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中医基础

谈针灸“治未病”的介入时机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整理与学习,对针灸防病保健的介入时机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认为应用针灸“治未病”若想取得良好的防病保健效果,介入的时机至关重要。通常针灸的介入时机可从三方面考虑,即时令节气;疾病先兆;机体内环境变化较明显的某个特定的时期(如:更年期、老年期、无病体弱期等)。该文从针灸介入时机的角度探讨了针灸防病保健的效果与意义,丰富了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科学内涵。预测随着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防病保健思想将更加深入人心,针灸将以其独特防治疾病的特色在预防保健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针灸防病保健的介入时机也将越来越引起重视。

关键词:针灸 治未病 介入时机

“治未病”一词首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重要的学术观点之一。 “治未病”应具有三方面的意义(1):未病先防,有预防疾病的意义;“上工救其萌芽” 即当疾病出现先兆时的早期治疗意义;已病防变,即针对已经患上的疾病要注意预防进一步的传变。《灵枢。逆顺》中:“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是对“治未病”的具体描述。“治未病”的防治思想,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结合脏腑的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已病防变的措施。,有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五脏之病,可以互相传变,应事先根据传变规律,及早防变的意义。

应用针灸方法 “治未病”古来有之。既在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选择一定的时机,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程度或保健延年。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又称此为“逆针灸”,即“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逆针灸”在古代应用十分广泛。笔者在追溯针灸 “治未病”的理论思想渊源时发现:古人在应用针灸 “治未病”时特别强调介入时机,适宜的介入时机,将对针灸 “治未病”的防病保健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现就针灸 “治未病”的介入时机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1、针灸“治未病”,通常要选择一定的时令节气

时令是指季节和时序的变化,因为时序以十五日为一节,又称节气。每一节气各有不同的主气。王叔和《伤寒例》中既有:“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 。针灸选择一定的时令节气“治未病”可见大量古文献记载。如:宋代窦材《扁鹊心书》中载有夏秋之交进行关元灸保健延衰的方法:“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一块如火之暖。……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 明代《医学入门》中有每年的四季交替之时各要熏灸一次,以使“真气坚固,百病不生。”的记载。《江间氏心身锻炼法》中无病长寿法之一就是:“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又如现代常选三伏天穴位敷贴或艾灸预防三九天易发的哮喘,以及冬至关元灸预防中风、感冒、增强体质等。

为什么针灸 “治未病”总要选择一定的时令节气?《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主要组成部分,必然受自然界的各种规律的支配和制约,自然界的任何运动和变化均可直接间接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当然也包括自然界的时令节气,临床上某些病的发生或流行常与时令节气密切相关就说明了这一点。这是因为自然界的每个时令节气,尤其是二分(春分、秋分)或二至(夏至、冬至)是天地阴阳之气升降与消长的转折时期,是阴阳之气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此时人的生命也会依据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变化而变化,正如《灵枢?.岁露篇》所云:“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应不仅强调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人体自身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顺应自然的本能,正可谓:“法则天地,随应而动。”人只有顺应了自然界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才能健康地生活在自然界中,也就是说:人体内环境阴阳的变化与外环境中的阴阳变化如果适应同步,就会呈现内环境稳定的健康状态。当然,如果自然界时令节气的阴阳消长和转折的变化过于强烈,或机体自身的顺应本能不足以调动机体内在的调整能力以对这种“转折”产生适应,则会造成疾病。若在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的某些关键时刻,或机体调节能力减弱之时,应用某种方法扶助正气,则可激发机体自身潜在的应变能力,以对付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剧烈变化对人的生理和病理产生的不利影响。

《素问?疏五过论》有:“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之阴阳,四时经纪。”《素问?八正神明论》也有:“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因“冬至一阳生”,即从冬至之日起,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与昌盛,此时可顺应自然之气,调补机体自身的阳气。因此,冬至或立冬是实行节气针灸的主要时期。后人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制定了“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思路,即是在特定的时机依据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节律,结合自然界阴阳的变化,择时介入某种方法,预先培养阴阳,以固之本,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也是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的防治原则。临床常见“冬病夏治”是指冬季好发之病,在夏季治疗往往获效。这是因为人体阳气在夏春时升旺,冬季时收敛,冬季好发的疾病往往是因为机体本身阳气不足,又遇到自然界的阳气的不足,《素问。评热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当然容易发病或加重疾病。冬病阳虚,反而在夏季治疗,则正是借助夏季阳气隆盛的影响与促进,顺势而治,将素体的阴凝,利用自然界的阳气和针灸的方法达到振奋阳气,消除病根的目的。

此时介入针灸方法可使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和调整能力得到进一步充分的发挥,最大限度地激发机体内在的这种潜力。但应该明确的是:机体的这种能力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下不断作出的反应与变化的结果,并不是机体内部预先储存了某种物质、或蓄积了某股力量的一次性地释放。它在某种意义上可理解为“素质”和“潜在能力”,是一种内在的弹性伸张力与应变力。中医是从整体角度全面综合考虑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不仅从人的整体来考虑,还从人与环境的联系来分析,并且特别强调这些因素与外界环境的特殊变化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将节气、四季等的变化与机体变化及中医方法的介入紧密相联的意义。

2、当疾病出现先兆时,针灸的及时介入是产生良好防治效果的关键

所谓疾病先兆是指疾病在发生之前所出现的一些微小的征兆和不适,一般随后可出现疾病的真正暴发。因此,针对疾病先兆,采取一定防范措施,扶助正气,及时地阻断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将有利于疾病的预防。《素问?.评热病论》中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明确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猝然逢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正气是生命活动能力的集中表现,是机体抵抗邪气侵袭,适应生活环境,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能力的总称。各种致病因子之所以能致病,主要取决于机体的抗病能力,说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机体的正气的强盛与衰弱密切相关。中医理论还认为:机体形成某种病理的征象,是缓慢而潜移默化的,只有内在的生理失调或病理变化蓄积到某种量时,方可显现病症的表现,更多的时候它是“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存若亡,有形无形。”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如:机体处在亚健康状态、更年前期或更年早期、某种疾病的发病前期等,虽然机体内部已有一定的生理失调或病理变化,但病人往往只是感到稍稍不适或仅有轻微的征兆,并没有明显而固定的病症的表现。潜在的病理信息难于提取或仅有蛛丝马迹,需要特别的洞察,是很易忽略的内容。假若医生能依据经验和一定的理论推断并洞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潜在的倾向性,并采用一定的方法改变或打断这种内在的趋势,将可达到防病治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防治意义。

针灸正是这种有效的方法之一。关于在疾病先兆期应用针灸预防疾病可见许多文献报道。如《素问?.刺疟论》中有:“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先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说明在疟疾发病之前进行针刺,可以防治疟疾的发作。《素问。疟论》又言:“夫疟之未发,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故工不能治其已发…若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为防邪气侵犯脏腑,而预先针刺五脏六腑的原穴,并认为:“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预先针刺的目的是以期“补神固振,神气不散,神守不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素问。汤液醪醴论》:“夫病之始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再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中风在发作前常有先兆,应处在始生时。《素问.?调经论》将中风先兆又称为:“微风” 。“微风”多表现为头目眩晕,手指麻木,或肌肉不自主地跳动等。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有:“惟风宜防尔,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或“依腧穴灸之。”明代的杨继洲《针灸大成》中也有:“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时足胫发酸发重,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灸疮妙。” 《金匮要略》特别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意义时认为:“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认为:“上医医治未病之病,中医医治欲病之病,下医医治已病之病。”这种观点几乎与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防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的:“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以及“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等对后世影响重大。现在预防中风仍常用针灸方法(2),通常有中风先兆者可每日针刺,无中风先兆者,但属高危易感人群,则可在季节更替之时进行针刺预防。近年来已有人采用针刺预处理的方法提高机体对缺血的耐受力。如:熊氏(3)在大鼠进行脑缺血造模之前,电针百会穴,连续5天,实验结果显示:经电针预处理后可明显减少大脑的梗死面积,显著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提示:针刺预处理的方法可通过减少大脑的梗死面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预防中风。总之,当疾病出现先兆时,针灸的及时介入是产生良好防治效果的关键。

3、某个特定的年龄段或无病体弱时期,也是针灸介入的良好时机

针灸 “治未病”,在更多的时候是选择机体处在特定的年龄阶段或无病体弱时期。比如:妇女更年期、儿童期、老年期等,这是因为上述时期是机体阴阳消长内环境变化比较动荡时期,如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认为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就是年龄,云:“凡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 《外台秘要》中则有:“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说明三十岁以上的中年人,气机开始逆乱,表现为眼目昏花。如果在中老年期,在相应的腧穴上给予适宜的针灸刺激,激发机体内在的维持自稳的潜力,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可能有利于推迟中老年期的到来,延缓衰老的进程并预防老年病的发生,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有时虽是无病正常之人,但体质较弱,正气已呈衰弱之势或尚需充实正气之时,当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则很容易诱发疾病。还应强调的是:人们思想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人所处的状态非疾病就是健康。其实人体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处在疾病与健康的过渡状态,以苏联N?布赫曼为代表的许多医家均发现了人体的这种情况,称“第三状态”,健康是第一状态;疾病是第二状态,非病非健康则为第三状态。第三状态有两种发展的前途,或转化为健康,或转化为疾病。第三状态已经有病理信息或临床症状轻微不典型的亚健康状态。有些人虽没有疾病,但由于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带来一些问题,如反应能力、活力和适应能力减退等也会产生“轻度身心失调”表现为疲劳、失眠、胃口差、免疫力低下等等,虽然还没发展到疾病的状态,但如果不及时调整,就可能向疾病方向发展。如果在这个时期介入针灸方法,激发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扶助正气,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使内环境恢复平稳,则有一定的防治意义。这方面的文献记载最为丰富。早在两晋南北朝时,就已有应用灸法预防霍乱,灸足三里健身等。庄子的《庄子.?盗跖篇》中有:“丘,所谓无病自灸也”。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凡入吴蜀地游 ,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膏肓俞无所不治”“令人阳气昌盛。”《医说》也有:“若要安,丹田、三里常不干”。既是指若要保持身体安康,就应经常艾灸丹田、三里穴,并通过灸疮持续刺激,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窦材《扁鹊心书》中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 “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上述文字描述生动地说明了常灸关元如做饭需薪一样,可不断地温壮元阳保持生命之火常燃。《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无病针灸腿上能远行不疲……无病针灸腹上能增食量……。”《马丹阳十二穴歌》中说:“……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针灸“治未病”,也常用于小儿。《养生一言草》中有小儿的防病保健身柱灸的记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灵枢?.经脉》:“灸则强食生肉。说明灸法具有增进食欲,促进生长发育的功效。《诸病源候论》中载有:“河洛间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俗生儿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颊以防噤”等,均是应用针灸方法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以防病保健。

总之,针灸“治未病”,是依据中医理论,选择一定的时机,应用各种针灸方法刺激机体一定的腧穴,人为地激起机体适度应激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因增强了机体的抵抗力和耐受力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其中,针灸适宜的介入是产生防病保健作用的重要因素。预测随着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防病保健思想将更加深入人心,针灸将以其独特防治疾病的特色在预防保健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针灸“治未病”防病保健的介入时机的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将越来越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简明中医词典》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558

(2) 李学武主编 《针灸推拿全书》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645

(3)熊利泽,路志红 重复电针预处理可减轻大鼠急性短暂性脑缺血损伤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21)"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