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中医文化

洪迈笔下的中医药文化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容斋随笔》和《夷坚志》是南宋文学家洪迈的笔记集,其考据精确、议论高简、涉猎广泛,被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崇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纵览书中有关医药卫生的经典摘论、史实记载、医家轶事,涉及到医学史、本草学、炮制学、方剂学、卫生习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检索宋代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的珍本。

洪迈一生博览群书,对经史百家以至医卜星算等皆有研究,官至端明殿学士。后人称誉他的笔记集“可以稽典故,可以广见闻,可以证讹谬,可以膏笔端”。他笔下的医家小传,既有上工名医的风采,也有草泽铃医的绝技,其所治疾病的医案,包括内、外、妇、儿、针灸、骨伤等专科,代表了当时医学的杰出成就,可补医学史的缺略。

宋代帝王很重视医药学对生产力和社会民生的保障作用,翰林院集聚了大批的医学人才。设立“校正医书局”、“官药局”等专门机构,修订、出版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和方药书。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前后始终留意医药学。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从民间医生、僧人和道士中擢用医术精良者为医官,充实到翰林医官院。这在《容斋随笔》中作了记录。《容斋随笔·三笔》中载:宋神宗时,医官的人数只有四名,至徽宗宣和年间,和安大夫与翰林医官已达一百十七人。当时的医官名分为大夫、郎、和安大夫、平和大夫等。后世北方多称医家为“大夫”,南人习呼医生为“郎中”,其源盖出于此。洪迈在他的《夷坚志》中也记录了当时诸多医家的针灸学的临床经验:名医庞安时运用热熨和针刺,使难产的妇人母子平安,是古代中医急救的验案;大文学家苏轼患左手肿,庞一针即愈,被传为神奇。另一位医家杨道珍“尤工针灸”,市民余百三患鼻衄病情沉笃,更十数医治疗不效。杨为其针刺两肩井间,针甫进而血即止。医家刘经络用火针治疗肺痈,针左右臂,病人遂咳吐脓血而瘥。

洪迈文集中所记载的医家,身怀绝技,以临证时的确凿疗效为病家所称道。气功师周史卿为人布气疗疾,气到病除。许道人治一女患伤寒暴亡,他医皆云脉已绝而不可治。许道人诊为“寒厥”,掘坑装满炽炭,置患者于炭上。女患“遍体流汗”后渐渐复苏。道士詹永志坠马后,脚筋挛缩不能屈伸。朱道人告他用竹管穿绳后挂腰间,坐时则置于地上,举足搓滚之,“不两月,筋悉舒,与未坠时等”。医家张锐力排众议,以寒凉剂治疗孕妇的“伤寒阳证”;刘中山用建中汤治愈一僧人服食丹药所致的“头颈偏软”,都描述得有声有色,足可见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疗效的密不可分。儒医谢与权治杨惟忠“面部发赤如火”,朱、张二医用钟乳、附子,谢则处方大黄、黄柏二味,否则断言病人将烦躁而死。但杨夫人滕氏认为杨公新纳而得疾,坚持用热药,果如谢所言而卒。说明喜温补而恶寒泻乃病家的普遍的心态,医家迎合这种医俗,疏于辨证往往会贻误治疗。《容斋随笔·茸附治疽漏》记述了时祖康患“心痔”,当胸数窍血液常流不止,以致形神困瘁。他用《圣惠方》中的鹿茸、附子酒服,月余即痊愈。洪迈曾与多位医家讨论此案,皆认为痈疽之发,多为体内热毒蕴积而成,绝无用热药治疗之理。后又向熟识的医家郭晋卿请教。郭氏讲解了痈疽亦有积寒留舍,经血稽凝,久瘀内攻而发病的证型。洪迈在文中引用《黄帝内经》“陷脉为瘘,留连肉腠”的话,记录了这一病例的讨论,留给后世疡医临证时参考。唐代医家王焘的《外台秘要》中有《制虎方》,云闭气咒语,就可以避虎驱虎。洪迈读后质疑曰:“予谓人卒逢虎,魂魄惊怖,窜伏之不暇,岂能雍容步趋,仗咒语七字而脱邪?”难能可贵的是,洪迈的《夷坚志》中还有医林女医家的记载:张小娘子以擅治痈疽名噪一时;女按摩师武元照医术高超,为一痿痹患者治病时,“拂拂有气从足指中出,登时履地”,再现了杏苑中巾帼圣手的风采。在洪迈的笔记集中,还可读到名医高尚的医德和庸医贪财好利的丑恶行径。扬州名医扬介曾断言一患背痈的病人不治必死,后经茅山道士治愈。杨介亲往茅山焚香设拜,自咎自己学之未至,可见一位杏林大医的虚怀若谷。而时医徐楼台,治疗一痈疽患者,用纸捻点药插入疽孔中后,便开口讨价还价索要银两。因争执拖延,使病人脓血泉涌而毙命,其德行为医林病家所不齿。

《容斋随笔》中诸多的关于中医本草学说的章节,保留了宋代以前本草文化的资料。《雷公炮炙论》一文中,洪迈节录了十八种单味药物治疗各种疾病的歌赋,并为之诠释注解。其中“头痛者,以硝石作末,纳鼻中;虚泻者,用五倍子捣碎,热水服之;心痛者,延胡索酒服之”等,至今临床仍不失为药简方效的单验方。《治药捷法》中,洪迈以详尽的笔墨介绍了中药香附、菟丝子、艾叶的简便快捷的炮制方法。如香附洗净炒焦后,投水中浸渍,晾之微燥,入捣臼中应手糜碎。艾叶柔软难以研末,若加入白茯苓三五片,即可碾为细末,这都是难得的中药炮制的经验之谈。除此之外,《夷坚志》中还载录了许多单验方,如用冰片治疗伤寒舌不缩,桑叶焙干治盗汗,香附姜汁制后用于治乳痈等,都简便廉效。

《容斋随笔》探究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显示了洪迈集文史医于一炉的深厚的素养。《伏龙肝》一文,对中药伏龙肝的药名做了多方的考证,从文字学、民俗学、药理学等方面一一阐释,令读者茅塞顿开。《糖霜谱》则从《本草》所载的“石蜜”说起,探源溯流,指出“糖霜”之名,唐以前无所见。唐太宗遣使自摩揭国 (古印度)舶来熬糖法,才始有“沙糖”的称谓。文中还引用宋代苏东坡的诗“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作注脚。《人君寿考》中,洪迈历数了自汉至唐的一百三十六位君主中,只有汉武帝、吴文帝、唐高祖年过古稀,唐玄宗七十八岁,梁武帝八十三岁,余至五、六十岁者亦鲜见,这是中国古代探究特殊人群长寿学的先始。元日饮屠苏酒,是唐宋时兴起的卫生保健习俗。《岁旦饮酒》一文中,洪迈考证了饮酒时,先从年龄小者起始的缘由,是因为小者得岁,先饮酒以贺之健康;老者失时,后饮酒以祝长寿。唐人亦有重阳节插茱萸、饮菊花酒的卫生保健习俗,以诗人王维的那句“遍插茱萸少一人”最为著名。《诗中用茱萸字》一文中又摘录了唐代十多位诗人的七言诗中的有关茱萸的诗句,这说明当时往头上插茱萸这一秋季防疫保健习俗的盛行,这是医药文化与民俗文化联姻的又一见证。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