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中医文化

宋代皇帝和中医中药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写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在这个时期里,中医药事业也得到了巨大的进展。出版了医学百科全书《圣济总录》、编辑了21卷本的《图经本草》、铸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具立体针灸教学用的铜人、创办了国家医学院、制药厂及颇有规模的医院。所有这些成就,和北宋历代重视医药事业,甚至有些帝王本人就是医学家、药学家的状况是分不开的。

宋太宗赵炅远在登基之前,在自己的封地里,便非常留心医术方药。经多年辛苦收集,竟“藏有名方千余首,皆有验”。当时潭州人释洪蕴,以医鸣人,赵炅闻讯,以皇太子身份,拜释洪蕴为师,请他为己讲解方药知识。

公元976年,赵炅执政,亲自下诏在京师(今之开封)置香药交易院。此举促进了中外名贵药材的交流,并由此而产生了许多“香药”为主的中成药。在他执政的第3年,便“召翰林医官各具家传经验方以献”,这样竟获得验方“万余首”,经过14年终于完成了巨著——《太平圣惠方》,宋太宗赵炅亲笔作序。为了造福百姓,不惜重金“令雕刻印板,遍施华夏”。

宋太宗晚年还下昭创办了御药院,其职责是专门掌管帝王用药及保管国内外进献的珍贵药材,并且整理出了我国第一部宫廷内的成方制剂规范——《御药院方》,计11卷,对后世颇有影响。宋太宗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对以后北宋皇帝的影响很大。

宋真宗在位24年,他受到了太宗的直接教导,也有一定的医术。当时宣龙兔阁杜镐突得重病,宋真宗亲自“调药饮之”,说明了他对药物调制的熟悉程度。高相国有疾后,他针对病情,亲自查阅《御药院方》,选“生犀丸”赐给高相国,以祛痰清目而进饮食。

据《本草纲目·34卷·苏合香》记载:宋真宗曾因太尉王钦苦气弱多病,便面赐药酒一瓶,云“可以和气血,辟外邪”,令空腹饮之。王饮后“大觉宽健,次日称谢。”宋真宗说:“此苏合香酒也,极能调和五脏,却腹中诸疾。”并且他还在朝上向大臣们详述该酒的制备方法,自此,“臣宦之家皆仿为之,遂此方盛于时。”表现了真宗对药物制备工艺的精通。《宋史》记载:大臣王旦患病,他曾“御手调药,并以薯蓣粥为赐”以调养身体,以利康复。宋真宗丰富的卫生保健方面的实践,无疑促进了当时医学的发展。

宋仁宗在位达41年之久,史书称他为“恭俭仁恕,慎刑爱民,为有宋第一明主”。他执政才三年,便令针灸学家王惟一监铸针灸铜人,并编写《铜人腧穴针灸图经》。1027年10月铜人铸成,1030年又把《图经》范刻于石板上,陈列于市中心的大相国寺内,供人自由参观学习,这对针灸知识的普及有极大促进作用。石刻的题篆为宋仁宗亲笔御书,并指令大学士夏竦为《图经》作序。

为了进一步完善本草学,他“又诏天下郡县,呈上所产药本”,令苏颂主持编写了大型图文并茂的本草工具书——《图经本草》。宋仁宗自己也专研方剂,他在古方“甘桔汤”中,加了荆芥、防风、连翘三味药,通治咽喉口舌诸病,“遂名三圣汤,极言其验也”。宋仁宗最大的贡献是成立了校正医书局,并广泛普及了医经、本草和针灸的知识,使医药活动达到了高潮,出现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局面。

除了上述三位皇帝以外,其他像宋太祖、宋神宗、宋徽宗等也很注重医药事业的发展。如宋太祖时,“宁州贡献琥珀枕”,太祖认为琥珀可以入药,何必当枕头?于是“碎以赐军士敷金创”。宋神宗则诏天下名医,“各以效方奏进”,最终编成了《太医局方》。

宋徽宗执政不久,便设安济坊(即疗养院),采纳何执中的建议,而于全国设立熟药所(即制药厂);合并成立了国家医药和剂局和医药惠民局;并于1112年,亲自编成了《圣济总录》一书,书中展现了他不同一般的医学水平,斯书理法方药皆备,是我国惟一一部由帝王本人执笔编撰的医著。

北宋早期和中期社会环境比较稳定,经济较快发展,再加上帝王大多重视医学,这种状况对促进祖国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