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中医文化

道教医药,偏重养生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从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考察对其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道教。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成一个奇特的世界,并为国人接纳和信奉,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的现实主义精神。《抱朴子?内篇》曰:“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秦汉以来,凡方士之流亦道亦医,医道相兼。道家为追求长生不死,即身成仙,从开始起便十分重视修炼方术。虽然其所追求的目标只不过是一种扑朔迷离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多种修炼方术,客观上却在中国传统医学以至中国古代科技领域积累了丰富多彩而又很有价值的材料。道教对中国传统医药学的作用和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它在健身健心方面的丰富体验,对于帝王、文士,乃至一般平民,都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尤其是道教的养生治病方术与中医药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浙江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是道教思想萌生的好地方。早在东周时期越地就流行起黄老道家思想,东汉以降,作为一种宗教派别的道教传人浙江,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重心南移,使浙江跃居为道教传播的重要区域,庙观林立,香火繁盛,杭州、天台、会稽、青田、天目山、金华等地名山大川都成了道教修炼的洞天福地,道教因此也就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道教人物,饶有兴趣的是这中间的一部分人与医药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建树卓著,为浙江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作出了贡献。

据《后汉书》记载,东阳著名道士赵炳,字公阿,能以禁咒法治病,又通内科,擅长用越人方药治病,医术高超。面对东汉兵乱、疾疫大作的现象,他与徐登相约在乌伤溪水之上(今义乌县东),以此法治病,闻名江南。他死后,人们在永康为他建祠碑,以资怀念。

东汉末年,著名的道教大师、会稽上虞人魏伯阳以《易经》、《内经》、《道德经》诸书,参照师传经验,借爻象论述炼丹修仙之术,撰写了《周易参同契》3篇,把“大易”、“黄老”、“炼丹”三家理论参照会同而契合为一。“大易”即是魏伯阳借《周易》的理论阐述生命演进与自然的关系,是他《参同契》叙述的养生与修炼方法的哲学基础。“黄老”是魏氏所指的内丹修炼方法,其内丹思想是气功理论的基础。“炼丹”是他所指的外丹炼、服法。书中还详细论述了利用某些矿物药炼丹的方法和工艺,对黄金、水银、铅等元素及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提炼方法、黄金的化学稳定性均有记述。《周易参同契》实际上是一部综合内、外丹与房中术的关于长寿的系统性著作,被人们认为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炼丹书,亦是道教最系统、最有权威性的丹经著作。它不仅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而且在中国科技史上为化学、医药学、养生学乃至人体科学留下了珍贵的资料,被后世炼丹家奉为“万古丹经王”。在今天的上虞县丰惠镇西南金罍山上的“金马观”就是当年魏伯阳炼丹的遗址,这是道家与医药学结缘的实例。

魏晋南北朝时期浙江地方志(《嵊县志》)上最早出现的是魏末渡江人小白山的道士赵广信,他学习李法成的服炁法,又受师左君守元中之道,买卖药品,制作九华丹,剡山上留下了他炼丹的广丹井。

值得一提是东晋炼丹家葛洪在浙江的炼丹医事。他撰写的《抱朴子》是一部炼丹专著,《肘后救卒方》是一部有关医药学的论作,这些早已被人们娴研,这里我们主要考察葛洪在浙江的医药学行踪。杭州是葛洪在浙江炼丹的主要地方。宝石山西面有一座高166米的山岭,在326~334年间他蛰居此地炼丹,因而得名“葛岭”。岭上留有葛仙庙、抱朴庐。岭巅的初阳台,相传为葛洪炼丹时吸日月精华之处。山腰有渥丹室、流丹谷、还丹古井(亦名葛公双井),井底有石函,周边居民饮用井水可避免眼疾和疫病。灵隐天丝山下有葛仙翁炼丹井,龙井有葛洪炼丹遗迹,翁家山有葛翁井,南屏山亦有他的足迹。吴山上鳖峰石隙处有丹崖,北侧有石窦如鼎,傍可纳薪,名丹药灶。茅廊巷东侧宋代以前有葛仙翁庙,在杭州西子湖畔周边的群山叠峰上留下了他的许多炼丹足迹。他曾在吴兴葛仙山、风凰山、玄妙观等处栽药、炼丹。浙北地区的黄精、白术据说由葛洪栽培。葛洪到过定海炼丹,在临平山北一里的景星观前相传为葛洪炼丹之处,有炼丹泉。据说他也曾到过普陀山炼丹,遂改此山名为翁山,今还留有葛洪井。据崇帧《处州府志》载,丽水的南明山崖上刻有葛洪隶书“灵崇”两宇,下有葛洪炼丹井。葛洪在浙江的医事活动远不局限于上述这些地区,他所留下的人文景观成为当今人们的旅游胜地。

另一位道教大师陶弘景继承葛洪衣钵,在浙江也留下了许多足迹。陶氏是一位著名的医药学家、道家、炼丹家,在医药学方面有《本草集注》、《药总诀》、《名医别录》、《补阙肘后一百方》、《养性延命录》、《合丹法式》等著作。490年他到浙江拜谒娄慧明、杜京产、钟义山等道家大师。他到过浙江的东阳长山、吴兴天目山、于潜、安吉、临海、永嘉安固、温州陶山等名山大川炼丹采药。他曾到安吉隐居,在《别录》中提到了采集龙胆草、前胡等草药一事。他曾隐居台州的括苍山,先后采集700多种药材,在《本草经》的基础上新增365种,写成了《本草经集注》。他又到过温州府的陶山(在瑞安县40里处)采药,建有陶山寺。在永嘉安固山(今在瑞安境内)山中居住,建丹室,留下了炼丹石、石鼓等文物,在云雾岭上留下了洗药池、开仙坛、放生池、丹井等名胜古迹。他又兼习佛理,在郭县等地留下了足迹。

还有以徐熙为鼻祖的徐氏医学世家,亦是著名的道家世家,这一徐氏家族在道学、医药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中国医药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开启了中国医学世家代传医术、道术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会稽孔氏家族,也是医学世家、天师道世家双兼的名门大族。

这一时期的陆修静和顾欢均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陆修静,吴兴东迁(今湖州)人,早年曾弃家修道,他撰写的《三洞经书目录》,为最早的一部《道藏》书目,确立了《道藏》的分类标准,又编著了《道教斋戒仪范》等书100余卷,基本完善了道教仪式,他创立了南天师道,成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他曾在元嘉末年(453年)到建康卖药,曾鉴定道经中的方药门类和撰写了《灵芝瑞草像》医书,把道教理论和中医药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顾欢,吴郡盐官(今海宁)人,他最著名的道教理论著作是《夷夏论》,认为道教优于佛教。他“事黄老道,解阴阳书,为数多效验。”他隐居在绍兴白石村,医治了许多不治之症,是当时医、道融于一身的人物。

隋唐时期,道教最盛。浙江道教庙观林立,道家兼精医理者大有人在。唐朝时杭州盐官马湘,曾在瑞安西砚山下栖居,用草药医治病人,与徒弟王延叟在松山炼丹。

司马承祯是著名的道家,他迫随潘师正,学到了符篆及辟谷、导引、服饵法,后居住在天台山玉霄峰,著有《坐忘论》1卷、《天隐子口诀》、《天隐子养生书》1卷、《采服松叶等法》1卷,享年89岁。

柳泌是台州刺史,精通医理和道学,818年12月唐宪宗敕令他到台州执政,第2年10月下旬他一到台州就登天台山采集仙药,并驱使民众一起来药,一年中毫无收获,惧罪潜逃山中,后被浙西观察使捕送京城。

唐朝咸通时期道家丁飞在杭州灵隐龙泓洞修道,读书采药,力田自给,医治病人,颇受周边群众的爱戴。

葛孝先在灵隐葛坞专心炼丹,留下了遗迹。

杭州人暨齐物,师从道教玉清观朱君绪,授受法篆、神符、秘方,救物不怠,后人大涤山,建筑“埀象楼”隐居。

田大明,道名日华子,唐朝五代时期宁波人,日华子在诸家本草及当时用药经验基础上,以药物的寒温、性味、华实、虫兽为分类法,自成一家,撰成《日华子诸家本草》,另写成眼科专著《鸿飞集》。

杜光庭,晚年自号东瀛子,处州缮云人。唐懿宗咸通年间,入天台山学道,后成为道门领袖。平生著作颇丰,收人《道藏》的就有20多种,他提出的儒、释、道三教无别的思想在当时有进步意义,他的医学著作主要有《玉函经》3卷,其中引人西方十二宫说。879年,唐僖宗幸蜀,召见了他,赐给紫衣,充磷德殿文章应制。王建据蜀,赐号广成先生,除谏议大夫,进户部侍郎。后来他归老于青城山,亨年85岁,死后葬于清都观。

宋朝时期,道教南宗思想的创立者天台人张伯端,精通医卜、吉凶死生之术,他撰写的《悟真篇》是道教内丹丹法的主要经典,它以诗词的形式总结了北宋以前的内丹方术,在道教史上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它为道教南宋的建立打下了思想理论基础,被后人奉为南宗第一祖。他还著有《玉清金筒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3卷。

朱肱,道号无求子,吴兴人,是一位兼精医理和道理的大师,他的医药学成就前面已有论述。

杭州道人钱宗元,见患者小便肠秘,百方不通,他给病人服用自制药剂,药到病除。

南宋淳熙年间,崇教广化真人严志平在杭州吴山结第,炼龙虎大丹,今在吴山上有龙虎丹室。

仙居人湛新道人,有秘方万金丹、紫金丹,能治10多种水气肿病。他让患者忌食盐3个月,水病痊愈后,用少量醋调和饮用来解决吃食无味的现象。

宁波市内有一位摆摊售药治病的道士,用自己的单方治愈了延寿寺内患有偏肠毒的僧人,遂受人们的青睬。

明朝时期,浙江医、道兼精的人物仍很多。明朝万历时嘉兴人周履靖,别号梅巅道人,精通养生学,所辑《夷门广牍》丛书,以养生、导引、气功、食疗为主,共录有《胎息经》《赤风髓》、《益龄草》等14种。

道号通一子的绍兴人张介宾和道号医巫闽子的宁波人赵献可均在医药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已对他们医学成就早有定论,在此免赘。

姚能,晚号玉冠道人,海盐人,著有《伤寒家秘心法》、《小儿正蒙》;《药性辨疑》等医著。

清朝时期,浙江著名的道家医药学家有松阳人刘士浚,凡医卜星相无不精研,尤精外科,能炼丹汞,神效显著。

萧山人陈根儒,号赘道人,著有《温热论笺正》、《喉证要旨》医书,某年,萧山喉疫盛行,经他医治痊愈者甚多。

黄岩人蔡自然,1900年来杭州出家玉皇山道观,遂涉居玄坛观,以医术济众,颇著声誉,平生笃信黄老和性理,喜好幽静,每以道学聚友,善治水肿、膨胀、麻疹、镰疮等症,屡起沉疴。

宁波人卢真人,道家,善治疗疮,著有《疔疮紧要秘方》。

温岭人韩渐逵,号疏水道人,医道大行,凡有疾病,争相延请他医治,对病人和蔼可亲,医著有《医门矩镬》,内分内、妇、儿三科。

黄岩人蒋宗翰,儿童时就入道观,偶见《本草纲目》,朝夕研读,后又钻研医学。24岁时到海门南门山修道,伐茅启宇,坐关3年,除修养外,专攻《内》、《难》、《伤寒论》、《金匮要略》、《甲乙经》等医书,医技日精,声誉大噪。

从中国道教发展历程窥探,浙江籍道教人物、学者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在医药学、炼丹术的发展上同样建树非凡,使中国传统的道学和医药学在他们身上融于一炉,炉火纯青。他们各自又有侧重点,出现了三种类型的人物。其一是以道名盖过医名的人物,如道教大师魏伯阳、南天师道创始人陆修静、道教理论的重要发展者顾欢和司马承祯、道教界显赫人物杜光庭、道教南宗思想的创立者张伯端等。其二是以医名盛于道名的人物,有徐氏医学世家、孔氏医学世家、田大明(日华子)、朱肱、张介宾和赵献可等。其三是道名、医名并重的外籍来浙江炼丹传医的人物,如葛洪和陶弘景。当然,在浙江社会发展史上,道家精医者人数远没有儒而习医者之多,浙江兼精这两种传统科技文化的人士也远非文中胪述的数量,可谓人才济济。而且,这类两栖人才的出现时间之早亦居全国前位,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文中阐述的杰出人物,他们为浙江的道教发展和医药学的嬗递筚路蓝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道教医药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