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寒痛
1.治则:散寒祛痛。
2.处方:关元、下巨虚。
3.方义:腹痛病位多在下焦,温灸关元可消下焦之积寒,则阳气得伸;下巨虚属胃经而为手太阳之下合穴,太阳主表,取是穴可达寒邪,通腑气。阴寒散,气机利,则腹痛可止。
4.治法:关元宜隔姜灸,须大炷重灸至痛缓,亦可先施以热补法,继用泻法,以热补为主,在留针期间,艾卷薰灸针柄。下巨虚施泻法。留针时间长短,须视疼痛症状改善而定,30分钟~1小时不等,下同。急性腹痛症情危重或针灸疗效不显者,须配用或改用其他中西医疗法。
5.古方辑录
《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小腹疼痛不可忍者,刺任脉关元一穴,次针足阳明经(足)三里二穴。”
《神应经·腹痛胀满门》:“小腹急痛不可忍及小肠气……:灸足大指次指下中节横纹当中,灸五壮,男左女右,极妙。二足皆灸亦可”。
《针灸聚英·卷二》:“腹痛:……宜灸气海、关元、中脘”。
(二) 热病
1.治则:清热通腑。
2.处方:内关、气海、行间、建里。
3.方义:内关为心包经之络,别走少阳三焦,配气海可通调腹内之气机,理气镇痛;行间为肝之荥,刺之可清下焦之邪热;建里,泄腑热而通腑气。
4.治法:均用凉泻法。宜持续运针至痛解。
5.古方辑录
《针灸资生经·第四》:“中极、主腹中热痛。行间、主腹痛而热”。
《神应经·腹痛胀满门》:“腹痛:内关、三里、阴谷、阴陵、复溜、太溪、昆仑、陷谷、行间、太白、中脘、气海、膈俞、脾俞、肾俞。”
(三) 实痛
1.治则:利气活血止痛。
2. 处方:中脘、足三里;气滞加期门,血瘀加地机。
3.方义:实痛病机,在于经脉瘀阻,腑气不通,取中脘、足三里,意在调整气机之升降,逐腑通肠;气滞为主者,加取肝募期门,疏泄郁结之气;血瘀为主者,加取脾郄地机,活血通瘀。祛瘀开闭,气通血活,腹痛可止。
4.治法:中脘、足三里,先行泻法,后施补法,泻多于补;余穴采用泻法。
5.古方辑录
《肘后歌》:“伤寒腹痛虫寻食,吐*虫尤 乌梅可难攻,十日九日必定死,中脘回还胃气通”。
《针灸聚英·卷二》:“腹痛:……实痛宜刺泻之,太冲、三阴交、太白、太渊、大陵”。
《针灸大成·卷九》:“腹内疼痛:内关、三里、中脘。……如不愈,复刺后穴:关元、水分、天枢(寒湿饥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