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中医知识

对麻黄汤的一点认识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麻黄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个方剂,临床运用十分广泛。各代医家也在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对本方进行了使用和发展。比如治疗风寒咳喘三拗汤、清外攘内的大青龙汤、救急扶危的还魂汤、外风中腑(或中经)的续命汤等等,都是在本方基础上据证化裁而成。所以如何在临床上用好本方,是很重要的。今天不揣浅陋,根据原文和诸家论述,整理成文,供同道临床参考。

[原文参考]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为伤寒(3)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阳明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阳明中风,脉浮弦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31)。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232)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5)

[名家方解]

1、章虚谷“因此方纯乎发表,故先煮麻黄,又用甘草以缓其性,使阳气周遍,以取微似有汗,若发散迅速,大汗淋漓,阳气不及周行而外奔,其邪反未能出也,故甘草只用一两,不同桂枝汤之甘草重用,取其守中,为调营卫之法;此为治寒伤营之主方也”。《伤寒论本旨》

2、尤在泾“人之伤于寒也,阳气郁而成热,皮肤闭而成实,麻黄轻以取实,辛以散寒,温以行阳;杏仁佐麻黄,达肺气泄皮毛止咳急。王好古谓其治卫实之药是也。然泄而不收,升而不降,桂枝甘草虽曰佐之,实以监之耳”。《伤寒贯珠集》

3、胡希恕“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再宜致汗。杏仁定喘,甘草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疼痛而喘者”。《经方传真》

[现代用法]

麻黄10~25克 桂枝10~15克 甘草5~10克 杏仁10~15克

以水600毫升,先煎麻黄约10分钟,去上沫,再放诸药同煎至300毫升,滤出,加水200毫升,再煎至300毫升,混匀后分2~3次饭后温服。每次80~150毫升。盖被取汗为度。莫使大汗淋漓。

[运用目标]

发热、喘而无汗、恶寒、体痛、呕逆,脉浮紧;肌肤灼手、起疹、鼻中干燥或咳喘而胸满者;头身肿或疼痛、喜热,阴冷潮湿则加重,舌淡脉浮者。

[常用范围]

1、以发热、无汗、恶风为主的外感性疾病,如流感、病毒性感冒、风湿热、骨折、肺炎、脑炎、局灶性化脓性感染。

2、以无汗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外伤性关节炎、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雷诺氏病、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鼻窦炎、皮肌炎、硬皮病。

3、以无汗而喘为主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花粉症、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心包积液。

4、以干燥、无汗、恶风、脉浮或阴冷潮湿加重为主的皮肤科疾病,如湿疹、荨麻疹、冻疮。

5、其它方面,麻黄汤还用于五官科的鼻炎、鼻息肉、喉炎、中耳炎;泌尿外科的急性肾炎、慢性肾小球炎、肾盂炎、前列腺肥大;另外,尿崩症、肝硬化腹水、血栓性静脉炎、变态反应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等也有运用麻黄汤的时候。

[使用须知]

1、运用麻黄汤时,遇到患者肌肤白皙、疏松,有上冲感,易烘热、汗出,甚至抚摸时湿润沾手;脉浮缓或尺脉沉细;平素易头晕、目眩、鼻衄或心腹动悸以及喘咳伴泄泻、无尿、失神者禁用。

2、麻黄汤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所以运用时一定要根据汗出的情况,来斟酌给药的剂量与时间。以温覆后汗出证减为度。未汗,服至汗出。但不要令汗出体虚、心慌、肢冷。

3、麻黄汤运用于一些慢性疾病。如鼻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及各种疼痛性疾病时,不必一定要待其汗出。

4、高血压、心脏病、神经官能证、糖尿病、疮口破溃而肌肤松软、小便涩少、尺脉沉涩、久病体虚或有大量失血史者都要慎用麻黄汤及麻黄制剂。

5、麻黄汤药味精练、配伍严禁,为临床所常用。三拗汤、覆杯汤、小青龙汤、续命汤、还魂汤等许多古方都是本方演化而成。因麻黄通经、散寒、破症瘕积聚,所以用本方加茯苓、丹皮、桃仁、艾叶、芍药、川芎等治疗妇科盆腔炎、子宫肌瘤、附件炎等疗效十分显著。用本方治疗皮肤病时用量不宜太重,取其轻清外达、微微出汗即可。用于儿科病及慢性咽喉炎等五官科疾病时,要少饮频服为宜。

6、麻黄汤虽然是久用不衰的咳喘专药,但临床运用时一定要辨证取舍。长期服用或使用不当会伐阴动阳、拔动肾根。尤其是针对一些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喘病、老年咳喘病、虚人咳喘病时,更要跳出麻黄治喘的惯性思维。但体形胖肿、肌肉发达、皮肤粗黄、不易出汗等麻黄体质的患者除外。

[名家医案]

1、《伤寒九十论》载许叔微以本方治疗一喘而胸满,脉浮长,身热头痛,腰脊强,鼻干,不得卧的患者,得汗而解;同时还载一邱姓伤寒的患者,因尺脉沉弱而先用小建中汤加味调理数日,待其尺脉充盛后,数剂而安。

2、《经方实验录》载曹颖甫先生用本方治疗范氏形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腰脊疼痛而脉浮紧;同时还记载一头疼,恶寒,脉浮紧但发热不甚,胃气虚弱的患者,用本方加生姜、大枣,一剂若失。

3、《经方传真》载一陈姓男孩因汗后洗冷水澡而恶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胡老与麻黄汤,盖被取微汗出,热退而解。

4、《橘窗书影》载浅田宗伯先生曾治疗一妇人临产破浆后,振寒腰痛如折,不能分娩,前医与破血剂,先生诊曰:脉浮数而肌热,恐系外感,与麻黄汤加附子,温覆使发汗,须臾腰痛梢宽,而发阵缩,余谓产期将至,使坐草,俄产一女。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