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一
孙××,女,36岁,技术员。1980年4月9日初诊。
主诉:临盆过早,分娩困难。
病史:该患系初产妇,临盆1日,浆水已下,阵痛减弱,产妇气逆不舒,精神疲惫无力,拟施剖腹产,病人顾虑其头盆不称,分娩困难。
检查:形体瘦弱,发育矮小,大汗淋漓,烦躁焦虑。舌质淡,脉沉细。
诊断:滞产。
治则:补气活血,健运胞宫。
取穴:合谷(双)、三阴交(双)。
治法:以毫针用补法刺合谷,粗针泻法刺三阴交,留针20分钟,停针1小时后,腹中阵痛加剧,交骨顿开,顺利分娩。
(刘家萌医案)
医案二
李××,女,35岁,病志号001。
主诉:分娩无力已1天。
病史:患者初产宫缩已3天,宫口全开,但全身疲倦,宫缩无力,胎儿不能娩出已1天,产妇拒按用产钳,故要求针灸协助分娩。
检查:身材矮小,营养一般,舌红苔黄,心肺未见著变,腹部膨隆,脉滑。
诊断:滞产(子宫收缩无力)。
治则:行气理胞,催产。
取穴:合谷、三阴交(双)。
治法:毫针针刺用补法,留针30分钟,出针后,胎儿立即顺利娩出。
(王凤仪医案)
【主要参考文献】
[1]沈医附属三院妇产科教研组.针剌引产30例观察. 科学研究资料汇编 1958;(2):39
[2]黄建章.针灸引产15例的经验介绍.福建中医药,1965;(1):289
[3]朱人烈.771例电针引产分析.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一),1979:70,北京
[4]李惠芳.针刺合谷、三阴交对妊娠之影响附254例临床初步分析.云南中医杂志,1981;(6):33
[5]虞孝贞.针灸对219例催产、引产临床疗效分析.中国针灸,1981;1(1):12
[6]刘清芳.电针引产63例小结.云南中医杂志,1984;5(6):26
[7]余重九.针刺引产后腹痛92例临床观察.江西中医药,1982;(3):48
[8]施增英等.77例41周以上孕妇电针引产的临床观察.福建中医药,1989;20(1):23
[9]陈祖英等.针刺引产17例观察.中国针灸,1996;16(2):18
[10]龙昭贤.耳穴贴压中晚期妊娠引产200例.中国针灸,1994;14(5):26
[11]陈肖琼等.电针引产78例.中国针灸,2002;22(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