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寒邪犯胃
1.治则:散寒止痛。
2. 处方;足三里、中脘、胃俞。
3. 方义:胃合足三里,是治胃腑病症之要穴,针此能消散阴寒,通降胃气;中脘胃之募穴,胃俞胃之背输,输募相合,温中州,理气机,止胃痛。
4. 治法:先在足三里穴区按压得敏感点后刺入,施以气至法导针感向上,如能入腹最佳,再重用泻法;中脘与胃俞平补平泻,针后以艾卷雀啄法灸此两穴。
5.古方辑录
《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卒心病不可忍,刺任脉上脘一穴……针入八分,先补后泻之,其穴下针;令患人觉针下气行如衮鸡子入腹为度;次针气海二穴,足少明涌泉二穴……如不已,刺手厥阴包络经间使二穴……次针手少阳三焦经支沟二穴,次针足阳明经三里二穴”。
《神应经·心脾胃门》:“胃脘痛:太渊、鱼际、三里、两乳下(各一寸,各三十壮)、膈俞、胃俞、肾俞(随年壮)”。
(二) 瘀血停滞
1.治则:活血化瘀。
2. 处方:膈俞、内关、公孙。
3.方义:膈俞,血之会穴,最能活血理血;内关、公孙二穴为父母相配,内关通阴维而系胃,公孙络胃经而属于足太阴,且与“血海”冲脉相联。故三穴配合,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效。”如出现呕血、便血等症,亦可在本方基础上,参照“血证”一节加减治疗。
4. 治法:先针内关、公孙,均先泻后补,以泻为主;继针膈俞穴,平补平泻。
5. 古方辑录
《针灸资生经·第三》:“膈俞、治胃脘暴痛”。
《神灸经纶·卷三》:“胃脘痛:膈俞、脾俞、胃俞、内关、阳辅、商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