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一
郭××,男,14岁,病志号87722。
主诉:右上腹部剧痛2天。
病史:该患于昨日早晨开始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疼痛放散到右胁部,伴有呕吐,吐物为食物,大便正常,无暴饮暴食及食腐败食物史,有蛔虫史。
检查:痛苦面容,侧曲伏卧,神志清楚,不断呻吟,舌红苔黄,心肺无著变,肝脾未触及,右上腹部腹肌紧张,有明显压痛,拒按,脉数,体温正常,白细胞数不高。
诊断:胆道蛔虫病。
治则:理气利胆,驱蛔止痛。
取穴:肝俞、胆俞、阳陵泉、上脘、中脘、足三里、大椎、身柱。
治法:大椎、身柱、肝俞、胆俞,每次取2~3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后拔罐15分钟,每日1次。足三里、阳陵泉、上脘、中脘,每次选2穴,每日1次,留针30分钟。以上方法治疗1次后,回家大便排出蛔虫3条,腹痛大减。翌日复诊1次而愈。
(王凤仪医案)
医案二
李×,女,45岁。1978年5月8日初诊。
主诉:右上腹部阵发性钻顶样疼痛3小时。
病史:患者于3小时前突然右上腹部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疼痛,并伴呕吐,吐出蛔虫2条,发作时屈膝抱腹,辗转翻滚,手足厥冷;在疼痛间歇时,剑突下有火烧感。
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利,中等形体,行动自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胆道蛔虫病。
治则:安蛔祛蛔,理气止痛。
取穴:鸠尾、阳陵泉、右上腹压痛点(一般在剑突下偏右方)。
治法:毫针刺法,均用提插捻转泻法,持续行针60分钟。在治疗期间绞痛发作1次,又再消失,继续留针加灸。又观察治疗30分钟未再发作而起针。
次日又用同样的方法针治1次,便出蛔虫数条,经追访未再复发。
(孙学全医案)
医案三
吴××,女,29岁,农民。1979年3月8日初诊。
主诉:腹痛3天。
病史:于3月5日起,突然于右上腹部剧发阵发性钻顶痛,痛时捧腹屈膝,满床打滚,手足发冷,并有恶心呕吐,吐出蛔虫2条,曾经医院检查:体温37.1℃,脉搏87次/分,血压11.6/8.7kPa(87/65mmHg)。大便检查找到蛔虫卵,诊断为胆道蛔虫症。取阿托品、安痛定等镇痛药,虽暂时稍见缓解,但又于7日深夜复发剧痛,今晨即来诊治。
检查:面色无华,眼睑下凹,不断呻吟。腹部膨隆而软,剑突右下方有压痛。口唇干燥,舌苔微黄,脉微弦。
诊断:胆道蛔虫病。
治则:疏泄胆气,安蛔止痛。
取穴;迎香、四白、不容、腹哀、胆囊穴。
治法:以上前四穴分别采用透刺法,行较强刺激,捻转法。胆囊穴用泻法,针后不及10分钟痛止,留针1小时,留针过程中每10分钟运针1次,仅针1次而获效。
(黄宗勖医案)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寿良.针治胆道蛔虫病一例记实.江苏中医,1959;(4):31
[2]童袁泰等.针灸、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症48例初步分析.中华外科杂志,1959;7(6):547
[3]王健秋.针刺结合药物驱虫治疗胆道蛔虫症271例疗效观察.针灸杂志, 1965;(1):17
[4]高云甫.针刺胆俞脾俞治疗胆道蛔虫病520例临床分析.江西中医药,1981;(4):27
[5]梁栋富.针刺至阳穴治疗胆道蛔虫病34例.福建中医药,1985;6(1):31
[6]宋宗俭.针刺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症262例.中国针灸,1981;1(2):15
[7]福建南平市立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880例临床观察报告.中西医急腹证通讯,1976;(2):30
[8]袁安仁等.赤医针治疗胆道蛔虫症40例.福建医药杂志,1980;(3):5
[9]王诗铭.腹部阿是穴皮内水针疗法对胆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1984:48,北京
[10]唐建国.维生素K3穴位注射治疗胆道蛔虫症.湖南医药杂志,1987;(1):62
[11]许毅.当归液胆俞穴位注射治疗胆道蛔虫症.赤脚医生杂志,1975;(1):36
[12]南通医学院附院内科.针刺耳迷根穴治疗胆道蛔虫症23例临床观察.医疗教育参考资料,1979:11
[13]玉溪地区第二期耳针学习班.耳针对胆道蛔虫症止痛作用25例初步观察.玉溪医药资料,1975;(1):19
[14]张天寿.维生素C鸠尾穴位注射治疗胆道蛔虫胆绞痛.皖南医学院学报,1989;8(2):145
[15]郑小敏等.按摩胆俞穴治疗胆道蛔虫症.福建中医药,1988;19(6):3
[16]饶筱荣.针剌治疗胆道蛔虫31例.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7;9(4):16
[17]金孟梓.电针治疗胆道蛔虫症20例.中国针灸,1993;13(3):14
[18]罗桂珍等.电针治疗胆道蛔虫症63例.中国针灸,1993;13(4):26
[19]刘大伦.耳体针并用治疗胆道蛔虫症临床分析.中国针灸,1997;17(2):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