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热淋
1.治则:清热解毒,通淋除湿。
2.处方:肾俞、膀胱俞、中极、曲骨、阴陵泉、三阴交。
3. 方义:取肾、膀胱两经的背俞穴泻之,以清泄肾与膀胱湿热;中极是膀胱募穴,能助膀胱气化,清理膀胱湿热;曲骨对尿涩难下,效果甚好;阴陵泉、三阴交有健脾利湿通淋作用。
4.治法:均用泻法,先针背部俞穴,后针腹部穴位和四肢穴。
5. 古方辑录
《针灸资生经·卷三》:“长强疗五淋,曲骨疗五淋,小便黄,……中极治五淋,小便赤涩”。
《东垣十书》:“热淋取关元、气冲。”
《针灸聚英·卷二》:“淋:属热结……灸三阴交”。
(二) 血淋
1.治则:清热凉血,通淋止血。
2.处方:肾俞、京门、血海,委中、中极。
3.方义:肾俞、京门为俞募相配,可鼓舞肾气,通淋止痛;血海为止血之验穴,委中为血郄,二穴合用能凉血止血;中极有通淋之效。
4. 治法:肾俞、京门用平补平泻,余穴均用泻法。
5. 古方辑录
《针灸大全·卷四》:“小便淋血不止,阴器痛。阴谷二穴、涌泉二穴、三阴交二穴”;
(三) 石淋
1.治则:清利湿热,排石通淋。
2.处方:肾俞、京门、阴陵泉、三阴交、委阳、天枢、中极。
3. 方义:古人认为诸淋总由“肾虚而膀胱热”,故补肾俞、京门以强腰补肾,化气行水,此乃治本之法;亦可泻此二穴流畅气机,通利水道以止痛,乃急则治其标。取脾经的阴陵泉、三阴交以健脾利湿;泻三焦经的下合穴委阳以清利下焦湿热,三穴合用以获清热利湿之效。天枢、中极,可调理局部经气以加强涤石通淋之效。
4. 治法:肾俞。京门,平时用补法,如绞痛发作用泻法;余穴均用泻法。
5. 古方辑录
《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石淋,脐下三十六种病不得小便,灸关元三十壮,又灸气门三十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