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冷哮
1.治则:温肺散寒,豁痰利气。
2. 处方:肺俞、膻中、中脘、列缺。
3.方义:肺俞是肺之背输,取此穴可布肺气消阴寒;胃募中脘配气会膻中,能疏气理中,化痰湿、通气道;列缺,肺经之络穴,宣肺利窍,是治哮之效穴。
4. 治法:肺俞穴,宜先在穴区内按压,于最敏感点针刺,施补法,取针后以艾卷雀啄法灸之。余穴均用泻法,列缺穴须用气至法导出向肘关节部位之放射针感。留针至哮止,其间应反复间断运针。
5.古方辑录
《玉龙歌》:“哮喘之症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着艾便安康”。
《针灸大成·卷九》:“哮吼嗽喘:俞府、天突、膻中、肺俞、(足)三里、中脘”。
《神灸经纶·卷三》:“哮喘:五哮中惟水哮、乳哮、酒哮为难治;璇玑、华盖、俞府、膻中、太渊、足三里、肩井(治冷风哮,有孕勿灸)、肩中俞(治风哮)”。
(二) 热哮
1.治则:宣肺清热,化痰止哮。
2.处方:定喘、璇玑、丰隆、鱼际。
定喘穴位置:大椎穴旁开0.5寸。
3.方义:璇玑属任脉位于胸前,能开胸而通利气机;丰隆络于脾,鱼际乃手太阴之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二穴合用可清化痰热;定喘为近人发现之奇穴,止哮有效。
4.治法:璇玑,先针刺,施平补平泻法,继拔火罐。余穴用凉泻法,定喘宜持续运针2 分钟~3分钟,直至症状略有缓解。均留针(罐)15分钟,如哮症减轻不显,可继续延长留针(罐须去)时间。取针时,鱼际挤去恶血。
5.古方辑录
《肘后歌》:“哮喘发来寝不得,丰隆刺入三分深”。
《循经考穴编》:“期门:又治哮喘气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