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中医知识

痹痛略论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一讲到痹痛,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风寒湿痛,各种骨质增生,关节酸痛,及一切劳损所产生的疼痛。现代人在认识研究古人经络学说基础上,发明了不少经络治疗仪器,来治疗痹痛,有一些疼痛得以治愈,有一些痹痛得以缓解,有一些痹痛起初治疗有效,久治却效果不好或无效。用尽了很多方法来治疗,或吃药,或针灸,局部热敷,拨火罐,药膏,推拿按摩,或叫物理疗法,化学疗法。为什么有的痹痛都不会好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种原因是,对传统医学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不识其深奥内涵,不识其广泛性和统一性,对其认识的综合能力不足,对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观的认识不足。认为自己研究的是科学,有化验和仪器是科学。不知古人能治好病的方法,才是真的科学。不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注重事物的表面性,著于某一特性,而不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何为痹?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内经对痹病的病因,病机,疾病的变化有诸多说解。但有一共同点,所有的痹病者会,给人体的经络,脏腑,筋脉,肌肤,造成生理性障碍,以致代谢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受阻,阴邪污着凝聚,以致阳气不生,卫气固摄温养不能。痹痛范围沉着阴邪,这一种有害人体的物质,是一种引起疼痛的物质,是一种因气候环境变化引起疼痛的物质,是一种有形的沉积物,如同瘀血、败血、离经之血与痹杂合的一种物质,着久留而不去,故为痹痛。痹痛日久,病邪入深,荣卫行涩,经络空虚不通,则生麻木不仁,或生痿。

痹痛为阴邪,为阴气胜,为阴气实,为寒,为坚,为结,为客,为勉,为损,为阳气虚。治则: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寒者温之,坚者削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勉者行之,损者温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治法当因人因时因地而施,无统一准则,但有一共同目的,就是有利病体康复。

治疗痹痛的方法,目前各民族各地区都有一些治疗痹痛的传统方法。如今现代医学已是前沿科学,她代表着这个时代,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方向。在说传统医学,及民间传说之时,此举不是厚古非今,那没有意义。因为大家都是现代人。只不过是那几千年以前的方法,和古人的智慧还可以为现代人服务,还可使病人的痹痛康复。谨此说明一点。

传统医学治疗痹痛的方法样式很多。有些人让为传统医学就是中医。当然中医是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准确地说传统医学还包括民间代代相传的治病方法。民间很多方法在书本里找不到,因为是下里巴人,常会被有文化的人小看,或叫土法或叫土医生,但确实民间传统的一些方法用来治疗痹痛效果很好。

今就中医和民间用来治痹痛的方法谈一些看法。做任何有义的事都要有正确的逻辑思维,都要有理论指导系统,都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样做事才不会茫然,才会有理、有法、有节地从事治疗。在传统治疗痹痛的方法中,有服药、针灸、火针、推拿按摩、膏药、拍打、热敷、药浴、引导等诸多方法。

在治疗痹痛之前要用中医的“四诊、八纲”对病进行分析。痹痛日久,肌肤腠理开合失利,从肉眼可观之与正常肌肤不同,以手触其患处感觉不同,或肌肉较硬、较滑,有块状、筋结状,此皆物之沉着也,若是老伤痹痛点,稍用力按下患者痛不可奈。辨证之后,分清阴阳虚实,对症治疗。

例有一中年女患者,厦门人。1998年底找来看病。问她何病?答曰,经常头晕,睡眠不好,上班站久常不能支持,后项不舒。问其治疗否?答曰:医院的医生说她是颈椎增生,吃药、针灸、火罐,治疗了二年多。起初有所好转,现症如此。诊其脉稍弦,左脉关部偏扬。观其舌少津,苔薄白偏厚,舌质近粉红色,质前偏红有星点,舌体大小正常。再观其眼白前位有细微血丝曲起。综述分析,因病及事常使心情不好,肝气郁结,胸中时有闷痛,但症状不十分典型,因胸闷痛只是暂时,病人并不在意。此肝郁化火,内灼津液,经云:是夜阳入于阴,人卧血归于肝。今“相火”内动,心神被扰,故夜眠不好,醒来常觉口干。又因颈部增生,影响脑部供血不足而头晕。治疗当疏肝理气,清火佐以养津为先,中以调养气血舒经活络,后以补肝益肾固其本。思路如此,与患者说明治疗方法。此增生须药物、针灸、火针、按摩、拍刮,多法合用方能有效。告之此土法按摩、拍刮,起初很疼及火针可怕否。答曰:不怕。因此治法如下。先服中药:

柴胡5克 薄荷5克 木蝴蝶5克 竹叶10克 连翘10克 麦冬10克 石斛10克 炒山栀10克 夏枯草10克 半夏10克 白芍10克 甘草10克 两剂。日一剂,水煎服。

服完两剂后,患者来复诊。问其服药后有什么感觉。答:没什么变化,病还是象以前一样。切脉后,脉象较前缓,左手关部脉也有所减。舌津较前多,苔薄白,较前均,舌质前尖红有所减。综析:病人情志以是趋缓,内火得降,阴当回生。是故问病人,夜间睡觉还口渴否,答已不怎么渴了;胸中舒畅否,答胸已不闷,较前舒服多了。令其中药再服一剂后再来治主症。隔日病人来诊,治法第二阶段开始,治病当循序渐进,扣住病因,主次分明,先后有数。诊毕处方如下:

葛根10克 独活10克 细辛3克 威灵仙10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甘草10克 白芍20克 乌药10克 黄芪20克 麦冬10克 麦芽15克 炒山栀10克

此方在配合它法治疗过程中加减变化甚多,不一皆述。方中葛根、独活入足太阳膀胱经,细辛、威灵仙通利筋络,当归、川芎、甘草、白芍、黄芪益气活血养血,麦冬、炒山栀调阴,乌药行气,麦芽健胃和肝。

药服后可渐入手法。初次按摩手法要柔。手法检查从“风府穴”至“大椎穴”,从“风池穴”至“肩井穴”从上往下,由表及里,顺筋触按。针灸,颈部选一“阿是穴”,另针一处“中渚穴”,初次针灸运力不可太过。但观病人承受力如何,以便下次治疗。隔日患者来诊。自诉颈后还是不舒,只不过口渴、头晕、睡眠,皆有所好转。精神也较前好。观此增生,痹痛日久,不合“土法”并用,难得见效。是以按摩手法由轻入重,深入筋骨触其患处,将其粘连肌腱分离开。肉较硬处有大小不一索状之物,筋结,此邪物沉着,粘连筋骨,若非手力将其分开,沉着筋骨之痹物不能上浮于表。上浮之物形状各有不同,可高于肌肤,青瘀如点状,如“绿豆、黄豆”般大小不等,或有弯曲之筋,此皆邪实外现也。是故经云:血实宜决之。可选用大针决之黑血,可选用火针决血刺筋,火针治痹痛效果较好。但何时用针灸,何时用火针,外敷何药物,按摩的程度如何,都要视实情而定,施法因人而异。

手法处理后,选两处上浮黑筋点,即刻“火针”,针毕令其回家后中药续服,当日不要冲澡,针口不得碰到水。三日后患者再来依前法操作。几次后,患者自诉颈后已无不舒之处,睡眠好,吃饭好,精神好,工作也不头晕,心情较前舒畅多了。事毕,针“中渚”穴,针感由手上行于颈后热量逐渐加强。此时患述头部和脖子感觉非常轻松舒服,针感沿膀胱经输布全身。凡原先有过疼痛的地方,如腰部,头颈部,悉皆微汗出,此时患者说全身从未有过的舒畅。针毕出针。开一处方令其服一段时间,或加量泡酒服用皆可,以益元壮筋骨。方如下:

黄芪20克 党参10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甘草10克 白芍10克 桂枝10克 茯苓10克 巴戟天10克 仙茅10克 肉苁容10克 枸杞10克 石斛10克 麦冬10克 砂仁10克 神曲5克

服药一段后,在一年之内还要来检查,须经四季后没有不是,方可言愈。此女士在半年后见到,她说一切还好,但见面色较前光润而透红。

就此说明一点。此例针法之感,属微针法,不是所有的病人都会有的。有的病轻之人初次即可出现此针感,有的病人要调治一个过程后针方有此针感,有的病人无论如何操作都难有此针感。此针法,法在心,意随心转,非一般仪器所为。是故经云针者:“如握虎尾,如临深渊”,“浅深在志,远近如一”,然其要一也。

手法、针灸、火针,在操作过程中,医者要留心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病者稍不能支持,医者都要暂停手法。特别是手法推按,器具拍刮,因手推按筋骨,用力分离粘连之筋,很痛。有不少人都怕痛,宁愿痛上几十年,也不愿短痛一阵子。治病不得勉强。体弱,心脏不好的病人,最好不要用此法。针灸、火针也是如此。经云:“虚人不可针”。如中气不足之人,针之则易损阳气。手法亦然。在推拿、针灸、火针操作过程中,不要在空调,风扇,或空气对流较强的地方进行。还是按古人之法,注意风寒为好。因为推拿和针灸,火针,人之腠理开合,较常不同,风寒易入,医者当依法施治才有利病人。

一般来说,针灸合适痹痛的初中期阶段。此时针灸有一定的效果,吃一点中药和草药都会有用。如是痹痛日久,“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入不能及,”针炙,按摩效果都不会好,当用中药调养一段时间再行处理。

那么腰间椎盘突出,或腰椎增生病人的治疗方法,和治颈椎增生的方法是否相同?可以说手法、针灸、火针和热熨、外敷草药、药酒的运用差异不大,但内服中药、草药有选择,治疗在其部位不同,方法也有选择。还是举一例来说明民间治腰椎增生的方法吧。

在九十年代初,治过这样一位病人,是中年妇女,平时有一点腰酸不在意,常活动一下就会好。可是突然有一天,腰痛得不能起床,到医院治疗好转不多。诊断是腰椎增生。医生说此病没什么好治,回家保养。可是病人还是腰痛活动受限,痛时眼泪都会跑出来。当找我治疗时,检查腰脊,命门至腰阳关穴有压痛感,用热熨的方法来治疗。药棉浸透松节油药液敷于患处,外用热杯使其加热,药物因热透入筋骨。自知药入筋骨,腰部麻热如有蚁行感。约三十分钟,治疗完毕。嘱其室内小坐,避其风寒两小时左右不去洗水。因为药使腠理开疏,邪气外出,若遇寒邪反生不好。此治痹痛患者皆当遵守。看来是一点善后小事,对治疗痹痛病人的康复十分重要,古传善法,世人当下心体察。

次日患者腰椎处起一大水泡,令其用些消炎药外用。此种药液透力很强,患处不是起泡就会“乌青”,但治痹有效。几天愈后不留疤。本患者热敷一次腰就不痛了。治疗时吃的草药如下:

苍山子根30克 梅花入骨丹30克 络石藤20克 铁包金20克 五爪龙根30克 此为一日量。煎法:入酒适量,加猪骨水煮,连服五剂。

此例患者腰椎增生不算利害,在一年后遇之说腰没有痛了。

但如果是腰椎增生日久之病人,病邪深入,无法这么简单的治愈。须合理,合法,多次治疗方有效。以下再举一例。

此女患者年龄近五十,家住厦门。她的右膝关节偏内侧时有酸痛,变天的时候痛比较明显,但不会太多地影响正常活动,病不算重。可是右脚关节的难受有十多年了。近期自觉有点加重,患者要求为其治疗。去年初即2001年,为其用“土法“治疗。她不怕治疗时的疼痛,只要求快一点治好。开始治时先在患处涂上药酒,在右膝关节膑骨处按摩,其内膝眼按时较痛。用木条在患处不断地拍打,几分钟的关节内邪渐外出,凡是以前会痛的地方都鼓起“黑筋”犹如蚯蚓一团,即用火针立针黑筋处,瘀黑之血外流,渐至红,清,后流黄水有好几个小时。此静脉瘀血最好不要止它。若痹痛不重,很快自止,不流黄水。若剌中动脉血要立即压迫止血。临床还得视情况而定,不能执固。此患者针后在其膝关节上敷药液,这样可以加强疗效。令其回去吃一补养气血的药,促进组织恢复。处方时还得顾其整体才会有远期效果。方如下:

炮附片50克 黄芪20克 当归10克 桂枝30克 甘草10克 生姜50克 红枣15枚 日一剂,水煎,早晨空心服下。先服伍剂。

通过这一次拍打、火针、敷药、吃中药后,2002年遇到患者,她说膝关节变天的时候已不会痛了,原来患处有筋吊着现象没了,基本上好了。但我认为,原先病邪较深,还得察看一下,要再小处理一下为妥。

谈到痹必会涉及到痛。这是一个相联的病症。但痹和痛的相关说法,内经却分别加以说解,目的在于能让后人对经义有较深的理解。今就内经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如下:

经云:“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卒然而痛。”

此说明痛之成因是寒所致。人生存于自然中,要有一种正常的温度来保证生命生理的需要。这就是人的正常体温。比如说37度,高于此温人就会觉得热,低于此温就会觉的寒冷,就进行保温,保持正常的体温。然内经之说人之痛是因寒而致,是“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所致,“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益甚者”,岐伯对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就痛的原因经中分明解说,这说法将人体的一切痛,皆因寒致。恐有很多人不能信服。比如开水汤伤,火烧伤,手术伤,跌打损伤,有的人一生气,不是头痛就是胸痛……此等与寒何关?如果我们能耐心一点看内经,疑问是可以解答的。应该从宏观方面来看这个问题。“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也就是说:第一个引起痛的原因是人体的血液循环。人体正常血液循环受到破坏必然造成疼痛,血液运行如环无端,不得受伤。第二个原因是因寒所致。寒表示什么?寒与热是一个相对的不同概念,是一个阴与阳的概念,是一个平衡的概念。寒气入脉中或客于脉外,以使血液循环内外压力发生变化,只要人体的局部组织与人体正常的代谢功能不相协调就会产生疼痛。第三个是多和少的原因。血实,血虚皆痛。血实是指局部血流不畅瘀阻,血虚是指局部或整体血流不足。

理论的说法,只能说明事物在某一程度发生的相应解析,没有必要过多的解析,只要明白道理就行了,看古人的内经是为现代人服务的。只不过是怎样才能正确地,从古人那里多学到一点有用的东西而已。

只有对痹痛的理论能正确认识和运用,才能有效地治疗当今病人的痹痛。不管是“'洋法”“土法”,有文化的,没文化的,只要能为病人减轻痛苦,治好痹痛就是善法。民间有很多治痹痛的方法,不能说他们没有理论,只表达的方法不同而已。

内经说明痛的表现方式很多,如痛得炅则止。炅是热物,如熨法中的药物,通过热源或热的药物使其患处温度升高,血液流速加快,阻碍减少,故痛可减少或可痛止。但也有的痛不能热熨,遇热反尔痛更甚。这说明了什么,又是怎么一回事?此多为血实新创伤病人,离经之血局部瘀阻太多,熨热后热不能均匀传导,局部郁热的原故。有的疼痛按摩可减轻,有的不能,拒按,有的疼痛到处会跑,无定位。又何原因?一切皆气血使然。不能以寒论寒,以痛论痛,应通过其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更广泛地理解其内在关系。

举例说明。在八十年代末曾治过这样一位家住农村的女患者,年龄近三十。来诊时,说病已二年多了,经常会身上突然疼痛,痛会在全身到处跑,有时突然痛在肚子,有时吃饭一半忽然牙痛的不能进食,有时睡到半夜突然痛醒。痛忽在手,忽在上,忽在下,忽在前,忽在后。痛的变化无法形容。在诉说病情中,她又说医生你看我这时肚子的左边又痛了,又痛到手了,又到牙了,又到头了。痛就是变的这么快。实际上我那里看得到痛呢?只是听她说。在一,二分钟之内痛的变化。但我看到她痛时人会僵住一下,她说那里痛,那里不敢动。如果走路时脚忽然痛,就象搞什么造形一样,不动,稍后痛解才能走。让常人不解,以为是神精有毛病,几年来到处看医生,内科,妇科,神精科,中医,草药,能用的办法都用,检查不出什么病。或说精神有问题给用镇静药,或说神经衰弱给予维生素。看过多家医院病不见好转。病还是经常发,不知何时发,有时一日数发,病如附神灵,一时来,一时又去。痛来是病人,没痛的时候一切都正常。几年来不能干活,生活受到影响。问她病是怎样开始的?说是在“结扎”后就生这个毛病了。她是病急乱投医碰到我。我没有看过这种怪病。诊毕沉思一下,忽悟好象此病类似“大建中汤症”,即处方:

党参10克 花椒15克 防风10克 干姜15克 二剂。日一剂,水煎服。煮取汁加入麦芽糖30克。

服药后病人,病大减。症原一日数发的毛病服药后几乎没有发,来诊时病人很高兴。效不变方,原方加炮附片10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神曲5克,当归10克,告诉病人服药后若会觉口干,可适当服生茶子油5一10克。此方不能常服。服一段时间当调整。因病人住农村,一个月后病人找到我。怕病会反复,我又为其调整了一下处方。以后没见到这病人,只能说近期治愈。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证第十篇中云:“'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此经说明寒入胸腹潜入经脉的病症表现。寒气随血脉流行,寒气在何处郁阻,病痛即在何处痛起,“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当阳气复来血脉流畅痛即消失,无影无综。所谓“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表示痛时患处的形状变化,痛时寒气隆起肌肤。此例患者痛时并没有出现头足。可是别忘了,患者痛时局部僵直的样子,不敢动。此病与经中的说法很相似。下面再举一例与寒有关的病例。

有一位年龄近五十女患者,家住农村。来诊诉说:她的两足后跟酸痛好几年了,走路后跟都不敢用力踩下。吃了中西药,病没有好转。心里很是担心怕变成“脚风”。通过对其脉舌的初诊,认为此病是肾气不足所至。因阳气衰于下,阴气凝于足后跟不散而生酸痛,足少阴肾经行过于足后跟。处方:

巴戟天10克 仙茅10克 补骨脂10克 枣皮10克 枸杞10克 苡米仁30克 怀牛膝10克 先服两包,日一包。

外敷药:老生姜30一50克,老韭菜头30一50克,黄泥分别外粘包,入火炭灰中煨软,取出去泥,趁热加入酒糟捣烂,包敷后跟。最好在睡前使用,第二天拿下。有一点要说明,生姜要选本地的小种姜,韭菜头要用种了几年的小种韭菜。大种的没有小种的好,小种是当地土种,在农村患者可就地取材。只是她们天天看到这些东西不知用而已,就是告诉她们这些可治病的菜时,她们都不大相信,因为这些植物太容易得到了。人总是喜欢一些复杂的,一些外来的,一些自己不知道的、做不到的、古怪的东西,不知自己的身边有很多好东西,不知可以治好病的方法就是智慧。智慧没有贵贱、高下之分,皆在平常中。是故内经云:“今时之人以妄为常”。心浮在上面,眼在看天,不知,道就在脚下。因为我治病常会告诉一些简单的方法,常会有这些反应,故说此言。

此例患者,中药有稍加调整,通过外敷,效果很好,脚不会痛了。

传统医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分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世界是阴阳变化的结果。阴阳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相互制约而发展的矛盾,是相互依存的矛盾,是相互转化互根的矛盾。事物的发展有正必有负,都在某一制约中遵循其规律而发展。治病亦然。明白阴阳运动变化的道理有利于治病。

我们上面所说的,和治病的一此举例都是寒痹痛一类的疾病,实际上临床上还有一些热痹痛的患者。一般的情况来说,病人患热痹痛的,较多是早期的,病来多急,伴随着热病的一些症状,如发热口渴,关节疼痛等症。治疗方法是遵循“热者寒之”的原则。下面举例说明一热痹痛患者的经过。

1991年的夏初季节,有一位年青人约二十岁,由他表哥等两人搀扶着来看病。只见病人行走艰难,脚不能抬高拖着地面,一点点慢慢地走,口不断地呻吟,面色青白近腊黄,坐下时要很慢,稍快就会叫痛。看样子全身都很僵直。问病人,病是怎么一回事,病人有气无力地说,全身很痛,很硬,关节腰都不能弯,稍有动作就非常痛。睡觉时不能自己起来,痛得无法睡。观其四肢关节血色大脱,苍白,特别是关节,趾节很难弯,只能直。问他得病多久,说两天了,病是突然变成这样子的。问口渴么,说口很干。问吃饭多少,说吃不多口无味,很难吞下,只能慢慢地吃一点汤,吃了觉满。问身上有没有出汗,说几天都没汗出。问大便不,已多日不大便。观其舌苔白腐少粘腻碎裂不均,舌质红燥。脉象浮弦数偏滑大。诊析:此太阳、阳明经合病也。病若不速治,易化阴症难治。彼风寒湿侵袭足太阳膀胱经,卫外功能失职,腠理不能开泻,故无汗出。邪无出路,与正相争则发热。太阳经不解又侵入阳明经,故口干渴,脘满,不大便。此风寒湿杂合化热痹之初也,此是重症,难治之症。我在治病之前问病人,为什么不到大医院去看。他回答说这种病到医院去看不好。为什么,说他家有一个在某医院当院长亲戚的亲戚得病开始和他一样,现在僵直地趟在床上。又说他们那里有好几个,得了这病现在都不能好。所以不去大医院。又听有年纪的人说,有人以前得此病用草药治好了,可现在找不到会治病的人。情急之下因我会草药,抱着试探的心态来找我看,病人对我会不会看病一无所知。因他家住福州,到三明来干活,和大家一起睡地床,没几天他就变成这样了。我很认真地分析病情,认为是《伤寒论》的大青龙汤症。此病当急,一汗,二下通便,使邪有去路,三要会吃饭。若不很快地会吃饭,人无体力支持,谈何治病。因此处方大青龙汤变通。

麻黄10克 桂枝10克 制草乌10克 党参10克 知母10克 麦冬10克 石膏30克 连翘10克 甘草10克 日一剂,水煎,分多次服下,另复合维生素B按说明使用。

次日病人来诊,问其药后变化,说全身还是很痛,僵硬,昨睡觉会比以前好点。身上微汗出,热已退去很多,饭有吃一点,但人很软无法站立,大便已通下一次。观其舌腐苔较前退,津液有点回,舌质红较前减。脉象大数较前减,略有缓意。其十指关节由昨日的苍白便成瘀青黑。病人邪虽少退,正气已虚,若不扶正何以祛邪,若不祛邪何以安正。此当彼此顾及。前方变石膏为20克,加黄芪20克,竹叶10克,白蔻仁5克,按前服法再一剂。

次日病人来诊,问药后变化,说身汗较多一点,发热好象没了。口已不渴,胃口比前好,睡觉有多一点。脉象又比前缓和些,初按觉软,中则觉弦,重则觉有空感,此为肾气不足之象。观其舌薄白有津,舌质变成淡白色。全身僵直有所局长改变,有点可弯曲。人还是觉得无力。十指关节的青瘀黑色已退淡。诊毕分析此时邪虽少退,但正气虚弱已比较明显,故祛邪固本当同时进行。处方:

麻黄8克 桂枝10克 制草乌10克 党参15克 黄芪30克 巴戟天10克 当归10克 丹参10克 枣皮10克 淮山20克 甘草10克 砂仁6克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连翘10克 水煎服,日一剂。

次日复诊,舌苔白,舌质淡红,津不多。脉象趋于缓和。观其指节已变的淡红色。此乃阴毒消退,阳气复来之象,卫气功能所致。患者现可自行走,其说全身也不怎么痛了,活动也好多了,身上还是有出汗,分析病情之后,嘱咐原方再服一剂。

又服药后周身汗出。指节红色已退。各方趋于正常。前方略加调速又服一剂。

服药第六剂时,其家人从福州赶到三明,要把病人接回家,当看到其病已好转很多,很高兴,到我这里来说了一些好听的话。他们都深知其病的利害,因为他们的亲戚当中有几人起病和他相同的,现在都变成类风湿关节炎,有的几乎瘫了。病人要回家,要我为他多开几个处方,我说没必要,只是将前方稍有改动,再服用一段就可以了。此药回去先服三剂,后二天服一剂,后三天服一剂,后五天服一剂。服药间切记前嘱,药服后二小时避风,汗出,干毛巾擦。近一星期因病未洗澡,回家后不能马上洗澡,只能用盐开水擦身即可。当病情稳定月余后,再酌情考虑。嘱咐后处方如下:

麻黄5克 桂枝10克 制草乌8克 黄芪30克 巴戟天10克 仙茅10克 枣皮10克 白芍10克 制首乌10克 甘草10克 砂仁6克 当归10克 丹参10克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连翅10克 陈皮3克

此病人回家后,没有再见到他,一年后见到他的表哥说,回家后病人没有其他治疗,病已康复。

此病属热痹范畴,其标热,本寒,治标治本适病而定。本病初急重,一日一方,是因病而治。本病的治疗也是标本兼治,治标不忘治本,治本兼顾治标。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遵循阴阳对立统一性之理论,把握时机,合理用药,是关键。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物质,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的存在,有正必有负,有善必有恶,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生命的发生和存在,皆是阴阳二气统一的结果,这就是传统中医朴素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对古人哲学思想的学习和理解,有利治疗现代人的一些毛病。

在实际临床中,热痹痛的发病时间,不会太久,病到后期皆转为阴症,即寒痹。痹之解说因人之理解不同而运用。痹痛日久邪气深入,肌肉麻木不仁,痹病临证表现很多。五脏六腑皆有痹,肌肤、经脉百节皆有痹,诸多痹症皆因一寒字使然,皆一阴也,皆阴寒凝聚,水、饮、痰、湿、瘀血,杂合碍阻经脉,以至血脉不通,百节失养,脏腑升降不能,诸病纵生。痹入脏则精气不藏,入腑则运化不能,开合失职。以上理论和例举的痹痛治疗只能说明部分。治痹痛,我的体会当扶阳抑阴,调养气血,舒通经脉,促使阳生阴长,麻痹痛才会渐至消退,百脉通调,脏腑肌肤百节得以滋养。

以下就民间一些治疗痹痛的草药组方,以供对草药有兴趣的同仁参考。对民间的草药,我们不能用书本的理论片面来看她,应用实际运用效果的眼光,务实地、客观地、合理地给予认识。

1,穿山龙 石南藤 加水酒煎服,可治风痛,腰腿痛。

2,梅花入骨丹 虎杖 九节茶根 白背叶根 梵天花根 水酒煎服,可治关节炎。

3,梅花入骨丹 铁包金 牛奶子根 水酒煎服,可治风痛和关节炎。

4,臭牡丹根 土牛七根 穿山龙 勾藤根 梅花入骨丹 治关节胀痛。

5,山葡萄根 寻骨风 苍山子根 治风湿骨痛。

一般来说,民间用草药来治风痛或关节炎,煎药中,常入猪骨头等以加强效果,这也是一习惯。以上几个草药组合,只能说明一点,实际运用远远不止这些。比如还有“'风藤”“黄枝子根”酒炒入骨头水煮治月内风,“梨荷枫”“七叶连”等等治风湿痛的草药多不能举,只是各地异名甚多,各人的用法多有不同。草药若用之得当效果很好。

我常在农村,或到深山找药,和当地人谈说草药,他们都会说出本地的一些草药运用。他们所说的草药都是很好的,也可以说是几千年前古人留下的经验。他们不知草药的运用程度,不知有些人的风痛吃草药好了,有些人吃草药关节炎却不会好,不知其所以然。有人以为是草药无用,实际上草药是很好的,只是辨病不准,是人的认识问题。药这个东西,只要用的适当就是好药,运用不当,就没有好的效果。用草药也要运用整体观和辨证观这一基本理论,因时,因人,因药,平衡阴阳的关系,才会用之不殆。

治痹痛方法多不胜举,因其寒,用药多是辛温香燥,治时当顾及养阴。一切在于把握阴阳平衡,无犯虚虚实实之戒。有一次,我听一位病人和他人说话,“我吃了一年多的中草药,关节炎是好了,可是胃却吃坏了,现在常会胃痛”。此话虽非对我方说,我也不是想听人说话,但在行走中却听了一段很有哲理性的话。此语告诫医者应该怎样治病。我也常听到一些这样的话“我关节炎,一吃中草药胃就受不了,有时实在是关节痛,只能硬着头皮吃几包药,就不敢再吃了。”说起这些,是医者犯了“虚虚实实”之戒。有人说吃中草药没有副作用,这说法是错误的,是不懂中医阴阳对立的基本理论。可以这样说,这种副作用和现代化学药物比起来,相对要少的多,中草药的过失比较好调整,不象有的化学药物藏在体内难排出。

我不知在哪本书里看到了一个印象比较深的医案。书中描述在古代有一个人的母亲得了风病,腿痛的比较利害,特别夜间更是时常痛的无法入眠。看了不少医生,病有增无减,后来碰上了一位有智慧的医生,为他母亲开了药吃了几包,多年的痛风毛病就好了。医者说此病是阴血亏虚,经络失养,治当养阴生血,血行风自灭。用药当酸甘化阴,枸杞 当归 枣皮 甘草 白芍 秦艽 石斛 玉竹 药方大约如此,这位医生对此病的用药平和,不用苦寒阴药,顾及胃气,不忘扶阳,阴阳协调。分析病情能抓住重心,医术功底深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用这医生的思路,我也治过了类似这样的痛风病。象这类阴虚痹痛的毛病,在当今的现代人中还是有的。在治病的实际运用中我常会想到内经的这样一段名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我对此语印象特深。这是宇宙的真理,是无穷智慧的源泉。何谓阴阳,何谓万物,何谓变化,何谓生杀,何谓神明,何谓其本。她告诉人们灵活,正确认识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多层次和多角度思维方式。

文章到此。水平有限,定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