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寒痹
1.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2. 处方:分二组。(1)全身取穴:大椎、气海、神阙、关元;(2)局部取穴:上肢:肩髃、肩髎、巨骨、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环跳、居髎、阳陵泉、梁丘、犊鼻、委中、悬中、昆仑、殷门、太冲。
3. 方义:阳虚气弱,内外不固,寒邪易于侵袭,入于筋骨,发为寒痹,故取关元、神阙、气海,以壮元阳益元气,逐寒固表;大椎乃手足三阳督脉之会,既能祛散外感之邪,又可调和诸阳经气机,此为治本之举。局部取穴,多属关节局部及阳经之穴,旨在疏经活血,助阳散寒,系治标之法。局部与整体相配,标与本同治,共奏扶正祛邪、温经止痛之效。
4. 治法:大椎先施泻法,后以温针留针;关元、气海、神阙,用艾炷隔物灸,前二穴隔姜灸,神阙隔盐灸。余穴得气后施平补平泻之法,针后,在关节附近穴位加清艾条悬灸15分钟。
5. 古方辑录
《针灸甲乙经·卷十》:“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之”。“腰胁相引痛急,髀筋瘈,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
《针灸聚英·卷四》:“身寒痹治曲池穴,列缺环跳与风市,委中商丘及中封,再兼临泣八穴攻”。
(二) 热痹
1. 治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2. 处方:分二组。(1)全身取穴:大椎、身柱、曲池;(2)局部取穴:同寒痹。
3. 方义:本型多系风热外邪乘虚侵袭或风、寒、湿痹延久化热。大椎、身柱均属督脉为清泄邪热之要穴,曲池为手阳明之合,亦为清热之验穴,取之以泻热邪;局部取穴,则重在行气血,通调经络。
4. 治法:大椎、身柱、曲池,以28号毫针,得气后行凉泻法,行针1分钟~2分钟,中强刺激不留针。关节局部穴,宜用刺络加拔罐法,余穴用泻法,留针15 分钟~20分钟,间隙运针。
5. 古方辑录
《类经图翼·卷十一》:“足腕肿痛:解溪、丘墟”。
《医学纲目·卷三十二》:“如足跟不得履地:风池;如膝盖肿起:曲池(一寸半)、阳陵泉(一寸半)”。
《神应经》:“手臂红肿:曲池、通里、中渚、合谷、手三里、液门”。“两膝红肿疼痛:膝关、委中、三里、阴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