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一
李××,女,33岁,已婚,农民。1977年9月6日初诊。
主诉:(代诉)青霉素过敏5分钟。
病史:患者四天来恶寒发热、头痛,咳嗽,痰出不爽,鼻流清涕,咽喉干燥作痛,吞咽困难,口渴喜饮,全身不爽。某医诊断为:感冒并急性扁桃体炎。考虑用青霉素、链霉素治疗。乃先作青霉素皮试,在皮试过程中,患者即呼口唇及四肢发麻,头晕不适、心慌、心悸、气怯、恶心、胸中懊 *忄农*,烦燥不安,旋即摔倒,人事不省。
检查: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全身冷汗淋漓,尤其颜面汗下如注,呼吸微弱,四肢厥逆,脉细欲绝,心率40次/分,血压65/0mmHg。
诊断:过敏性休克。
治则:回阳固脱。
取穴:内关、百会、气海。
治法:速刺内关穴,呈75°角,向心性双手齐刺入针,施捻转补泻行守气法,使针感向上传导;再刺百会穴作平补平泻法,双艾条温灸气海穴约五分钟后,患者已能以微弱的声音说出:“我头晕……”。此时心率回复至50次/分,连续针灸10分钟后,心率62次/分,口唇已逐渐转为红晕,自觉胸膈稍为宽快,心悸惕怵亦转平稳,再留针20分钟后,心率已恢复70次/分,血压回升至105/68mmHg,颜面红晕,四肢转温。除稍感眩晕及疲惫之外,其他诸症消失,化险为夷,欣然回家。
(杨楣良医案)
医案二
张××,男,28岁,工人。1980年4月20日初诊。
主诉:(代诉)青霉素过敏10余分钟。
病史:患者因发热、咽喉痛,到我院内科就诊,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给予青霉素治疗,经皮试阴性,即配药注射。注射后,患者即感头晕、眼花、心慌、胸闷、全身难受,不能支持,乃架扶到急诊室,即陷入昏迷状态,立即进行抢救,测其心率112次/分,心律不规则,测血压4.0~8.0/0~2.67kPa(30~60/0~20mmHg)。因经抢救10分钟左右仍不见复苏,故要求会诊。
检查:神昏肢厥,口张目合,面色淡苍,冷汗淋漓,双手尽撒,小溲失禁,脉象结代细数。惟双侧瞳孔未见扩散并对称等大。
诊断:过敏性休克。
治则:益阳固脱,清心开窍。
取穴:百会、神阙;配加:水沟、间使、涌泉。
治法:百会以大艾炷行瘢痕灸,神阙穴用大艾炷隔盐灸,两穴同时施用,不拘壮数。配穴以毫针刺,行补法,留针,间歇性运针。经针灸治疗后,患者初无丝毫反应,听任砭烙似尸,至15分钟左右,血压渐趋回升,自针灸36分钟后复苏。
(阮少南医案)
【主要参考文献】
[l]庞中彦.虚脱(休克)的针灸疗法.广东中医药,1952;(7):45
[2]沈永康等.灸法防治休克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华外科杂志,1963;11(l):30
[3]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中西医结合防治休克的研究.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经验交流会议资料选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73
[4]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针升压治疗休克160例疗效分析.新医药学杂志,1973;(2):10
[5]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用新针治疗中毒性休克.新医学,1970;(附刊7):17
[6]陈契贤.针灸抢救严重休克病人的疗效介绍.中医杂志,1962;(4):30
[7]胡廷溢等.针刺对产科休克疗效的观察.中华妇产科杂志,1960;(1):23
[8]广东省中山县横栏公社卫生院.新针治疗休克六例报告.新医学,1971;(8):50
[9]田道正.急症的针灸治疗.中国急救医学,1983;3(1):58
[10]危北海.针灸治疗休克的临床研究概况.中国针灸,1982;2(6):43
[11]杨日初等.艾灸关元对休克患者血压和指温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85;(1):1
[12]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89~196
[13]黄坤厚等.失血性休克鼠血糖的变化及针刺效应的观察.中国针灸,1992;12(1):39
[14]张从道.针刺治疗休克15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89;9(4):22
[15]金时年.头针配合体针抢救冠心病休克12例.针灸学报,1990;6(2):50
[16]李福群.指压抢救过敏性休克介绍.上海针灸杂志,1998;17(6):32
[17]刘应柯等.针刺水沟穴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9;19(10):5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