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中医知识

中医护理的源流与发展简史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为了叙述方便,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史拟分七个时期进行论述。
萌芽时期
约距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和生存,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积累了不少护理知识。如从西安半坡村发掘的带有门户通道房屋的遗址,说明上古人已懂得筑房可避狂风暴雨和野兽的袭击。用兽皮和树皮作衣可避寒防邪等护理。氏族公社后,随着部落间斗争,当受伤后采用泥土、树叶、草茎等涂裹伤口的外用护理法。定居下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到更多的动、植物和药物,并用于病人,《史记》中记载有神农氏尝百草的例证。
护理学基本形成时期
夏、商、周至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护理学也得到相应发展。如河南安阳殷王墓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沐”字,很像人在盆中用水洗澡,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定期沐浴的卫生习惯。
周代,人们已懂得凿井而饮食护理。如《左传》记载:“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和“土薄水浅……其恶易觏”的论述,说明当时已知水土等居住条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开始进行灭鼠、除虫、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调护等活动。
春秋时期,人们已了解四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周礼》记载四季发病:“春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影响人体的健康,气候失常导致疾病的流行。它提示人们要做好气象、起居等护理,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
从《周记·天官》中有:“凡民之疾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医师。”说明当时已开始分科治疗和护理,并已建立了治疗、书写死亡报告等医疗文件的记录制度。
这一时期护理学基本形成的另一标志,是护理和治疗病人不再求助于巫术占卜,而是通过客观检查和观察来判断疾病的吉凶。如《周记》记载以五音(角、徵、宫、商、羽五个音阶)、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色(青、紫、蓝、白、黑)来判断疾病的吉凶。这是运用中医五音、五声和五色配肝、心、脾、肺、肾五脏的学说,通过声音和面色观察来推测五脏病变和吉凶。同时随着文化的发展,针药知识也得到发展,从而扩大了给药的途径和方法。
理论体系确立时期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新兴封建制度建立,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我国最早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成就和护理经验,运用当时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有关护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但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正护原则,和“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和“塞因塞用”的反护原则,而且还提出了中医观察病人的方法和生活起居、饮食、情志、服药等一般护理。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医籍的护理精华,结合实践确立了临床护理学和辩证拖护的原则。如他以六经、脏腑辨证,提出包括理、法、方药、护一体的辩证施护原则。在《伤寒杂病论》中,不但有丸、散、膏、丹等服药护理,还有洗、浴、熏、滴耳、吹鼻等外用药护理。他提出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的护理,也是辩证施护重要内容。张仲景确立的辩证施护原则,为后世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三国时代的名医扁鹊、华佗等对护理理论体系的确立也有很大的贡献。如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创造的“五禽戏”,至今仍广泛应于护理实践。
向纵深发展时期
从晋到五代,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中医护理学也向纵深发展。
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一书,深入阐明了脉理,将脉、证、护相结合,把脉象归纳为28种,为中医护理观察病情提供了可靠依据。
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一书,对各种病证从病因、病理到治疗护理等内容描述得有相当的深度。如在“漆疮候”中提到:“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毒……”。说明当时已认识到疾病与过敏体质的关系,为后世提出共物过敏及进敏试验打开了思路。
晋唐医学兴盛,最重要表现在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名著中。这本书不仅是医学的巨著,而且也是护理的经典。书中有护理精湛的艺术和丰富的内容。他很重视医德,强调未病先防。“避瘟”篇中记载了井水消毒和空气消毒的方药,首创了葱管导尿方法,对消毒技术、疮疡切开引流术和换药术等护理操作均有很详细的记载。
高潮时期
宋元时期,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造纸业的兴起,给中医学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金元时期,战争频发,疾病流行,客观促进了各医家的学术研究,涌现出金元四大医家。随着医学的分科,护理学也由纵深向高潮发展,主要体现在分科护理方面。
内科:内科辨证施护在宋元两代发展尤为突出,如《圣济总录》的“诸风”专著中,对中风的急救、开关、预防已有详细记载;宋代张锐《鸡峰普济方》中,根据水肿起始部位的特征,把水肿分为多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型分别给相应的施护;朱丹溪的《格致余论》中还记载一位瘀血痰积的病人,先通过精心护理,后以药治愈的例子,强调了情志护理的重要性。
外科:宋元时间由于战争频发,外伤科护理发展尤为迅速。如在病理上重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护理上重视扶正祛邪;治疗上重视内治外治相结合。如李迅的《集验背祖方》、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著作,对外科疾病的辩证、护理、用药等都有系统的论述。
妇儿科:妇产科护理到宋代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杨子建的《十产论》,详细记载了横产、碍产、倒产等各种难产及助产法。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一书,对妇科常见病及孕期、分娩及产后护理都作了详细论术。儿科护理,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常见病的辩证施护都有独特的创见。刘昉的《幼幼新书》,对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视和护理,对小儿脐风以烧灼脐带预防之法为世界之首创。
发展新趋势时期
继宋元护理学高潮时期之后,明清时期的中医护理又出现了新发展趋势。李进珍《本草纲目》的产生,赵学敏《本草拾遗》等著作的出现,人痘接种法的推广,温病学及护理的发展均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李时珍是著名药学家,他不但能医和药,而且也会护。在他的《本草纲目》一书中,详细记载了16世纪前的护理经验,为后世研究饮食、服药等护理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温病学家叶天士首创了对温病采用察舌、验齿以辨别斑疹、白的护理方法。同时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外感热病的发展途径和传变规律。根据卫气营血四个发展阶段作为辩证施护的纲领,是明清护理发展史上一大成就。叶氏对老年病强调:“颐养功夫,寒喧保暖,摄生尤当加意于药饵之先”和饮食应“薄味”,力戒“洒肉厚味”等防护知识。
在护理技术方面,胡正心的“凡患瘟疫之家,将初病人之衣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的蒸气消毒法。到清代,已知温热病人进行口腔护理的物理降温等方法。
在养生护理方面,清代钱襄《待疾要谱》,是我国最早一本养生专著;流传民间的“十叟长寿歌”表达十位百岁老人延年益寿,防病防老的经验,是一本具有中国持色的保健常识。
从医护不分到形成中医护理专业队伍
中医护理发展到清代,虽趋向成熟时期,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长期处在医护不分的状态,使中医未能形成一支专门的护理队伍。
建国以后,随着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医护理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
1、初步培养了一支中医护理专业队伍
目前,在全国2100多个中医医疗机构中,有6万余名护士以上技术职务的人员从事幸交だ砉ぷ鳎?晌?⒄怪幸绞乱档囊恢П夭豢缮俚淖ㄒ刀游椤F渲谢褂肯殖鲆慌?扔蟹岣涣俅簿?椋?钟幸欢?蒲心芰?凸芾硭?降闹幸交だ砑际豕歉伞?br>
2、中医临床护理逐步发展
中医临床护理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已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的辩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
3、中医护理的专业教育与在职教育已初具规模
从50年代开始,为了培养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江苏、北京、上海等地先后开办了中医护士学校、中医护士班。直到1991年,全国已有7所中医护士学校,在25所中医药学校中开设了中医护理专业。据统计,1990年上述学校培养了1513名护士。80年代中期,南京、北京等中医学院增设了高级护理班和护理系,培养高级护理人才。
4、中医护理学术活动生机勃勃
随着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中医护理学术活动也搞得十分活跃。自1984~1990年间,共组织了六次全国性学术交流会。对外学术活动也有所开展,先后接待来自欧、美、亚、澳等洲一些国外护理代表团体的参观记问。在1986、1989年两次国际学术会上,中医护理方面的论文受到国际护理界的关注与好评。
5、中医护理研究已经起步
近年来,部分省、市级中医医院相继建立了中医护理研究室(组),不少单位已开展护理科研工作。各地从不同角度,对中医护理内涵、概念、模式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北京、南京、上海、江西、陕西等地相继出版了有关护理的专著,其中有的著作已获得部级科技术成果奖。
总之,随着中医事业的振兴,中医护理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学科。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