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中医知识

脾证顽疾五则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脾为百骸之母”生理上为后天之本,“全身到处皆是脾”发病时复杂多变。脾为阴土。易虚难实,易陷难升,病变多为虚证而易顽难起。兹就脾虚气弱,发为顽疾,专病论治,分述如下。

脾 虚 发 疹

潘某,男,28岁,教师,初诊期1993年3月22日。

患者泄泻伴荨麻疹15年不愈。病发则通体瘙痒,遍及发际,大便糖稀或泄,偶见腹痛2-4次/日,乍发乍止,时轻时重,每因感冒而诱发。过敏原不明,药物脱敏均无效。刻诊:精神疲惫,乏力肢软,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软缓(68次/分)。脾肺气虚,发为瘾疹。治以健中培元,敛肠熄风之剂。

炙黄芪30克 焦白术20克 大红参10克 升麻8克 防风12克 甘草8克 乌梅15克 蝉衣15克 僵蚕20克 八剂

另外,以鲜红浮萍或田字草煮水外洗(首次熏出汗)。

二诊,1993年11月12日,自诉:春季来诊一次获效,一夏一秋安全度过。自以为痊愈,故未再诊。不料入冬以来,病发益剧,燃搔之皮肤灼热如燎。

(一)首诊方去大红参加生槐米20克 徐长卿15克 八剂。

(二)黄芪200克 白术100克 升麻40克 防风50克 淫羊藿60克 补骨脂50克 北五味子40克 制黄精100克 甘草30克 大枣100克 常规熬膏2汤匙2次/日。胎盘胶囊4粒/次(吞)。

(三)桂附地黄丸一料 50-60 粒 2次/日;

(四)足三里(双)瘢痕灸三壮(艾炷如麦粒大,15天再灸一次);

(五)常吃珠玉四宝粥(加大枣、莲子),鸡胚(没出蛋壳的毛鸡)。

注:先服一方,最后再服二、三方,六天交替服用,做巩固剂。该患者于六年后(1999年12月23日)来诊胃病欣然告之顽疾根治,从未再发。并卷起裤桶,试看足三里灸痕。

按:脾元久虚,母虚子累,以致肺气不固,卫阳之表不密,风邪外客,正虚邪恋,缠绵不愈。非补中益气,大振脾元,佐以敛肠祛风之剂不能获效。奈何停诊过早,药力不济,导致病邪反扑而剧发。再以原法,未必取效。拟用《理虚元鉴》,绮石先生,肺、脾、肾三本同治法,加灸足三里以厚脾胃之气,增强和调节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15年顽疾,霍然而愈。

脾 虚 血 脱

周某,女,17岁,学生,初诊期1995年5月24日。

患者月经14岁(10-20天)/(15-45天),经期无恙,经色正红,自初潮以来,量和期一直不轨,非崩即漏,动辄住院。本次血出崩溃,失血性休克入院。妇产科拟诊:青春期“功血”,常规治疗,药用殆尽,输血七次,计2600毫升,18天来,未见其效。主治大夫提出:一立即转院;二切除子宫;三中医会诊。父母悲痛欲绝,遂邀余会诊。患者面色惨淡如纸,声低息微,食少便软,舌淡苔薄,(60次/分),血压9.5/6.5千帕,证属脾虚血脱,冲任不固。治以健脾补中,佐以固摄。

(一)炙黄芪30克 焦白术20克 升麻8克 煅牡蛎(先煎)20克 乌贼骨(先煎)20克 鹿角霜(先煎)20克 炒地榆25克 茜草根15克 炒蒲黄12克 红苍术12克 六剂

(二)大红参15克煮水频服。

(三)百会,上午温和灸15-20分钟;隐白(双),下午艾炷中间灸三壮。

二诊:6月2日,其母欣喜代诉:服药两天,出血渐止,观察六天,今日出院。今晨几个医生争抄你的处方。青春少女,随着血止之后,心理状况得到改善,恢复较快。宗前法,前方去炒地榆、炒蒲黄、红苍术,加当归身12克 山萸肉12克 白芍15克 仙鹤草25克 八剂。并嘱其继续施灸,加强营养,西药铁剂补血药不停。按此法兼以调经固冲,滋补肝肾,行经三月,已趋正常。10月17日因患肝炎(疑为住院输血感染),再次来诊。

按:脾能统血、摄血,不致崩溃。举凡失血脱血之危候,急宜补脾益气,恢复和加强其统血之功,每能获效。大振脾元,益气举陷法,塞流澄源,标本同治,不仅能起到“立止血”的作用,还有“利血生”的功效。赵氏《医贯》:“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无形能生有形也。”这便是参芪相伍的立意所在。灸百会,灸隐白止妇人血崩,是针灸大师承安先生家传灸法,用之屡验。

脾 虚 疰 夏

奚某,女,38岁,市民,初诊期1988年6月8日。

主诉:每到夏天,少时神捐,甚至食欲全无,四肢痠软,低热多汗,口干心悸,恍惚少寐,多加门诊,应做理化检查,均属正常,唯心电图:T波略有变化,曾按心肌炎、胃痛、神官症等治之,百药难效,依靠“吊水”维持。每到秋凉自缓,冬日康复,病已四年。诊其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胎白,脉细软(86次/分),血压13.5/8千帕。脾元不足,暑湿外客,内外合邪,发为疰夏。拟振奋脾元,健中益气法,佐以甘凉濡润之剂。

(一)炙黄芪39克 焦白术20克 升麻8克 怀山药20克 太子参20克 麦门冬20克 北五味8克 炙甘草8克 仙鹤草25克 十剂。二日一剂,五剂后,停2-3天再服。

(二)常以荷叶粥、玉米糊作早餐。

二诊:7月23日,自诉:疗效显著,日前旅途过劳汗出,病有复萌之势,要求仍服前方。随拟六帖,并以本方四倍剂量,加黄精80克 大枣100克,另其“冬至”左右取药熬膏常服,坚持三年。

按:疰夏之病,最为常见,尽管当前医药科技如此先进,亦治无良策。此病虽有气虚、阴虚、夹署、夹湿之分,但脾虚气羸是其主要原因。病发于长夏,脾虚于署湿,客主加临,互为因果,故病情迁延缠绵,治难速效。本例证见气阴两伤,伍以调元升脉饮(《幼幼集书》),以慢服缓图法,并注意营养和休息可以增强体质,缩短病程。然则对此类“能冬不能夏”的特殊禀质,坚持每年进行“夏病冬治”的截治方案,培补脾元,改变过敏体质的免役调节固本疗法,是为正治。

脾 虚 目 浮 (医话)

贵夫人,金某,42岁,爱美心切,酷于修饰,进入不惑之年,欲痴留住青春。奢态娇姿,融于一体,然顽疾使其暂时改容,目胞浮肿,如哭泣方止之状,终日不消不痛不痒,羞烦与苦恼交集,不愿外出见人。眼科查治无效,推荐内科;内科查治无效,鉴于“上访”就医,由皖省到京沪,周折四月,耗资两万余元,依然如故。于丙子春抱着一试,就诊于余。详询之,得知自我关爱之至,杂投滥服各种保健、美容品一时中土受挫,大便溏泄,既患此疾。此为脾元不足,肝气夹风邪上犯清窍,眼胞属脾,木乘土位,虚邪相加,脉络壅阻,故目胞浮肿难消。治当先以通络疏风,透启其邪;再趁机振奋脾元,以消其肿。生麻黄7克 秦艽12克 蝉衣15克 僵蚕20克 苏叶10克 杭菊花15克 红浮萍15克 细辛5克 甘草8克六剂。蟹蜈胶囊,一粒(吞)。另用苏叶15克、红浮萍一撮冲沸水外熏。药后肿消三成,再服不应。更方:炙黄芪30克 苍白术20克 升麻10克 茯苓25克 生苡米30克 紫苏叶10克 密蒙花12克 僵蚕20克 甘草8克 断续服用20余贴,并结合以上熏法,枣莲山药粥食疗,最后以玉屏风散加僵蚕做散煎剂巩固之,调治而愈。仅用药费287.40元,费用悬殊,是为小事,还其原貌,实为难得。高兴的对镜拍手欣叹曰:“金静你总算又回来了!”(丈夫介绍),现已成为中医药的活“广告”。

脾 虚 厌 食

许某,男,6岁,出诊期1994年9月6日。

其母代诉:患儿厌食、烦躁、消瘦、多汗、常易感冒。就医于儿科专家门诊,应作理化检查,均属正常。拟诊:小儿厌食症,奈何久治无效。诊其形瘦面黄,舌质偏红,胎薄根厚,手心灼热少汗。此为脾阴不足,胃气不振,化生乏源,将成疳证。即与家长,共订治疗方案。

(一)家长必须懂得“过爱即害”之至理,断绝零食,不饥不食,不得强食。

(二)晨起必饮开口水,早餐忌食糖、油、荤。以玉米糊为主,不断更换食谱。“青方”及其他小菜佐餐,饭后稍饮酒酿。绝对禁食:烘、炸、烤、炒、炕、煎之食品。

(三)投其所好,添置玩具,令其好动。落实以上三条之后,再用下方。

(四)怀山药150克 生鸡内金(洗净)50克 白蔻30克 生大黄10克 研极碎粉,每服3-5,一日2-3次,用生麦芽50克稍煮取汁,冲服。并嘱其一旦胃气乃复,饮不待食,更需杜绝零食,按时进餐。(注:此例如法调治,四月而愈)。

按:小儿厌食证,是“四二一综合征”之主证。如果家长不克服溺爱,采取以调为主的治疗方案,药物难效。本方为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根据《医学衷中参西录》筛选山药、鸡内金、二味组方,寓意精妙,另人敬服,我们加味后改名复方山鸡粉。山药性味甘平,大养脾胃之阴,张锡纯谓为肺、脾、肾三补之品。主张欲养肺阴,必须先养脾阴,“脾为后天之本,能滋生一身”与鸡内金等相伍,创资生汤,主治“痨几羸弱,饮食减少”列于《医方》之首。小儿厌食赢弱,虽非痨几之剧,亦有致疳之虞,以山药为君,四味成方,共建“振中醒脾,开胃进食”之功。新鲜生麦芽,富含多种生物活性较强的“酶”,微煎取汁送药,效得益彰。以此方内服为主耐心调治,却有良效。古有肥儿丸之名,今有肥儿粉之实,此非夸奖,请验之再验。

小 结

以上五则,除脾虚厌食为本脏自病外,其他均属脾证兼病,可见脾之为病常涉及到临床各科。其发病多为迁延缠绵,久治难愈,成为顽疾。求治于中医者,均非首诊病例,接诊此类患者,正好是弘扬国粹,振兴中医的大好机会,采取辨证求因。顽疾顽治的医疗措施,一方为主,多方辅治的办法,并加强医嘱,求得密切合作,往往能振颓扶衰,克敌制胜。“医者,人术也。”见难而退,见死不救,或轻易决定致残之治,均非人术。例二,十七岁少女采取其子宫切除的方法来治“功血”,一句话致人于半死,果如其行,岂不半残度日,负疚一生!《韩氏医通》“医者,圣智之长,神明之业也。”医家如不尽心尽责来为病人着想,确实是有负于先贤给予高尚而神圣的评价。

按:本文是安徽张琼林老师邮寄给我学习的资料。是张老2001年在全省学术交流大会上的论文。今日刊登于此,供同志之士参考。以表张老佳惠后学之苦心。并希望对大家学习、临证能有帮助!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