以支撑身体,或频频作踏步运动。长时期后,起立时肌肉震颤、呻吟,且因不能支持而倒地。末期卧地不起,类似瘫痪。防治方法为在妊娠期和哺乳期时补充含磷、钙的物质,可将多维钙片或钙盐类药物混在饲料中饲喂。母麝呈软骨病征象时,应采取断乳措施,同时每日内服维生素A、D制剂。

2)佝偻病:为幼龄麝磷钙代谢障碍,致使骨质软化、变形的一种疾病。病因主要由于母麝缺乏维生素D,致使乳内含量也少。其原因主要是饲料中维生素D、磷、钙不足或磷、钙比例失调,缺乏在日光下的适当运动。消化不良及内分泌紊乱也可使本病发生。症状为初期呈现发育迟缓,生长停滞,精神不振,不爱运动,喜卧。后期骨端变大,前肢多呈“X”或“0”字型,运动困难。防治方法为母麝饲料多样化,对幼麝可给予多维钙片、钙素母等。有佝楼病征象时,可提早断奶,但哺乳期过短,又易影响幼麝成长,一般以80天为宜。利用日光照射良好的圈舍,幼麝原圈断乳合群等也有一定疗效。

3)胃肠炎:病因为饲喂发霉、腐败、被泥土或其他异物污染的青干饲料;食用不洁饮水;喂饲不适当如饲料突变、过食、饥饿等。症状为精神沉郁,鼻镜有时干燥,如胃炎显著,则肠鸣音减弱,可能发生便秘;如肠炎显著,则肠蠕动亢进,初期有暂时性便秘,而后开始腹泻,大便有多量粘液。后期,动物眼眶凹陷,腹围紧缩,继则起立困难,最后完全不能起立。防治方法为内服磺胺胍,我们用自制复方黄柏片拌饲料喂,疗效较好。

4)幼麝急性胃肠炎:发生于出生后数日至2—3月的幼龄麝。病因除因细菌感染外,常由于饲养管理不良,喂乳时间、喂乳量不定,采食污秽饲料和饮水等引起。症状为精神沉郁,腹泻,粪便呈黄色或灰色,有恶臭,含气泡。有时有粘液或血液。防治方法为母麝分娩时注意环境卫生,防止仔麝舐食污秽圈地及采食不洁饲料、饮水。病初给予复方黄柏片有显著疗效。

5)脓疱病:由于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而致病,有一定传染性。症状为好发在面部。多在颌下暴露部位,茸毛,周围有炎性红晕,破后露出糜烂面,脓流出后形成黄色脓痂,有时向深部溃烂。治疗方法为化脓时可切开排脓,用0.1~0.5%高锰酸钾液洗涤溃疡面,擦干后撒布氨苯磺胺粉或注射青霉素。

6)幼麝肺炎:多发于幼龄麝,与受寒、潮湿有关,可能由肺炎球菌、链球菌及病毒等感染而引起。症状为发病急,咳嗽,呼吸浅而快,且全身症状严重,不吮乳,不采食饲料,精神沉郁,喜卧,鼻镜干燥,眼下陷等。防治方法为注意环境卫生。圈舍保持干燥,病初用青霉素或链霉素有一定疗效。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