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针灸大全搜索:
 
   
 
 
医药网 > 中医药频道 > 针灸大全 > 急症针灸 > 现代治疗/急性症状   
● 辩证论治
 内科急证
 外科急证
 妇产科急证
 儿科急证
 五官科急证
● 现代治疗
 急性症状
 内科急证
 外科急证
 妇产科急证
 儿科急证
 五官科急证
 剌灸法禁忌
 穴位禁忌
 内脏损伤
 神经系统损伤
 血管损伤
 针灸感染与折针
 针灸反应

  针灸大全 急症针灸
 
- 休克 -
【概述】
 
    休克是一种急性循环功能适应不全,致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有效血灌注量不足而产生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收缩压降至12kPa(90mmHg)以下,脉压差小于2.67kPa(20mmHg),心率增快,脉搏细弱,全身无力,四肢湿冷,皮肤潮红、苍白或紫绀,尿量减少,烦躁不安,反应迟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可导致死亡。就病因而论,常见的休克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各神经原性休克。据症状表现,可分休克早期、休克中期和休克晚期。从目前积累的经验看。针灸适用于休克的早期与中期,晚期重度休克由于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广泛的内脏损害,针灸效果较差。
    针灸疗法救治休克,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见诸报道[1]。但直至50年代末、60年代初才真正被引起注意。不仅针刺、艾灸、电针等被应用于出血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外伤性休克等(按当时分类法),而且开始采用实验研究的手段探讨针灸作用机理,并初步认识到针灸在一定条件下之所以能预防和治疗休克,是针灸对机体调节的结果[2,3]。但是,鉴于当时对休克本身机理尚在探索,分类还不统一,带来诊断上的一些问题,加之多数报道例数偏少,因此,总起来看,这方面的工作还属于起步阶段。
    针灸救治休克在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则是近二十余年的事。目前临床上多以针灸为主,配合少量升压药物进行救治。通过反复验证,发现针灸具有下列作用特点:(1)针灸可使血压在4分钟~30分钟内逐渐上升;(2)针灸升压的快慢与原血压水平有关,原来血压愈低,上升需时愈短,收缩压变化愈明显。若不伴内脏器官功能严重障碍者,疗效维持时间较长;(3)升压药物无效时,针灸仍可使之升压,两者且有协同作用;(4)针刺升压时,可使心搏量增加,呼吸加强,尿量增多,血糖升高等。另外,动物实验也表明,针灸或穴位注射等法。可以预防休克发生,并能使不同类型休克动物的呼吸、心血管功能趋向于稳定。总之,针灸救治各类休克的疗效比较满意,目前的平均有效率已在85%以上[3,11,14~15,17]
    近年来开展的机理研究表明,针灸的这种升压和抗休克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经络和神经系统实现的。另外,与某些内分泌活动及其他体液因素也密切有关[11,12]。最近一项实验证实,针刺动物“水沟”,确可促进糖元合成,糖元异生延缓,休克向低血糖转变,从而起到抗休克效应[13]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截至目前尚不能认为针灸可以完全代替其他措施。因此,根据不同情况,积极配合中西医疗法协同救治是是十分必要的。

【病因病机】
 
【辩证分型】

【治疗】
 
    (一) 体针
    1.取穴
    主穴:素髎、内关、涌泉。
    配穴:水沟、足三里、十宣、百会、合谷。
    2.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如用之收缩压仍不能达80mmHg,可适当加配穴位。应用中等强度的平补平泻手法。素髎穴从鼻尖端斜向上刺入,深0.5寸~l寸,持续运针30分钟;其他穴位可连续捻转提插3分钟~5分钟,稍作间歇继续运针,直至血压回升,留针l小时~12小时,视血压稳定,症情改善后去针。留针期间宜间断予以运针。
    3.疗效
    针灸治疗休克的疗效判断标准为:(l)显效:半小时内收缩压上升至80mmHg以上,且12小时内一直保持稳定,或者全身情况改善,血压在1~2小时内上升至80mmHg以上;(2)有效:全身情况及血压有改善,但血压在2小时以内仍未能上升至80mmHg者;(3)无效:全身情况及血压无改善。
    以针刺法治疗514例,平均有效率为88.6%~93.3%[4,6,10,14]
    (二) 艾灸
    1.取穴
    主穴:关元。
    配穴:膻中、百会、气海。
    2.治法
    先灸关元,效不佳再加取配穴。以艾卷作雀啄法薰灸,离穴区距离以病人能耐受为度,不计时间(一般15~30分钟),至汗出脉动为度。亦可以先针刺,施平补平泻之法2~3分钟后取针,再施灸。如停灸后血压下降,可以反复施灸。
    3.疗效
    艾灸法对感染性休克和低血容量性休克效果较好。治疗67例,有效率为67.6%~73%[2,12]
    (三)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水沟、复溜、太溪。
    2.治法
    药液:0.5%普鲁卡因注射液。
    以5号齿科长针头刺至一定深度,施捻转提插手法,使之有明显的得气感,然后推入药物,能引出传导针感为佳。每穴2ml~4ml。总量不超过8ml~10ml。
    3.疗效
    治疗26例,有效率为80.1%[3]
    (四) 耳针
    1.取穴
    主穴:肾上腺、皮质下、升压点、心。
    配穴:神门、肺、交感、肝。
    升压点位置:屏间切迹之正下方。
    2.治法
    以主穴为主,每次仅取l~2穴,效不明显时再酌加。常规消毒后,用毫针直刺至耳软骨中部,针感为针刺样痛或胀痛,以中度捻力迅速捻转2分钟,频率为50次/分,然后接上电针仪行连续刺激,适当调节其频率与强度,直至升压满意为止。
    3.疗效
    用上法治疗50例,有效率96%[5]
    (五)体针(之二)
    1.取穴
    主穴:上星透百会。
    配穴:足三里。
    2.治法
    先取主穴,以28号毫针刺入,自上星直透百会,亦可自百会和上星分别进针透刺,以200次/分左右速度捻转1分钟,每5分钟运针1次;继取足三里,针刺得气后以100次/分捻转1分钟,每10分钟捻转1次。直留针至症情缓解。
    3.疗效
    以本法救治冠心病休克12例,结果,痊愈10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100%[15]
    (六)指压
    1.取穴
    主穴:内关、少商、合谷、足三里、水沟。
    2.治法
    上穴均取,双侧同用。反复指压各穴,注意人中穴按压不能太重太久,最多4次,因此处肌肉少,易引起瘀血,影响恢复。手法要求中强以上剌激量,直至病人脸色由青紫或青灰,转变成白色,大汗淋漓,口中呼出大气明显呼吸时,方可逐渐减轻,最后轻揉各个穴位(除少商穴)。一般只指压治疗1次。
    3.疗效
    共观察因药物和物理因素等造成的过敏性休克患者50例,结果全部有效[16]
    (七)其他措施
    1.在针灸治疗休克的同时,必须全力找出休克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或针对病因治疗。
    2.治疗时尽可能少搬动病人。松开病人衣服、让病人平卧,严重休克者,头部宜适当放低。
    3.针对休克病因进行处理及作一般抗休克治疗以配合针灸,如低血容量性休克,适当补充血量,感染性休克抗感染,过敏性休克给予适量的抗过敏剂等,另如输液纠正酸中毒等,因为严重的酸中毒可影响针刺升压效果。
    4.针灸效果不佳时,特别是出现脉压很低、四肢冰冷、皮肤苍白、尿量少等,表明微循环和组织灌注情况不佳,应迅速改用其他中西医疗法。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医案一
    李××,女,33岁,已婚,农民。1977年9月6日初诊。
    主诉:(代诉)青霉素过敏5分钟。
    病史:患者四天来恶寒发热、头痛,咳嗽,痰出不爽,鼻流清涕,咽喉干燥作痛,吞咽困难,口渴喜饮,全身不爽。某医诊断为:感冒并急性扁桃体炎。考虑用青霉素、链霉素治疗。乃先作青霉素皮试,在皮试过程中,患者即呼口唇及四肢发麻,头晕不适、心慌、心悸、气怯、恶心、胸中懊 *忄农*,烦燥不安,旋即摔倒,人事不省。
    检查: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全身冷汗淋漓,尤其颜面汗下如注,呼吸微弱,四肢厥逆,脉细欲绝,心率40次/分,血压65/0mmHg。
    诊断:过敏性休克。
    治则:回阳固脱。
    取穴:内关、百会、气海。
    治法:速刺内关穴,呈75°角,向心性双手齐刺入针,施捻转补泻行守气法,使针感向上传导;再刺百会穴作平补平泻法,双艾条温灸气海穴约五分钟后,患者已能以微弱的声音说出:“我头晕……”。此时心率回复至50次/分,连续针灸10分钟后,心率62次/分,口唇已逐渐转为红晕,自觉胸膈稍为宽快,心悸惕怵亦转平稳,再留针20分钟后,心率已恢复70次/分,血压回升至105/68mmHg,颜面红晕,四肢转温。除稍感眩晕及疲惫之外,其他诸症消失,化险为夷,欣然回家。
    (杨楣良医案)
    医案二
    张××,男,28岁,工人。1980年4月20日初诊。
    主诉:(代诉)青霉素过敏10余分钟。
    病史:患者因发热、咽喉痛,到我院内科就诊,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给予青霉素治疗,经皮试阴性,即配药注射。注射后,患者即感头晕、眼花、心慌、胸闷、全身难受,不能支持,乃架扶到急诊室,即陷入昏迷状态,立即进行抢救,测其心率112次/分,心律不规则,测血压4.0~8.0/0~2.67kPa(30~60/0~20mmHg)。因经抢救10分钟左右仍不见复苏,故要求会诊。
    检查:神昏肢厥,口张目合,面色淡苍,冷汗淋漓,双手尽撒,小溲失禁,脉象结代细数。惟双侧瞳孔未见扩散并对称等大。
    诊断:过敏性休克。
    治则:益阳固脱,清心开窍。
    取穴:百会、神阙;配加:水沟、间使、涌泉。
    治法:百会以大艾炷行瘢痕灸,神阙穴用大艾炷隔盐灸,两穴同时施用,不拘壮数。配穴以毫针刺,行补法,留针,间歇性运针。经针灸治疗后,患者初无丝毫反应,听任砭烙似尸,至15分钟左右,血压渐趋回升,自针灸36分钟后复苏。
    (阮少南医案)
 
【主要参考文献】
    [l]庞中彦.虚脱(休克)的针灸疗法.广东中医药,1952;(7):45
    [2]沈永康等.灸法防治休克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华外科杂志,1963;11(l):30
    [3]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中西医结合防治休克的研究.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经验交流会议资料选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73
    [4]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针升压治疗休克160例疗效分析.新医药学杂志,1973;(2):10
    [5]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用新针治疗中毒性休克.新医学,1970;(附刊7):17
    [6]陈契贤.针灸抢救严重休克病人的疗效介绍.中医杂志,1962;(4):30
    [7]胡廷溢等.针刺对产科休克疗效的观察.中华妇产科杂志,1960;(1):23
    [8]广东省中山县横栏公社卫生院.新针治疗休克六例报告.新医学,1971;(8):50
    [9]田道正.急症的针灸治疗.中国急救医学,1983;3(1):58
    [10]危北海.针灸治疗休克的临床研究概况.中国针灸,1982;2(6):43
    [11]杨日初等.艾灸关元对休克患者血压和指温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85;(1):1
    [12]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89~196
    [13]黄坤厚等.失血性休克鼠血糖的变化及针刺效应的观察.中国针灸,1992;12(1):39
    [14]张从道.针刺治疗休克15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89;9(4):22
    [15]金时年.头针配合体针抢救冠心病休克12例.针灸学报,1990;6(2):50
    [16]李福群.指压抢救过敏性休克介绍.上海针灸杂志,1998;17(6):32
    [17]刘应柯等.针刺水沟穴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9;19(10):585

本栏目仅供学习与参考,切勿模仿施治!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领导关怀 | 媒体报道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中国纺织网 - 中国医疗器械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中国保健品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中国中药材网 - 糖酒招商网 - Toocle.com - China Medical Device
© 医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