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治则:泄风热,泻胃火。
2. 处方:颊车、下关、合谷;风火加太阳,胃火加内庭。
3. 方义:因手足阳明之络均入于齿,牙痛多与风热、火毒损及阳明络脉有关,故治疗时常以阳明经穴为主。颊车、下关分别位于下齿与上齿区域,可泄病所之火毒,疏通经气;合谷属远道取穴,该穴是镇牙痛之验穴。如属风火牙痛,刺太阳以清风热;如属胃火牙痛,加胃经之荥内庭,以降胃火。
4. 治法:太阳深刺,施泻法,运针1分钟~2分钟后去针,挤去恶血。余穴均用泻法,留针至痛止或痛缓,其间须作间断运针刺激。牙痛病因复杂,针灸以镇痛为主,故止痛后尚需配合其他疗法,对部份患者宜作病因治疗。
5.古方辑录
《千金翼方·卷二十六》:“牙齿疼,灸两手中指背第一节前有陷处七壮,下火立愈。齿疼,灸外踝上高骨前交脉上七壮”。
《针灸资生经·第六》:“阳谷、正营,主上牙齿痛。阳谷、液门、商阳、二间、四渎,主下牙齿痛”。
《百症赋》:“耳门、丝竹空,住牙疼于顷刻”。
《神应经·鼻口门》:“牙疼:曲池、少海、阳谷、阳溪、二间、液门、颊车、内庭、吕细(在内踝骨尖上,灸二七壮)。上牙疼:人中、太渊、吕细、灸臂上起肉中,五壮。下牙疼:龙玄(在侧腕交叉脉)、承浆、合谷、腕上五寸,两筋中间,灸五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