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中医养生

中医抗衰老五大传统观点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生命中最确定的事情是,我们都会走向衰老;最不确定的则是,死亡将于何时降临。”这句古老的格言体现了人类悲壮的长寿梦想。这种追求本身,一方面显示了人类自身的气魄与胆识,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人类的抗衰路上必然会布满荆棘。

一 中医对衰老过程和本质的认识

正常衰老是一个生理过程,但衰老的生理改变和病理变化并无明确的界限。随着衰老的进程,抗病能力减弱,为老年病的发生奠定了病理基础。同时老年病的产生和发展,加速衰老的进程。二者互为因果,易形成恶性循环。

自组织理论对衰老过程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自组织理论认为,人体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人体所发生的衰老与疾病,是其“自己运动”发生了问题。机体的老化改变,缓解而直线式的表现为脏器功能的降低,导致自组织能力的缺陷或失调,这是衰老与疾病发生之源。抗衰防病必须由此入手,才是具有本质意义的途径。

中医对衰老的机制的研究源远流长。《养老奉亲书》记载:“年老之人,萎瘁为常。”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特点是脏腑机能萎瘁,外表体窍也表现出衰老退化征象,脏腑组织、四肢百骸功能衰退。

中医衰老学说包括肾虚致衰、脾胃虚弱致衰、气滞血淤致衰等几种学说。《素问》强调衰老与否、衰老的速度,决定于肾气的强弱。名医李皋则十分重视脾胃在衰老中的作用,指出“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也……凡有此病,虽不变易他疾,已损其天年”。

这些理论都体现了自组织理论。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出现不平衡状态时,人体具有自动恢复到正常的能力,即自组织能力。进入老年期后,这种自组织能力减弱,导致对各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强。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又进一步破坏了人体的自组织能力,加速了衰老。

近年来,由淤致衰学说日益受到重视。《素问》记载,“使道闭塞不通……以此养生则殃”。“使道”即血脉,明确指出血脉不通有碍养生长寿。

由淤致衰学说体现了耗散结构理论。人体是一种耗散结构,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保持自身稳定的系统。现代研究表明,老年人存在着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呈现一种嗜血栓状态。淤血产生后,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气化功能受损;同时,代谢产物不能排泄,堆积体内,毒害机体,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加速衰老。

西医认为衰老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但不能确定是否在个体生命刚开始时遗传物质就预先有程序安排,到一定时限促发衰老;或是通过遗传转录错误,造成遗传不稳定,引发衰老。目前西医对衰老的学说有十余种,但还不能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全部衰老机制。

综上所述,中医始终是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来认识衰老的过程和本质,并将其运用于预防衰老、延缓衰老中,从而开创出更具本质意义的方法和途径,正所谓,正本须先固元。

二 《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以下是其主要观点:

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意志观

“意志者,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发挥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点,调养精神意志。“春三月,此谓发陈,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使志安宁”;“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概言之,人的精神意志,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从而保持“身无奇痛,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动静观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防治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精气观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涩已除,故神去之,而疾不愈也。”精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生长衰老过程,又是机体抗病的源泉。因此,养生必慎房事,积精全神。

食疗观

民以食为天。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时谆谆告诫人们,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三 名医施今墨抗病防衰养生理论

施今墨(1881~1969年),北京四大名医之一。1915年,孙中山在京卧病,曾应邀参加会诊;1930年,出诊西安,为杨虎城将军诊治,药到病除,载誉而归;1935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中医条例,规定了考核办法及立案手续。北京第一次考核时,施今墨、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被举为主考官,随后就有了“北京四大名医”之说。

名医施金墨多年的实践证明,西医在抗病防衰养生方法上不如中医多样有效,并对抗病防衰老提出了自然独到的见解。他向国家献出了自己多年精研的防病抗衰十大验方,其中部分验方被制成成药,如“高血压速降丸”、“神经衰弱丸”、“感冒丹”、“气管炎丸”、“健延龄胶囊”,在每年的广交会上为国家换汇上百万美元。施老的抗病防衰几大理论观点:

观点一

通调排补治疾病心脑肾同修防衰老

通调排补治疾病是指:通要平——通经络;调要全——调脏腑;排要畅——排毒素;补要稳——补营养。

心脑肾同修防衰老是指:养气血、调脏腑、填精髓、固本元。

观点二

中老年疾病的根本病因是气虚、阴损和血淤

病因之一:源于气虚

老年人元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卫气虚弱,卫外功能低下,一旦外邪侵袭,常易引起疾病。表现为少气懒言、神倦无力、自汗、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腰酸耳鸣、尿频或失禁、易感冒等五脏气虚的症状。

不难看出,衰老开始于气衰。

病因之二:起于阴损

肾阴为元阴、真阴之所在,老年人精、血、津液的衰耗主要表现在肾阴虚方面,出现阴虚不能濡养脑髓、全身各脏腑组织及阴虚生内热的病症。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口唇皮肤干燥、手足心热、失眠、遗精或潮热盗汗及内脏阴液不足等方面。

由此而论,衰老与肾阴亏损有着密切关系。

病因之三:起于血淤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功能衰退,既不能抵御外邪,又不能保持血脉流畅而导致体内病理产物的不断堆积,引起疾病的发生。气血不足和气滞血淤与衰老和老年病的发生有着内在联系。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