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企业大全 医药站点 产品供求 医药搜索 医药研发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治未病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快速搜索:
 
  请输入疾病名称、症状或其它关键字
 

概  述

病因病机

辨证分型

治  疗

1.疗效标准
2.分型治疗
3.专方治疗
4.老中医经验
5.用药规律
6.其他疗法
7.其他措施


  难病诊治

 
- 乳腺增生病 -
收藏
概  述
 
    乳腺增生病是指乳腺导管、乳腺小叶、腺泡上皮、纤维组织的单项或多项良性增生。以周期性加重的乳房胀痛和多发性乳房肿块为主要临床特点。本病较为常见,国内报道其发病率在10%左右,且多发于30~50岁妇女,男子亦有发生。本病原因迄今尚未明确,目前主要认为与人体的内分泌功能紊乱,特别是与妇女的卵巢功能失调有关。鉴于本病癌变的危险性比健康妇女高出1.4~2.5倍,尤其是囊性增生恶变率平均为10%,1978年我国已将此病列为乳癌前期病变。由于现代西医学缺乏有效的疗法,因此,对本病的治疗,已成为中医学工作者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乳腺增生病以其临床特征表现,与中医“乳癖”、“乳疠”、“乳核”等病症相当。早在《中藏经》中就已有了“乳癖”病名的记载。在明清时期有关“乳癖”的论述渐趋详细,如明代著名外科学家陈实功描述说:“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而消长,……”对本病之观察甚为细致,且已发现本病发生与七情之变化密切相关。在清代邹岳所撰《外科真谛》书中进一步指出:“乳癖,……年少气盛,患一、二载者可消散,若老年气衰,患经数载者不治,宜节饮食,息恼怒,庶免乳癌之变。”说明对本病的发病年龄及预后已有所认识。

    现代中医治疗本病最早发表的临床论文见于1958年,用针灸法治疗取得一定效果。至60年代中期,已出现大样本的临床对照观察。自70年代末国家将此病列入乳癌前期病变之后,近十余年来乳房增生病的防治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本病进行了大量细致的探索研究,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病因学的探讨上,中医学向来认为,七情之变以致内伤脏腑,导致气血不和为其主要病因之一。为进一步验证其准确性,曾对患病与性格、舌、脉及与月经周期、生气、劳累等方面的关系进行调查,有关资料表明,27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中,性格急躁者199例,弦脉者125例,占62.81%。这说明性格、脉象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同时,又发现患者于月经前期、生气劳累后,均有不同程度加重,这不仅说明情志病变为导致本病的主要病因,而且为进一步防治本病和降低发病率寻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临床辨证分型,通过医家们的努力,正逐步趋向统一。治疗方法多样化,有药物治疗、针灸、外治、换 单方验方等,针对主症,拟定专方,兼证加减,便于在现代检测条件下作统计、对比、重复,其中最大的专方验证样本达627例。由于不断提高了对临床规律的认识,因此中医治疗本病的疗效,已由建国初期的65%上升到目前的90%左右。

    在机理研究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如对患者进行舌苔脱落细胞的观察,发现乳腺增生者,舌苔脱落细胞核致密指数呈持续高水平状态,说明乳腺增生患者分泌期雌激素水平高于正常。这一现象给临床治疗探索有效用药时间提供了线索。亦有学者为了探讨针灸治疗机理,应用细胞免疫和放射免疫分析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针刺可使患者雌二醇含量降低,孕酮、睾酮含量升高,提高患者机体的细胞免疫力,从而使身体康复。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领导关怀 | 媒体报道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中国纺织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 糖酒招商网 - Toocle.com
© 医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