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中医基础

耳穴诊治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摘要:由于受P·诺吉尔胚胎倒影的耳穴图的影响,有的耳穴工作者将生物全息作为耳穴诊治的理论基础。但生物全息无法解释许多有效治疗点,它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影响了耳穴诊治发展。《黄帝内经》中有耳为宗脉之所聚的记述。 尉迟静通过对超感型经络敏感人的观察,画出了十二经脉的分枝在耳背和耳郭前面的循行路线,将《黄帝内经》关于耳脉的记述具体化了,据此,他在耳郭上、特别是耳背上发现了许多新耳穴。笔者按照《黄帝内经》关于经络的描述,画出了形似地铁的经络结构模型图,并提出了经络口、病经口等经络学说的新概念和经络口电信息诊疗法。有关的科学实验和大量临床实践都证明了经络学说是耳穴诊治的理论基础。我们炎黄子孙应将耳穴诊治回归到经络学说的理论指导下来,创建新的耳微经络诊疗学。

耳穴诊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一问题至关重要。正确的理论能指导学科健康发展,错误的理论会将学科引进死胡同,如果没有基础理论,耳穴诊治将沦为江湖医术,进不了科学的殿堂!

关于耳穴诊治的理论基础,有两种观点:生物全息和经络学说。

生物全息

近代的耳穴诊治是在P·诺吉尔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他先提出了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后来又发展为三位相学说,1975年诺吉尔和R·Bourdiol又提出了全身各系统的新耳穴图,实际上已经否定了胚胎倒影的耳穴图。在我国,由于胚胎倒影与生物全息理论不谋而合,有的耳穴工作者一直把生物全息作为耳穴诊治的基础理论。由于后来发现的许多治疗点并不符合胚胎倒影的规律,于是又有人提出二级全息的概念,在胚胎倒影中又画上许多小的胚胎。对于这些小胚胎,也许针其头能治头部的病,针其屁股就未必能治屁股的病了。有二级就会有三级、四级......,张颖清教授认为克隆技术的成功是生物全息的最好证明,这对生物全息理论来说确实如此,每个细胞都蕴含人体的全部信息,这是最高级的生物全息,可是对针灸来说,就失去了意义,因为按照生物全息理论,针刺全息胚的某一部分,人体就会修复其相应部分,既然每个细胞都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那么应该针刺任何一个细胞都可以治疗全身的各种疾病,而实际并非如此简单。

经络学说

《灵枢·经脉》篇说: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过客主人前。《灵枢·经脉》篇又说: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其他各条经脉也与耳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归结起来就像《灵枢·口问》篇说的:耳者,宗脉之所聚。

尉迟静以超感型经络敏感人为对象,针刺井穴的刺激感传,在四肢与躯干的循行路线基本符合古典文献记载,刺激感传到达终点穴后,都能继续上行,远传耳郭之上。...... 各条经脉入耳的刺激感传通走全程,相同井穴的经络感传在耳郭上都有其相同的分布规律;不同井穴的经络感传在耳郭上都有其不同的排列法则。......耳郭经脉路线蜿蜒曲折,坎坷不平,随着耳壳表面的起伏,而遍及整个耳朵表面,虽然如此,受检者都能体察得十分清楚,两侧同名经脉所构成的耳经络路线恰似镜像,在重复中图象可以再现。据此,尉迟静画出了十二经的分枝在耳背和耳郭前面的循行路线,从而将《黄帝内经》中十二经皆聚于耳的结论更加具体化了。

关于经络,《黄帝内经》中有很具体细致的描述。《灵枢·经脉》篇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就是说经脉是在皮下一定深度的地方的。《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所以络是经脉上横向支出的分枝。竹木分枝的地方叫做节,所以笔者认为《内经》中的节是指经脉上横向支出络的地方。《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古人穴居野处,穴是人居住的地方,所以也将神气游行出入的节称之谓气穴。人们望文生义,以为络是像蜘蛛网一样网络全身,这是不正确的。《灵枢·经脉》篇说的非常明白: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络脉合于皮中处,《黄帝内经》中没有命名,笔者将其命名为经络口。综上所述,经、络、节、经络口的结构模型应该是这样的:

经、络、节、经络口的结构模型

宇宙间的事物往往惊人的相似,原子中的电子绕原子核旋转与太阳系中的行星绕太阳旋转就是例子。经络也像现在的地铁一般,经脉就好比是铁道线,节就好比是地铁车站,络就好比是车站到地面的通道,经络口就好比是地铁的出站口、进站口。

耳脉是经脉的支者,就像是从树干的大树枝上支出的小树枝,所以它的结构应该也是像上图一样的,只是较为细小一些而已。耳脉上横向支出更细小的孙络的地方就是耳节,也就是耳穴,这些孙络也是开口于皮肤的,这些孙络在皮肤的开口处就是耳经络口。

尉迟静在超感型经络敏感人的身上,观察到循经针响与循经感传停顿现象,并发现这些针响与停顿部位与经脉沿线上的经穴位置相符。为此,他强调这些针响与停顿部位应视为经穴定位的生理学方法。继之,发现耳经络也存在循经针响与停顿 现象,从而为耳穴定位奠定了客观根据。这样的耳穴耳郭前面至少有1680个,耳背约计1200个,总共2880个。

实验研究

笔者的经络口、病经口理论和经络口电信息诊疗法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也验证了上述观点。

笔者认为经络是电的信息系统,应具有良导性质。经络口是定时开阖的,开时应良导。

《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入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注于脏腑也。这里的腠理应为经络口。所以疾病传变的途径应是这样的:

病邪-→经络口-→络-→节-→经-→脏腑

遭病邪入侵的经络口就像强盗撬门入室一样,门关不严实了。有诸内必有诸外,脏腑有病也会反映到经络口来。这些与疾病有关的经络口,笔者称为病经口。 笔者发现,病经口的皮肤电阻具有不稳定的、起伏变化的动态特征,称为变阻点,可用电子学的方法将其探测出来。

变阻点到底是不是 病经口,我们还应该通过科学实验来验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针麻组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针麻组的《人耳郭实验性反应点的形成及其针刺镇痛效应》的实验研究,在腹部阑尾切口(麦氏点)处,以电热丝进行热刺激,用温度自动记录仪记下受试者的痛阈和耐痛阈,即开始有痛感和达到难以忍时的温度。致痛前先对耳郭用经络口电信息诊疗仪进行探测,记下致痛前就存在的变阻点,然后在麦氏点致痛,再按预测时同样程序在耳郭探测,确定有无实验性反应点形成。经对20 名健康青年致痛120次,左耳出现反应点120次,右耳出现反应点118次,仅2次未出现。反应点出现的部位均在对耳轮上与对耳轮下脚下缘同水平处,与耳穴腹和阑尾炎病人腹痛反应点相当。这一实验证明了变阻点是实验性致痛形成,是病经口。在反应点形成以后,以电脉冲诱导35 分钟,再进行痛阈和耐痛阈的测定,有时阈值可提高到皮肤已经烫伤(男60℃、女58℃),而受试者并不觉察的程度。作为对照,在非反应点以同样的方法诱导,则耐痛阈或则降低(男组),或则无显著提高(女组),这进一步证明了反应点腹确系病经口。(见《全国针刺麻醉学习班资料选编之二》, 人民卫生出版社,P139-148)。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张栋、李志超等将经络口电信息诊疗仪输出的波形用记录仪描记下来,对65人进行了1062穴次(耳穴)的检测,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证明了: ①变阻点是病理反应点,是病经口;②变阻点出现的部位与疾病有关,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③变阻点的波形多种多样,与疾病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成为另一项诊断指标。(经穴生物物理学的一个新特征──电振荡现像初探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7年第一期 P30-34)

这些实验都是在耳穴上做的,虽然全身的其他部位也都存在病经口。

临床验证

尉迟静在耳针治疗实践中验证了这些新耳穴均行之有效,在治疗某些常见病中,其总有效率达95%以上;对一些少见难治性疾病也能获得显效。

针刺为什么能治病?从电化学知道,当金属与溶液接触的时候,两者的界面上要产生界面电位差,金属针与体液接触自然也要产生界面电位差。另一方面,从电生理知道,细胞膜内外存在约-90mV的电位差,称为膜电位,当细胞受到激惹时,膜电位要改变。所以针刺时会产生和诱发电信息。因此,笔者认为,从表面上看是针的机械刺激在起作用,实质上是针产生的界面电位差和针的刺激诱发的膜电位的改变这些电信息循经感传,起到通经活络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病疗疾的目的。如上所述,针刺治病既是电信息在起作用,那么可以、也应该以电代针,以电信息取代针刺。电信息应施加在什么地方?病经口无疑是最佳选择。这时电信息将沿如下路线传导:

电信息-→病经口-→孙络-→络-→节-→经-→脏腑

病经口出现的部位与疾病有关,它的波型也因病而异,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一项指标。笔者称这种从病经口提取信息辅助诊断,从病经口输入电磁信息进行治疗的方法为经络口电信息诊疗法。

经络口电信息诊疗仪是笔者为经络口电信息诊疗法设计的专用仪器,具有探测、治疗两种功能,用探针在体表或耳郭探测,当探针触及病经口时,诊疗仪即发出声、光信号。找到病经口后,毋需刺入皮肤,不要移动探针,只要拨过开关,即可输入电磁信息进行治疗。

为验证经络口电信息诊疗法的疗效,我们组织成立了经络电信息诊疗技术研究会,先后召开了七次全国经络电信息诊疗技术研讨会,国内和香港、美国等地的医院、诊所提供的论文报道了三万多例、近 200个病种的治疗情况,其中不乏医学难题。例如:胆石症是第一个在大样本上取得突破的病种,综合33个单位,8539例的临床应用,排石率在70%以上,海军总医院排石率达100%。排净率2.85~46.15%不等。 大同铁路医院张育西等耳穴变阻点电冲击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研究获山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湖南南县中医院结石科就治疗胆肾结石6千多例,胆石症排石率97.80%,排净率40.90%,泌尿系结石排石率93.1%,排净率89.5%。

在治疗中,一般是耳穴、体穴、头穴、眼穴等并用的,但用的更多的是耳穴,因为耳郭面积小,病经口更容易找。这些都证明了耳病经口具有经络 处百病,决死生的功能,是经络的组成部分。

结 论

按照生物全息的观点,耳郭是人体的缩影,耳穴应是人体脏腑、器官、肢体的缩影,应该是一个面,各自有它特定的位置。正是在这一理论思维的束缚下,按照倒置胎儿的模式去探索耳穴,因而发现的耳穴很少,而且大多集中在耳郭前面。

按照经络学说的观点,耳背与耳郭前面一样,都有经络分布,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尉迟静发现耳背与耳郭前面尉迟静在超感型经络敏感人有同样多的耳穴。例如糖尿病,尉迟静发现耳背上有8个治疗点,耳郭前面有6个治疗点,又如胆石症,耳背上有8个治疗点,耳郭前面有7个治疗点,笔者用经络口电信息诊疗仪探测,这些点上确实都存在病经口,这些点大多不符合生物全息的规律,如果头脑里还是那个倒置胎儿的印象,是不会到那些地方去探索,因而也是发现不了的,这是在经络学说的理论指导下才可能取得的突破。

经络学说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现,我国是针灸的祖国,遗憾的是近代耳穴诊治的发展却让法国医生走在了前面,我们炎黄子孙应高举经络的旗帜,让耳穴诊治的理论基础回归到经络学说中来,创造全新的耳微经络诊疗学。"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