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针灸大全搜索:
 
   
 
 
医药网 > 中医药频道 > 针灸大全 > 急症针灸 > 现代治疗/急性症状   
● 辩证论治
 内科急证
 外科急证
 妇产科急证
 儿科急证
 五官科急证
● 现代治疗
 急性症状
 内科急证
 外科急证
 妇产科急证
 儿科急证
 五官科急证
 剌灸法禁忌
 穴位禁忌
 内脏损伤
 神经系统损伤
 血管损伤
 针灸感染与折针
 针灸反应

  针灸大全 急症针灸
 
- 晕厥 -
【概述】
 
    晕厥是一组征群,常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导至大脑皮层高度抑制而突然发生短暂的意识丧失。轻者表现为眩晕、恶心、躯体发软;重者常突然意识丧失,全身肌紧张度消失,跌倒地上,并可出现阵挛动作,有时有心率减慢、呼吸暂停,甚至心脏暂停搏动、瞳孔散大、流涎及尿失禁等。其特点为发作时间短暂,一般持续1分钟~2分钟。产生晕厥的原因很多,主要可分为反射性晕厥、心源性晕厥及脑源性晕厥等。
    近代,以针灸之法救治晕厥的临床报道首见于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1]
    之后,有关资料并不多见。从80年代开始,不仅各地陆续有报告公开发表,且有一定样本的总结文章见诸杂志[2],并重视探索有特异性效果的穴位。在剌激方法上,除传统的针剌、艾灸,还应用耳针、指针等法。救治范围包括气厥、痰厥等多种原因所致的晕厥,伴大小便失禁的重症。

【病因病机】
 
【辩证分型】

【治疗】
 
    (一) 体针
    1.取穴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足三里、合谷。
    2.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之一,效不佳时可加取或改取它穴。内关多取左侧,以1寸30号毫针剌入2~3分深,要用轻微捻转和震颤交替应用,直至苏醒,不留针。水沟,快速进针,强剌激至病人复苏,不留针。足三里、合谷,强剌激,30s~1分钟捻针1次,留针至苏醒。
    3.疗效
    治晕厥107例,其中33例,除1例5分钟复苏,余均在1分钟复苏[2]。另84例晕厥抽搐,结果:即效(神志清楚,抽搐停止,临床症状消失)68例 ,显效(神志清楚,抽搐停止,临床症状大部消失)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6%[3]
    (二) 艾灸
    1.取穴
    主穴:足三里、百会。
    2.治法
    二穴均取。嘱病人取卧位,头低足高。点燃清艾条,在距穴位0.3~0.5cm处行雀啄灸,直灸至病人复苏。
    3.疗效
    共观察35例,均在30 分钟内复苏[4]
    (三)其他措施
    1.尽量避免各种诱因,如精神剌激、疲劳、长时间站立等。
    2.由于晕厥的原因很多,应针对病因积极治疗。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医案一
    张×,女,32岁,农民。1965年12月23日初诊。
    主诉:(代诉)昏厥2小时。
    病史:家属代诉,7天前因患血吸虫病接受锑剂治疗后即高热不退。曾用青霉素及退热针剂都未获效。今晨8时,突然昏厥,体温39.7℃,牙关紧闭,舌强不语。于上午10时,请针灸科会诊。病初起时,头痛如劈。
    检查:患者形体肥胖,壮热不退,不省人事,痰鸣气急,四肢厥冷,脉滑数。
    诊断:晕厥。
    治则:清热、豁痰、通络、醒脑之法。
    取穴:(1)合谷(双)、外关(双)、内庭(双)、丰隆(双)、束骨(双)、金门(双);(2)大椎、风府、风门(双)。
    治法:先针第(1)组穴,用平针法,得气后,捻转3分钟,以后隔10分钟捻转一次(2分钟)。针后10分钟,神志渐醒,牙关渐开,能看到舌苔(苔白厚腻)。20分钟后,能发轻语,头痛减轻。半小时后张口渐大。随后起针。再针第(2)组穴,得气后,留针10分钟起针。针后20分钟,测体温38.1℃,到中午能吃稀饭50g。下午精神安定,入睡3小时。
    二诊:12月24日。体温已降至37.2℃,昨天午睡后,头痛已减,晚餐吃米饭50g,青菜半碗,睡眠较好,再从前方投治,巩固疗效。上穴加手三里(双)、足三里(双),手法同前。
    三诊: 12月25日。昨天晚上身热已退,头痛亦止,纳谷转馨,再拟针刺巩固之。取穴:合谷(双)、太冲(双)、手三里(双)、足三里(双)、风府、风池(双)。施平针法,得气后,留针15分钟。
    患者厥证已解,于翌日上午痊愈出院。
    (朱汝功医案)
    医案二
    陈××,女,40岁,农民。1975年4月20日初诊。
    主诉:(家人代诉)脘闷,呕吐,昏迷10分钟。
    病史:患者当天上午因乘公共汽车长途远行,曾脘闷呕吐多次,中午没有用膳,继而出现昏迷不省人事约10分钟。
    检查:面色苍白,汗出,四肢厥冷,口唇淡,舌淡苔白,脉沉细。
    诊断:昏厥。
    治则:温行气血,通阳醒脑。
    取穴:水沟、内关、合谷。
    治法:刺灸并施。经针刺水沟、内关2穴之后,未见苏醒,旋用艾炷(如黄豆大)直接灸合谷穴2壮,患者即刻苏醒,并能自己扶持坐椅靠背站起来,自诉感觉好多了。
    (司徒铃医案)
    医案三
    阿××,男,26岁,技工,门诊号6082。
    主诉:(代诉)患者于炎夏旷野作业期间,初感头不适,心悸气促,继而大汗淋漓,旋即昏倒,由同伴背负到诊。
    检查:体质虚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冷汗如油,四肢厥冷,双目上视,瞳孔缩小,心律整,率促而弱,双肺呼吸音稍粗,腹柔,肝脾未扪及,膝反射减弱,无明显病理反射,血压测不到,苔薄白,脉微若绝。
    诊断:晕厥(中暑)。
    治则:回阳救逆,补气固脱为主。
    取穴:水沟、内关、足三里、涌泉、百会、神阙。
    治法:置患者于诊床,头低位,解开衣扣,擦干冷汗并保温,继用毫针补刺水沟、内关、足三里、涌泉穴,同时用大艾炷灸百会、神阙(隔盐)。经反复捻针及直接灸5壮后,患者神志渐复苏,始为低声呻吟,继而睁开眼睛,诉灸处热痛,经再连续捻针及灸至12壮,神志清醒,能正常对答,乃给予糖盐水热饮,待神清,冷汗止,四肢复暖,脉起,血压稳定在120~130/65mmHg而退针停灸,共间歇捻针30分钟,重灸15壮病情得缓,经观察数小时病情稳定而送回家休息。
    翌日患者已能自行到诊,视之神志清爽,面色泛红,语言流畅,昨日治疗后尚感微眩晕,但今日除感微疲乏外余无明显不适。心肺正常,血压120/70mmHg,苔薄润,脉缓,病已愈。
    (陈全新医案)
    医案四
    王××,女,50岁,病志号74116。
    主诉:(代诉)突然晕厥意识障碍2小时。
    病史:患者有头痛头昏病多年,今天上午10时左右,正在工作中无任何诱因,突然感觉头晕目眩,随即恶心欲吐,继则昏倒,神志不清,不能讲话,急来就诊。
    检查:神志模糊,不能回答问题,瞳孔等大,对光反应存在,舌淡苔白,颈强阴性,心肺未见著变,肝脾未触及,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血压14.6/10.6kPa(110/80mmHg),脉弦缓,四肢厥冷。
    诊断:晕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治则:回阳救逆,开窍醒神。
    取穴:水沟、百会、合谷、太冲、大陵、太溪(均为双侧)。
    治法:用寸针刺水沟、百会、合谷、太冲,用补法,针后病人意识转清,言语恢复,步行回家。
    翌日又加刺大陵、太溪,行补法。共行针刺5次而愈。
    (王凤仪医案)
    医案五
    刘×,男,20岁。1981年3月20日初诊。
    主诉:间断性晕厥2天。
    病史:2天前在劳动中突然出现颈部不能运动。头前倾后仰即晕厥3~5分钟后自行缓解,遂到锦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未确诊,转中国医科大学,在检查中出现晕厥未予治疗而来诊。
    检查:颈部强直,呈强迫颈位,舌质舌苔正常,脉沉弦。
    诊断:晕厥(颈动脉窦症候群)。
    治则:舒筋活络,扶正固本。
    取穴:足三里、绝骨。
    治法:毫针刺法。
    针1次后,症状即缓解,头颈活动自如,精神状态正常,次日复查无异常。随访8年未发。
    (王乐善医案)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聚璠.针能救治卒倒之原理案.针灸杂志,1937;4(4):21
    [2]韩祖濂.针剌内关治疗昏厥33例.浙江中医杂志,1980;21(11):511
    [3]郭华林等.针刺水沟穴干预治疗急诊抽搐休克.中国针灸,2001;21(4):205
    [4]林凌等.艾灸救治晕厥35例.浙江中医杂志,2001;36(7):307

本栏目仅供学习与参考,切勿模仿施治!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领导关怀 | 媒体报道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中国纺织网 - 中国医疗器械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中国保健品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中国中药材网 - 糖酒招商网 - Toocle.com - China Medical Device
© 医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