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中医基础

肺与大肠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肺与大肠

一、肺的生理病理

肺位于胸腔,由于肺位最高,故称“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藏”。其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一)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是指人身之气皆由肺所主管,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1.肺主气与肺的呼吸功能有关: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就是此意。

2.肺主气与人体宗气生成有关:肺与宗气的生成有密切关系,由肺吸入的清气与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宗气,它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司呼吸,又通过心脉而散布全身,以营养各脏腑组织,故肺起到了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素问·五藏生成篇》说;“诸气者, 皆属于肺”。就是指此而言。

3.肺主气与肺朝百脉有关:所谓“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肺气能协助心脏调节人体气血的循行,故有“肺主治节”之说。

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则气机通畅,气血流通,百脉充盈,呼吸均匀,脉来匀和,若肺气不足,不仅会引起呼吸功能减退,面且会影响宗气的生成,因而出现呼吸无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身倦乏力等。

(二)肺主宣发与肃降

1.宣发功能:宣发即有宣通发散之意。其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排泄汗液及病邪等。因此肺失宣散,即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以及鼻塞和无汗等病变。

2.肃降功能:肃降即有清肃和下降之意。其功能也有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肺为华盖之脏,故将吸入之清气和水谷精气向下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因此肺失肃降, 可出现呼吸短促,咳喘、咳痰等病变。

宣发与肃降是肺脏的两种生理功能,两者是相互协调的,宣降正常,则肺气升降出入通畅,呼吸调匀,若宣降失常,就会发生“肺气不宣”或“肺失肃降”的病变。

(三)肺主通调水道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主宣发,不但将水谷精微宣布全身,而司腠理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肺气肃降,不但将吸入之清气下纳于肾,而且也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经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因肺气能促进和调节水液代谢。所以有“肺主行水”和“肺为水之上源”之说。若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减退,就可发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甚则水肿,无汗等病变。

(四)肺主皮毛,开窍于鼻

皮毛,是皮肤、汗腺、毫毛等的总称,为一身之表,是人体抗御外邪的屏障。皮毛由肺输布的卫气与津液来温养,使皮毛汗孔开合正常,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说明了肺与皮毛在生理上有密切关系。肺气充足,则皮毛润泽,开合正常,邪不易入侵;若肺气虚弱,则皮毛御邪能力减弱而易感冒,从而出现恶寒发热、鼻塞、咳嗽、气喘等肺卫不宣的证候。

肺司呼吸,鼻是呼吸出入的通道,故鼻为肺窍。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与肺气的和畅有关。如《灵枢·脉度篇》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由于鼻为肺窍,所以外邪犯肺,常从口鼻而入。如风寒束肺,肺气不宣,每见鼻塞流涕,嗅觉失灵:若肺热壅盛,则常见鼻翼煽动之症。

(五)肺与大肠的关系

肺与大肠通过经络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响,如肺气肃降正常,则大肠传导如常,大便通畅;若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则大便秘结;反之,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也可影响肺气不利而咳喘。

(六)肺与其它脏的关系

1.肺与心

肺主气,心主血,血之运行赖气之推动,而气之输布亦赖于血之运载,两者结合,才能敷布到全身,两者密不可分,故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等说法。若肺气虚弱,宗气不足,则运血无力而导致心脉瘀阻;若心气不足,血运不畅,也会影响肺之宣降功能而致胸闷、咳喘等症。

2.肺与脾

肺主气,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气受水谷之气的资生,而水谷之气,也赖肺气为之输布,其水液的运化,亦需肺气的通调。若脾气虚弱,可致肺气亦虚而出现疲乏无力,少气懒言等证;水湿停留,聚结成痰,影响肺气的宣降而见咳嗽、痰多,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若肺失通调而致水湿困脾,则可见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二、大肠的生理病理

大肠上接小肠、下连肛门。主传化糟粕。《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是指大肠接受小肠下注之浊物,进一步吸收其水分,变为粪便,排出体外。若大肠传导失常,便会出现腹泻、便秘等症状。

三、肺病的辩证论治

(一)肺气虚

主证:咳嗽气短,动则气喘,痰多清稀,怕冷自汗,易患感冒,神疲乏力,声低懒言,舌淡苔白,脉虚弱。

辩证:肺气不足,宣降无力,故见咳嗽气短,动则气喘;通调不利,聚湿成痰,故痰多清稀;肺卫不足,皮毛不固,故怕冷自汗,易于感冒;宗气不足,脏腑失养,故神疲乏力,声低懒言;气不足以行血,故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补益肺气

方药:补肺汤;药用人参、黄芪、五味子、甘草等。

(二)肺阴虚

主证: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颧红,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辩证:肺阴不足,肺失滋润,故干咳少痰,口干咽燥;热伤肺络,则痰中带血;阴虚内热,迫津外泄而盗汗,阴虚生内热,故见颧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养阴清肺汤;药用生地、沙参、麦冬、百合等。

(三)燥邪犯肺

主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鼻干咽燥,喉痒,咳甚胸痛。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本证以肺燥为主,无阴虚症状。

辩证:风燥伤肺,津液被灼,故干咳无痰,喉痒,鼻干咽燥;燥热伤肺,肺络受损,则痰中带血;肺气不利则胸痛;舌红苔黄,脉细数均为燥热之征。

治法:清肺润燥

方药:清燥救肺汤;药用桑叶、枇杷叶、杏仁、沙参等。

(四)风寒束肺

主证:咳嗽声重,咯痰稀白,恶寒发热,头痛身楚,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辩证:风寒袭肺,肺气不宣,故咳嗽声重;气不布津,寒凝为痰,故咯痰稀白;风寒外束,营卫不和,故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为表寒之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止嗽散;药用麻黄,桂枝、紫苏、桔梗、陈皮、半夏等。

(五)痰浊阻肺

主证:咳嗽气喘,痰多泡沫或色白粘腻,喉中痰鸣,胸部满闷,甚则不能平卧,苔白腻,脉滑。

辩证:痰浊.阻肺,肺失宣降,则咳喘痰多,胸闷;平卧痰浊壅阻,气道更加不利;苔白腻,脉滑为痰湿之象。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利肺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药用陈皮、半夏、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茯苓等。

(六)肺实热证

主证:咳嗽气喘,痰黄稠带血,胸痛,鼻煽,身热,口干,大便干结,小便赤涩,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辩证:痰热壅阻,肺失清肃,故见咳喘,痰黄稠,鼻煽,身热;热伤肺络,则痰中带血,肺气不利则胸痛;肺失通调,热灼津液,故口干,大便干结,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之象。

治法:清肺化痰

方药:清金化痰汤;或麻杏石甘汤,药用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苓、桔梗、瓜萎、贝母、石膏、杏仁等。

四、大肠病的证治

(一)大肠湿热

主证:发热,腹痛,腹泻,肛门灼热或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辩证:湿热蕴结大肠,气血受阻,传导失职,故见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湿热熏灼,热腐为脓,故肛门灼热,大便脓血,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燥湿

方药:白头翁汤;药用黄连、黄苓、黄柏、白头翁、秦皮等。

(二)大肠津亏

主证:大便干结,甚如羊粪,难于排出,常数日一行,伴有头晕、口臭,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辩证:大肠津液不足,肠失滋润,故大便秘结,数日一行;胃气失降,浊气上逆,故有头晕、口臭;口干咽燥、舌红苔燥、脉细涩皆为津亏之象。

治法:润肠通便

方药:麻仁丸;药用火麻仁,郁李仁、瓜萎仁、柏子仁等。

附:咳 嗽

一、概述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古代医家有“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等说法,咳嗽一证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之中,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病,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辩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咳嗽的病因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咳嗽是肺脏本身的病证,多以风邪为先导,而来寒、热、燥等邪气,从皮毛和口鼻侵入人体,首先犯肺,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致咳嗽。

内伤咳嗽常涉及其它脏腑,因肺为娇脏,任何脏腑有病往往累及于肺而发生咳嗽,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扰于肺;情志不舒,肝郁化火,上乘于肺;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气上犯;肺本身气虚、阴虚,皆能影响肺气的升降出入而致咳嗽。

不论外感与内伤咳嗽,病机均属肺系受病,宣降失常,肺气上逆所致。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日久不愈,可损脏腑,发展成为内伤咳嗽,而内伤咳嗽多邪实与正虚并见,肺卫不固,又易外感,使咳嗽加重,故外感与内伤咳嗽,可互为因果。

三、辩证论治

辩证首先应区别外感还是内伤,论治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见肺卫表证,属于邪实,治以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反复发作,如见他脏引起者,多属邪实正虚,治当去邪止咳,兼顾扶正。

(一)外感咳嗽

主证:咳嗽声重有力,痰清稀色白,咽痒,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全身酸软,舌苔薄白,脉浮紧。

辩证:风寒袭肺,肺气不宣,故咳嗽,咽痒,鼻塞流清涕;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故痰清稀色白;风寒外束,卫阳被遏,故见恶寒发热,无汗;经络失和则全身酸软,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象。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杏苏散加减:紫苏9克、杏仁9克、前胡9克、法半夏9克、陈皮9克、羌活9克、生姜3片、甘草5克。

2.风热咳嗽

主证: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黄涕,头痛身热,恶风汗出,苔薄黄,脉浮数。

辩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热伤津液,故见咳嗽不爽,痰黄粘稠,鼻流黄涕、口渴咽痛;风热犯表,卫表不和,故头痛身热,恶风汗出,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9克、菊花9克、杏仁9克、薄荷3克、桔梗9克、连翘9克、牛蒡子9克、芦根15克、甘草5克。

3.风燥咳嗽

主证: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或痰带血丝,咳引胸痛,恶风发热,鼻干咽噪,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辩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故干咳无痰,痰少粘稠;燥热灼津则鼻干咽燥;热伤肺络则痰带血丝,咳引胸痛;风燥外客,表卫不和则恶风发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为燥热之象。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桑叶9克、杏仁9克、贝母9克、沙参12克、麦冬12克、淡豆豉6克、梨皮9克、栀子9克、甘草5克。

(二)内伤咳嗽

1.脾虚咳嗽

主证;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胸脘胀满,纳少呕恶,神疲乏力,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

辩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肺气壅遏,故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脾不健运,痰湿中阻则胸脘满闷,纳差,呕恶;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故神疲无力。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之象。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加减:陈皮9克、半夏9克、苍术9克、茯令12克、杏仁9克、厚朴9克,甘草5克。

2.肝火犯肺

主证:咳嗽阵作,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面赤咽干,胸胁胀痛,口干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辩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肺失清肃,故咳嗽阵作,痰滞难出;肝火上炎则面赤咽干,口干苦;肝脉布两胁。脉络失和,故胸胁胀痛;苔薄黄少津、脉弦数为肝火肺热之象。

治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

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桑白皮2克、地骨皮12克、栀子9克、黄芩9克,知母9克、天花粉9克,青皮9 克、海蛤壳15克、大青叶9克、甘草5克。

3.肾虚咳嗽

主证:咳嗽反复发作,痰涎清稀呈泡沫状,气短乏力,动则尤甚,头晕、心悸、形寒肢冷,肢体沉重,腰腿酸软,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细。

辩证: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饮内停,上扰于肺,故咳嗽,痰涎清稀呈泡沫状;卫阳不固,易感外邪而诱发,故反复发作;水气上泛则头晕、心悸;水气游溢肢体则肢体沉重;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虚则腰腿酸软;阳虚生外寒,故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润,脉沉细为水湿内停之象。

治法:温阳利水,理气化痰

方药:真武汤加减:熟附子9克、干姜9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白芍15克,五味子9克、白芥子9克,苏子9克,旋复花9克,陈皮9克,炙甘草6克。

4.肺虚咳嗽

主证:起病缓慢,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消瘦神疲,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