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中医基础

五行配时空的演变过程及其原理溯源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五行配时空的演变过程

五行与时空的配属关系,在汉以前的非医学著作中,木、火、金、水分属春、夏、秋、冬四季与东、西、南、北四方,土位居中央,各家所论皆相一致。所不同者是土如何主时?一者认为土王四季或寄王于四季之末十八日,如《管子·四时》、《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等;一者认为土主季夏,即夏季的最后一个月,亦即农历六月,如《淮南子·时则训》等;一者认为土与木、火、金、水平分一年,各主七十二日,如《管子·五行》、《淮南子·天文训》、《春秋繁露·治水五行》等。

在今本《内经》中,皆可寻觅出上述三种说法之孑遗,但《内经》却是将五脏、五行与时空直接联系起来论述的,这可以说是哲学的五行时空观与医学的五行时空观的根本区别。并且在《内经》中肝—木—春、心—火—夏、脾—土、肺—金—秋、肾—水—冬的配属关系是以一贯之的,不同的说法只见于脾与时令的对应关系。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素问·刺要论》曰:“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王冰注云:“七十二日四季之月者,谓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各十二日后,土寄王十八日也。”《素问·玉机真藏论》云:“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杨上善注云:“弦钩浮营四脉见时,皆为脾胃之气滋灌俱见,故四藏脉常得和平。然则脾脉以他为善,自更无善也,故曰善者不可见也。”[1]是言脾(土)王于四季整个时令,时刻灌养着肝心肺肾四脏,正常情况下(善者)是“不可得见”的,只有在病理状态下(恶者)才可能外现(可见)。如若象王冰所言“不正主时,寄王于四季,故善不可见,恶可见也”,则脾脉亦应各在其所主的四季之末十八日内有一定形象,而此却云“善者不可得见”,故王冰之注疑非是。此三者是“土寄王四季之末十八日”说之遗存;又,《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王冰注云:“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于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脾王四季,六月是火王之处。盖以脾主中央,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主六月也。”《素问·风论》又云:“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季夏即六月,与长夏之义同。季夏在《内经》中凡3见,而长夏则27见,说明《内经》中占主导地位的说法是脾主长夏。在汉以前的非医学文献中至今没有发现有使用“长夏”一语者,好似是中医学的独创。但其毕竟是一历法术语,一般说来是不可能由医学家首先提出的。显然这是“土主季夏”说之余绪;再,《素问·阴阳类论》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王冰注云:“五行之气,各王七十二日,五积而乘之,则终一岁之数三百六十日,故云治七十二日也。”此则是“土与木火金水平分一年各主七十二日”说之痕迹。

不仅如此,在《内经》中尚有其他不同的说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养生应顺应四时生长收藏之道,故只有春—肝、夏—心、秋—肺、冬—肾四时与四脏之匹配,尚未言及脾与中央,且亦未将其与五行相类属;《素问·水热穴论》云:“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肝、心、肺、肾四脏开始与春夏秋冬四时、木火金水四行分别对应,但尚无脾之对应季节、方位。又,《素问·诊要经终论》云:“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此则是将肝、脾、头、肺、心、肾六者均分一年十二个月各主两个月,称其为“六时六脏”说亦无不可。再,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一篇中即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王冰注云:“春之木,内合肝;长夏土,内合脾;冬之水,内合肾;夏之火,内合心;秋之金,内合肺。”明确指出了五脏与五季的对应关系。而在后面却又云:“心者……通于夏气。肺者……通于秋气。肾者……通于冬气。肝者……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通于土气。”心、肺、肾、肝皆与季节相对应,而未言及脾之相应季节。

今本《内经》中存在的上述五行配时空的不同说法,提示我们五行如何配属时空在《内经》成编前或成编时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与何者为脏、何者为腑一样,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且可能与“脏”的概念及数目的最终确立密切相关。只有当肝、心、脾、肺、肾五脏的概念确立后,木—东—春—肝、火—南—夏—心、土—中央—长夏—脾、金—西—秋—肺、水—北—冬—肾的配属模式才有产生的可能。

五行配时空的原理溯源

关于五行配时空的原理,哲学界代表性的观点是:“我们自祖宗以来栖息的这块北温带地区,春天多东风,草木复苏,万象更新,给人以‘木’和‘青’的感觉;夏天多南风,烈日炎炎,昼长夜短,给人以‘火’和‘赤’的感觉;秋天多西风,草木凋零,天高气爽,给人以‘金’和‘白’的感觉;冬天多北风,天寒地冻,昼短夜长,给人以‘水’和‘黑’的感觉。至于中央属土,黄色,那显然是黄土高原的反映”。[2]简言之:木之所以配东、春、青,就是从春天刮东风,万木荣发来的;火之所以配南、夏、赤,就是从夏天刮南风,烈日炎炎,好似赤火来的;金之所以配西、秋、白,就是从西风扫落叶,如金戈挥舞,给人以白、空之感来的……这样的解释使人看后不禁要问:纵然古时果然春天多东风,夏天多南风,秋天多西风,冬天多北风,但风不论东西南北于五行都属木,又该如何解释呢?显然,此等解释并未切中其要害。遗憾的是,目前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和教材连这种解释都没有,一个五行归类表,至多再加上几句《内经》经文,就算交待了五行之所以配时空的道理。如此做法,怎么能使从小即接受西方科学熏陶的现代青年人不对五行学说,乃至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产生怀疑,甚至产生否定之的念头呢?

五行与时空相配属,究竟是四时配五行在先,还是五方配五行在先,今已难考。但我们认为应是四时配五行在先,其原因在于春、夏、秋、冬与木、火、金、水之间存在着将它们联系起来的“中介”,而五方与五行之间却很难寻找出这样的“中介”。

水可灭火,金可伐木,这从生活常识中即可总结出来。春、夏、秋、冬四季,冬与夏气候寒热相反,与水、火之性正相恰,故分别配以水、火理当首选;春与秋虽不如冬与夏气候变化之明显,但其由寒渐暖和由暖渐寒的相反变化还是比较容易体验到的,而金与木二者各配哪一季节才比较符合常识呢?金给人的感觉以凉为主,木则相反,于是秋配金、春配木就这样固定下来。

我国古代是如何确定春、夏、秋、冬四季的呢?《大戴礼记·夏小正传》曰:“正月,初昏参中,斗柄县(悬)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七月,汉案尸,初昏织女正东乡,斗柄县(悬)在下则旦。”此是言以北斗七星杓柄(斗柄)指向作为判断月份的标志。《尚书·尧典》云:“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霄中星虚,以殷仲秋……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至《鹖冠子》则以总结性的语言说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3]明确指出春、夏、秋、冬四季是根据北斗星斗柄的指向来确定的。如此则四时与四方之间便有了相应的对应关系,即春—东、夏—南、秋—西、冬—北。

根据斗柄指向而定季节,是后世历法中“斗建”的起源。《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均将北斗七星赋予十分重要的地位:“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4]由于北斗星的运行决定着天地间的一切,其“运于中央,临制四乡”,而“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土者,五行之主也。”[5]“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荣,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6],也就是说五行之中只有土才有资格与之相配属。由“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皆系于斗”来看,土也须在时令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时令只有春、夏、秋、冬四季,为了寻找一个与“土”相对应的适宜时令,才有了“土主季夏”、“土王于四季之末十八日”、土与木火金水平分一年各主七十二日等不同的说法。不论这几种说法多么矛盾,但土居一年之中却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五行与时空配属关系的确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或过程:由生活常识和理性思维归纳出木、火、金、水四者与四季的对应关系;从对北斗星斗柄所指方向一年四季变化的观察中,推导出东、西、南、北四方与四季的对应关系;基于“土”与“中”在五行和五方中最为尊贵的中国古代哲学观念而将“土”与“中央”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91.

[2]庞朴.五行思想三题[J].山东大学学报,1964,(1):5.

[3]陆佃解.鹖冠子[M].第1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0.

[4]司马迁.史记[M].第1版.长沙:岳麓书社,1988:188.

[5]董仲舒.春秋繁露[M].第1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6.

[6]班固.白虎通德论[M].第1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9.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