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针灸大全搜索:
 
   
 
 
医药网 > 中医药频道 > 针灸大全 > 急症针灸 > 现代治疗/外科急证   
● 辩证论治
 内科急证
 外科急证
 妇产科急证
 儿科急证
 五官科急证
● 现代治疗
 急性症状
 内科急证
 外科急证
 妇产科急证
 儿科急证
 五官科急证
 剌灸法禁忌
 穴位禁忌
 内脏损伤
 神经系统损伤
 血管损伤
 针灸感染与折针
 针灸反应

  针灸大全 急症针灸
 
- 急性胃扭转 -
【概述】
 
    胃扭转是一种少见的病症。急性胃扭转与解剖上的异常密切有关,其症状出现突然,表现为上腹剧烈疼痛,并牵涉背部及下胸部,呕吐频繁,呕吐物中不含胆汁,上腹膨隆而下腹部平坦。
    针灸治疗本病的最早报道在1976年[1],之后,各地相继有这方面的文章发表。鉴于本病属于危急病症,现代医学中一般主张手术治疗,故试用针灸有着一定临床意义。早期从收集的8篇文章看,无论用针刺、电针、穴位埋线还是耳针加颠簸法,都有较好的效果。还发现如果针刺得气感应能直达胃部,出现胃抽动、挛缩之感时,疗效更佳[1,8]。自80年代后期起,有关本病的较大样本的临床资料逐渐增多,其最多的一次报道量达70例之多[9]。从已有的文献看,多主张用针刺或二种或以上穴位刺激法合用,无论对急性或慢性胃扭转,效果都较稳定。我们认为针灸疗法可能是本病一种有前途的非手术疗法,所以予以选入。这里提供的方法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

【病因病机】
 
【辩证分型】

【治疗】
 
    (一)  综合法
    1.取穴
    主穴:足三里、筋缩、脾俞、中脘。
    配穴:胃俞、内关、关元、三阴交、天枢、下脘、合谷。
    2.治法
    针灸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以主穴为主,适当加配穴,中脘、胃俞宜配合应用。足三里,采用“气至病所”手法,使针感传导入腹,余穴亦最好能激发出气至针感。均采用泻法,以提插捻转手法,持续运针20分钟~30分钟,刺激强度可由弱到强。背部输穴,亦可接通电针仪,疏密波,强度以病人能耐受的最大刺激量为宜,通电30分钟。针后,艾卷雀啄法灸腹部穴位和三阴交穴,每穴15分钟左右,至皮肤潮红,暖气入腹。也可用红外线腹部照射15分钟。每日针灸l~2次。
    3.疗效
    以针灸为主治疗19例,全部获愈[1,7]
    (二) 电针加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上脘透中脘、承满、足三里、内关、下巨虚。
    配穴:下腹痛加三阴交,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失眠加太阳、安眠。
    2.治法
    主穴取3~4穴,据症加配穴。嘱患者取左侧卧位首先将毫针刺入穴位,提插捻转平补平泻,针后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频率14次/分~16次/分;或连续波,频率50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留针30分钟。出针后,仍取左侧卧位,休息10分钟。再选l~2穴,以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2ml。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疗效以上法共治62例,结果痊愈56例,有效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5%[10,12]
    (三) 体针
    1.取穴
    主穴:分三组。(1)足三里、中脘;(2)胃穴、下垂穴;
    配穴:太冲、内庭。
    胃穴位置:尖突下3寸,左右各旁开5分处。
    下垂穴位置:脐下2寸,左右各旁开5分处。
    2.治法
    主穴任取一组,可酌加配穴。足三里、中脘,深刺,得气后用泻法,留针30分钟~60分钟,15分钟捻转1次。胃穴,以7.5寸毫针,进针后右手缓缓将针送至下垂穴,然后持针向上提,左手按压小腹部以增加腹压,增强胃肠蠕动,调整胃的位置,之后起针。配穴针法同主穴之第一组。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疗效
    以上法共治76例,73例获愈,3例转外科手术,有效率为94.1%[9,11]
    (四) 其他措施
    应用针灸疗法,要作严密监视。如果效果不佳,须及早改用其他中西医疗法(包括手术疗法),以免耽误时机。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医案一
    常××,男,34岁,工人。 1970年9月初诊。
    主诉:胃痛1个月,加重半日。病史:患者8月间因突然恶心、呕吐酸水,腹胀,胃部阵发性作痛,食后痛剧,今日因用力过猛,后脘部剧痛,高热而求治。患者过去有胃病史。
    检查:慢性病容,左侧上腹部压痛(++),拒按,X光钡餐照相提示:胃扭转、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背部12胸椎有压痛点,舌质淡红,苔腻黄干,脉弦紧。体温38℃,白细胞18×109/L(18000/mm3)分类:中性0.60(60%),淋巴0.34(34%),单核0.06(6%),二便正常。
    诊断:胃痛(胃扭转、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治则:疏通经气,除瘀止痛。
    取穴:胃脘部有效点。加配:胃俞、隔俞、气舍。
    治法:毫针刺法,平刺法和补法。 按所取穴位针刺,留针2小时,3分钟~5分钟捻转1次,刺激时间1分钟~3分钟。
    针后胃肠蠕动增强,腹鸣音亢进,腹胀减轻,吐酸及呕吐已停,连续每日针1次,5次后症状消失。胃肠造影提示:胃扭转已趋正常。
    16次后再拍片复查: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已愈,2年后随访未复发。
    (郭效宗医案)
    医案二
    穆XX,男,34岁,工人。1972年9月17日初诊。主诉:胃痛8天。
    病史:患难与共者于9月9日午餐暴饮暴食,食后即参加体力劳动,下2时许,突感胃痛,几分钟后痛势加剧,不能忍耐,送某医院急诊,疑为“胃痉挛”给予对症处理。8日来胃痛时轻时重,不能饮食,胸闷腹胀,心烦易惊,气短,夜寐不安。
    检查:面色萎黄,形疲无神,上腹部偏右侧有明显隆起,舌质红,苔黄厚腻,语音低微,腹闻隆起处触之硬而痛,脉弦促。X线钡餐造影示:胃呈龙虾形胃口粘膜掣及食道右内粘膜成皱纹呈交叉态胃轴扭转180度。
    诊断:胃扭转。
    治则:破气理中,养胃益阳
    取穴:上脘、中脘、下脘、鸠尾、膻中、不容、承满、梁门、太乙、天枢、外陵、足三里、胃俞。
    治法:上、中、下脘及足三里施平补平泻,鸠尾、膻中施泻法,胃俞用补法,余穴每次取2穴,轮换取之,施左补右泻,
    针1次后,患者即感腹胀疼痛减轻,当夜安眠;针第二次后,能食,食后未痛。针七次后,症状全部消失。X线钡餐造影复查胃之形态已恢复正常。
    (贺惠吾医案)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德洲.穴位刺激疗法治愈胃扭转二例.新医药学杂志,1976;9:35
    [2]解放军161医院理疗科.电针、红外线照射治疗胃翻转4例.中华理疗杂志,1980;3(2):98
    [3]马兵.电针治疗胃翻转一例.辽宁医药,1980;(1):3
    [4]严玉林.针灸治疗胃扭转.新中医,1980;(1):44
    [5]罗伟.针灸治疗胃扭转一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1):32
    [6]万耀先等.针刺治疗胃扭转9例.中医杂志,1980;21(11):49
    [7]韦勇.针刺治愈胃扭转一例报告.广西中医药,1981;(3):36
    [8]张之珠等.耳针加颠簸法治愈胃扭转.山东中医杂志,1984;(6):43
    [9]刘建民等.针灸治疗胃扭转7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0;10(6):13
    [10]朱敏等.电针和穴位封闭治疗胃扭转42例.中医研究,1989;2(3):39
    [11]王世礼等.针刺治疗胃扭转六例.上海针灸杂志,1990;9(4):19
    [12]彭学征等.X线下电针配合左侧卧位治疗胃扭转20例.山东中医杂志,2000;19(6):354

本栏目仅供学习与参考,切勿模仿施治!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