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热郁生风
1. 治则:泄热熄风。
2. 处方:大椎、曲池、水沟、十二井。
3. 方义:大椎、曲池重在清泄邪热;水沟通络督脉,止搐醒神;十二井引热下行,平衡阴阳。使用本方,可开经络之壅塞,令火郁发之,风无化源则自止,故能收热退身凉止惊停搐之效。
4. 治法:大椎、曲池施泻法,不留针;十二井以三棱针或毫针点刺出血;水沟宜针尖向上针刺,平补平泻,持续运针至症状改善。
5. 古方辑录
《神应经·小儿门》:“惊风:腕骨;瘈疭,五指掣:阳谷、腕骨、昆仑;摇头张口,反折:金门”。
《类经图翼·十一卷》:“急慢惊风:百会(五、七壮)、囟会、上星、率谷(三壮)、水沟、尺泽(慢惊)、间使、合谷、太冲(五壮)”。
《杂病穴法歌》:“小儿急惊风少商穴,人中、涌泉泻莫深”。
(二) 痰热化风
1. 治则:涤痰熄风。
2. 处方:印堂、涌泉、丰隆、太冲。
3. 方义:印堂属经外奇穴而位于督脉有清热止搐开窍之功;丰隆善化痰祛浊;涌泉为足少阴之井,降火定志;急惊一证,总为引动肝风所致,故取肝经之原太冲以平肝熄风。
4. 治法:印堂施以艾卷雀啄法灸;涌泉刺络出血;余穴用泻法;宜强刺激而不留针。
5. 古方辑录
《针灸资生经·第四》:“小儿急惊风,灸前顶三壮;若不愈,须灸两眉头及人中穴,。
《针灸逢源·卷五》:“小儿急惊风:手足抽搦:百会、印堂、人中、中冲、合谷、太冲、大敦”。
《神灸经纶·卷四》:“急慢惊风:百会、水沟、合谷、大敦、行间、囟会、上星、率谷、尺泽(慢惊)、间使、太冲、印堂(灸三壮,炷如小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