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中医文化

脚气病说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公元4世纪,北方已经乱成一锅粥,西晋王朝司马氏兄弟叔侄之间狗一般地乱咬政治这块骨头,彼此厮杀得不可开交。兵戎遍地、烽火连天,时间持续了将近十年。这期间,一向喝酒吃药、高谈老庄的文人们,面临刀刃加颈的危险,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悠闲从容,纷纷携家带口向南方窜逃。他们乘着马车、牛车,一路上夜行昼伏,躲过残兵劫匪,不知挨了多少惊吓,吃了多少苦头,好容易渡过长江,到达建康、京口以及稍稍远一些的毗陵等地,然后寻一处佳山,一处秀水,安顿下来。这样过了几年安稳日子,他们的创伤、惊惶、疲乏,在江南一片温山丽水中,也渐渐平复了,他们又神气起来,准备重操旧业,继续自己谈玄论道的口头事业。然而,不幸的事情再次发生,他们忽然得了脚气病。

关于渡江南来的文人集体患上脚气病的消息,直至三百年后,才由唐初的名医孙思邈正式宣告于世。脚气病,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香港脚”。东晋、六朝时叫脚弱,孙思邈称为风毒脚气,他在《千金方》中论述说:“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缨士人多有遭者”。其症状是发作前没有明显的预感,悴然发作时双脚忽然屈弱不能动,并且伴有全身性不良反应,严重者,还会有生命危险。由此看来,脚气病是一种相当可怕的疾病,这对于那些刚刚从危难中逃脱的文人来说,不能不引起新的惊惧。可以想像到,在这种忽如其来的疾病面前,文人们一下子又陷入到了新的生存危机当中。他们原以为江南好避乱,且有山水之胜、风物之美,看不完的江山如画,听不尽的莲歌清唱,根本想不到他们那双在北方很健壮的脚,到了南方会如此不明不白地变得疼痛、冷痹,挛弱不能行走。看来老天总是要与文人过不去,苦难就是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如影随身,让他们一刻都得不到安宁。才怕脑袋掉,又得脚气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中国的4世纪,还没有能力对脚气病作出科学的病理分析。文人们在寻找脚气病的原由时,花费了相当多的宝贵时间。由于他们最多只能把这个病的起因归于江南潮湿的环境,而绝不会想到主要原因却在于他们来到江南,由于地位尊要、生活优裕,便一味追求享受、放纵口腹,“恣口啖食,夜长醉饱,四体热闷,赤露眠卧,宿食不消”,比起他们当日在北方“厨膳肴馐不过醢酱”,显然是营养过剩,这才引发了脚气病。据说那时治疗脚气病的药方多到上百种,但是脚气病仍然在养尊处优的文人中流行,若是没有意识到生活方式上出了问题,那当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文人一向软弱,看到脚气病如此无情地折磨自己,难免怨天尤人。也许他们那种怀想故国的情绪,就因为有脚气病的刺激,变得更加强烈起来了。我隐隐约约地感到,那年春天在秦淮河畔发生的周等几个人“新亭对泣”的悲伤事件,说不准与他们的脚气病发作有关系,虽然这绝无典籍可案,但也不能说一点没有心理根据,不然他们怎么都变得那样婆婆妈妈,像妇人一般哭哭啼啼呢?关键问题在于,来到江南的文人,要想再回到北方,使他们的脚与他们往日的生活一样无忧无虑,已经不能够了,他们既然义无反顾地把京口改成南兖州,把毗陵改成南兰陵,把江南新居改成北国故郡,那么想必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脚气病的痛苦事实。文人的本领又总是善于忍耐的,而且也是善于化解的。虽说脚气病在文人中间广为传染,但还没有严重到让文人完全放弃户外生活的程度,从心理健康的要求出发,呆在家里为脚气病烦恼也不是事,他们便选择了游山玩水的活动。我们从有关画图上看到,当时文人几乎人人手拄一杖,蹒跚于山径溪间,可知他们克服脚气病的不便,坚持游山玩水的毅力。事后的效果也表明,游山玩水确实大大改善了文人们因犯脚气弄坏了的心情。他们于松风明月、花落鸟啼中,开始写一些悠闲放松快乐的山水诗:“戚戚苦无惊,携手共行乐。寻云涉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廓”(谢眺)。诗歌轻柔和缓的声韵,代替了脚气病痛苦的呻吟,多么优雅,多么引人入胜。虽然,这些诗里,偶然也会零零星星飘出一丝脚气病的气味。

由于诗歌成为脚气病的代偿物,我相信东晋以后的文人们与脚气作斗争的决心已经松懈下来了,他们已经没有多大必要精研治疗脚气病的药物,诗就是最好、最有效的药。因此,我有些怀疑孙思邈对江南文人脚气病的历史经验记录和总结,大约只是他作为一个医人的成见。而《千金方》中所有那些治疗脚气病的良方,效果再奇妙,我也怀疑与文人们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文人的脚气病经历了几个世纪,一直就没见好过,此点读宋人笔记就会略略知道。有位作者,叫车若水,是浙江人,他虽然不是个大文人,似乎诗也写得少,但脚气病却犯得重,对他的文人生涯影响也很大,以致于刻骨铭心、至死不忘,临终将他的随笔慎重题为《脚气集》。在这本集子里,他重笔记叙了一件事:那天犯了一冬脚气的车若水先生,脚痛稍稍感到好转,便决定出门走走,他“偶步瓜园,见有恶蜂,捕一络纬(即蟋蟀),上用口咬,下用毒钉,不堪其苦。天地如何得知,如何赴诉?为之情怀不佳者数日”。车先生是南宋末年时的人,他记事中的那种感怀伤世,怕也是一个长期被脚气病折磨的文人的基本情调吧。

在长江下游一带乡村,旧时的风俗是小孩子出生后“洗三”这一天,须用研成细末的明矾敷在他的脚丫里,说日后可以防止得脚气,效果颇灵。不过这个脚气却是现代的脚气,即用“达克宁”治的脚气。我出生时正逢天气大寒,滴水成冰,怕受冻,所以竟没有如法施行,长大了难免就患了些脚气。靠着它,是否有混入文人行列的资格,还未可知。只是冷眼看现在的文人,都是一脸的傲相,动不动就要对别人说自己是天才,过不了多久就要成为经典,想想真要发一声笑。天可怜见,文人有多大了不得,顶多也就是一些患正宗脚气病的人而已。即使跨了世纪,那脚气病照样也会带过去的。

附孙思邈《千金方》中关于脚气病的药方一种,以便文人不时之需。

药方为防风汤:防风、麻黄、秦艽、独活、生姜、半夏(各二两),当归、远志、甘草、防己、人参、黄芩、升麻、芍药(各一两),石膏(半两),麝香(六铢)。又,方中可加白术。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