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中医基础

儒释道医论人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在东方,在中国,人被看成活生生的生命,人被赋予了灵性。

早在远古时代,《尚书·泰誓》就提出惟人万物之灵。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人学的理论基础。虽然中国古代典籍中很少直接对人下定义,但人学思想却是很丰富的。

1.儒家:人为仁

儒学被当代一些学者称为人学,原因就是儒学的奠基人孔子不是把探索自然本原的问题而是把修己、安人的问题作为他的核心问题。孔子提出一个著名论题:

仁者,人也。(《中庸》)

这个命题提示了人的本质是仁,是等差之爱,是礼乐精神的高度概括。孔子的修己之道就是求仁之道,就是克己复礼之道。孟子提出存心、养性、反身而诚的自我扩充修养法,强调修己求仁之道的自律方面;荀子提出化性起伪、礼义法度、道贯的外在制约改造法,强调修己求仁之道的他律方面。在对待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性善意在强调人向善的本性,性恶意在强调人的本能;性善则自律,性恶则他律。

2.道家:人由道生

道家建立了以道(天道、人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就人道而言,包括人性、人伦、人生以及人天关系。老子将人看成是与天、地、道并列的四大之一,人是由道产生的,人应当顺应自然之道,其方法是涤除玄览、致虚极,守静笃、抱一、守冲。庄子将道看成是宇宙运动的过程,将无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人是无和道相互为偶的产物,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物是等同的。宇宙天地是大炉,自然造化是大治',人只不过是在大炉中被冶炼的金属。老庄主张人性的返朴归真、纯净自然,反对智欲、仁德。

3.《周易》:人由乾坤化生

集先秦儒道天人学之大成的是《易传》,《易传》论述天道与人道,人的产生、人的本性、人的道德等问题始终与天地之道联系在一起。《易传·说卦传》有一句话: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系辞传》则说: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周易》哲学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就是提示天道与人道化生、变易规律的哲学。易就是生生不息——生生之谓易。

易如何生生万物?《易传》认为化生人和万物的根本是乾坤,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乾坤就是阴阳。乾为阳,坤为阴,一阴一阳之谓道,乾阳坤阴就是生成万物的门户,就是两个巨大的生殖器,这两个生殖器的交合就产生了万物。乾的功能是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也,坤的功能是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乾坤好比是世界万物的二元。

乾元可以启始万物(万物资始,乃统天),坤元可以生成万物(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和坤只有相互交合才能化生万物,乾的机能是启始、开始,坤的机能是生成、生出,两者缺一不可。乾(天男)、坤(地女)的交合《易传》称为氤氲、构精: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氤氲是乾坤交合、男女构精的状态,是阴阳二气互纠的状态,因而化生万物的乾坤实际上就是阴阳二气。

人的化生同样也是乾坤二元交合的结果,《易传》将乾看成父,坤看成母,乾坤父母的第一次交合生得震、巽,第二次交合生得坎、离,第三次交合生得艮、兑,这样六子就产生了。

《周易·序卦传》说: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天地即是乾坤,是生成男女的本源。

《周易》将人与万物的本原归结为乾坤、天地、阴阳……这一切又都可以用-、- -两种符号表示,-、- -又是气的符号、象的符号、理的符号。由此派生出后世气本论、象本论、理本论等不同学派。

《易传》还论述了人性、人德问题,人性、人德与天性、天德是一致的,而天性、天德又是天道的同义词,因而人性、人德问题就是人道、天道问题。《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人继承阴阳之道而善良美好,成就阴阳之道而具有人之本性。阴阳之道是天道、天德,也是人道、人德。天德天道的本质是一阴一阳,功能是大生、广生,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谓盛德,大德、盛德就在于生生、日新。《易传》是以泛道德主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和人类的。而这一切又最终归结为一套卦爻符号系统。

一阴一阳是符号,生生不息,日新月异体现为阴阳的相摩相荡、相互转化,也体现在六十四卦符号的变易之中。

4.《黄帝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

《黄帝内经》是一部先秦两汉时期的经典,虽以医学为主,但却汇集了当时哲学、人文学、天文学、气候学、历法学、音律学等内容,体现了道家、儒家的某些思想。其主要是论述人的生命活动的(包括生理、心理、病理等),因而在人的本原、人的生命规律、人与天的关系等方面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观点,称得上是一部难得的人学著作。

《内经》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是由于禀受天地之气而产生,又依靠天地四时之法而成就,如果称天地之气为先天,那么四时之法则为后天。无论是先天天地之气,还是后天四时之法,都离不开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是宇宙万物和人的本源: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一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其实就是阴气、阳气,阴阳为人的生命本原就是气为人的本原。《内经》认为人体由气构成,气是生命的本质,这种气是精微的、具有特殊生命力的、物质和能量合一的东西。气的生命力不仅表现在决定人的生成上,而且表现在人生成以后的所有生命活动上,包括人体的强与弱、健康与疾病、寿与夭、生命的运动过程等等。与其它经典不同,《内经》在先秦儒道哲学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元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正气、邪气、五脏六腑之气等等概念,创立了气化生命学说,从而极大丰富了气学理论。

阴阳还被《内经》用来描述人的生命结构。人的腹背、手足、内脏组织都被划他为阴阳,最典型的是五脏六腑、十二经络。

在人与天地的关系上,《内经》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这与《易经》及先秦各家的基本思想一致,在此基础上,《内经》作了发展,在人与天地是怎样相应的问题上提出了一整套学说——这就是四时五脏阴阳五行学说。将天地类分出三阴三阳六气、五行之气等,将人体类

表3-1 天人相应对照表

天地 人 体

阴阳六气四时五行之气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九州、九野十二经水日 月东南西北四海东南西北四方 六经之气五脏之气十二脉三百六十五节九窍、九脏十二经脉二目髓、气、血、水谷四海手足耳目

分出六经之气、五脏之气等,然后将两一一对应起来(表3-1)。

可见《内经》不是泛泛而谈天人相应,而是作了一一落实,这种落实不仅体现在生理现象上,而且体现在人的病理变化上。

5.《周易参同契》:人为炉鼎

被称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是东汉时期的丹道养生著作,作者是徐从事、淳于叔通、魏伯阳。

《周易参同契》是一本讲炼丹的书,到底是讲炼内丹还是炼外丹,历来有争议。它的特点是参合周易、黄老、炉火,以论述炼丹的道理与方法。原本不是专门论人的本质问题、做人问题的,但因出于修炼内丹、长寿成仙的需要,对人的来源、生理构成、生命运动以及人与天地的关系作了论述。其论述语言非常独特,人学观点也别具一格。

《参同契》认为人与万物都源于乾坤门户,即阴阳二元,又都受乾、坤、坎、离四卦的统摄。人好比是一个鼎炉,头顶泥丸宫为鼎,腹部下丹田为炉;头顶在上,为乾,丹道称为月窟,腹部在下,为坤,丹道称为天根。人身的元精元神(药物)即潜藏在这两个地方。而坎离(水火)就好比药物(元精元神),两种药物围绕中枢上下运转。这四卦阴阳相对、雌雄相配,在人体中至关重要。实际上乾坤为阴阳之体,坎离为阴阳之用,《参同契》以阴阳(牝牡)四卦既概述了人的起源,又描述了人的生命构造、生命能量。

《参同契》大部分篇章讲药物如何结丹的过程。其中提到火候问题,所谓火就是炼内丹的能源,候就是用火炼丹的程序。火候是用乾、坤、震、巽、艮、兑六卦表示的。这个过程虽不在说明人的生命过程,但从中可以感觉到人的生命有一个进退、文武的周期或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可以自控的。

在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上,《参同契》有大量间接描述。《参同契》通过黄道、日月、星辰的运度,说明动植物、人与星运的关系。

如果撇开先秦儒、道人学观,仅就《易传》、《黄帝内经》、《周易参同契》而言,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学的几个基本点:

第一,人是由气(阴阳二气)生成的。

第二,气是人的生命本质。

第三,人的生命运动就是阴阳二气的摩荡、转换,生命运动过程具有周期性、规律性。

第四,人与天地自然的相感、相合是可以一一对应的,天人合一实际上是天人同构。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