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轻证
1.治则:熄风止痉。
2.取穴:后溪、外关、大敦、行间。四肢痉挛加八邪,牙关紧闭加下关。
3.方义:以上均为古人治破伤风之常用穴。后溪为手太阳之俞、督脉之会,为熄风止痉之要穴;外关,手少阳之络,别走厥阴,又这八脉交会穴而通阳维,故可熄肝风而清邪热;大敦、行间为肝经之井、荥穴,能加强清热熄风止痉之功。八邪为经外奇穴,可缓解局部抽搐;下关,对牙关紧闭者有松利机关作用,此二穴,属局部取穴。
4.治法:后溪穴以26~28号2寸毫针向合谷方向透剌,施提插加捻转泻法;外关用提插泻法,大敦、行间用捻转泻法;八邪、下关均宜深剌,施泻法。于痉挛间歇期可留针30分钟~1小时。每日治疗1~2次。
5.古方辑录
《针经指南》:外关:破伤风(胃、肝)。——后溪:破伤风(搐)。
《医学入门》:大敦: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等症。
(二) 重证
1.治则:清热熄风镇痉。
2.取穴:风池、合谷、太冲、水沟、太阳、十宣。
3.方义:风池为足少阳阳维之会,能清热熄风而醒脑;合谷、太冲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合称四关,可平肝熄风而镇惊。水沟,可通调阴阳之逆气而开窍。配太阳,以加强清热苏厥之功;加十宣以加强镇惊止搐之效。
4.治法:风池进针1.2寸,或风池透风池,行中强度提插泻法;合谷、太冲施提插加捻转泻法。水沟,施雀啄式提插泻法。太阳、十宣剌血。每日治疗2~3次,间歇期留针。症状控制后,可根据病情留针数小时。
5.古方辑录
《针灸大全》:“破伤风,因他事搐发,浑身发热颠强:大敦二穴、合谷二穴、行间二穴、十宣十穴、太阳紫脉(宜锋针出血)。”
《针灸大成》:“破伤风症:承浆、合谷、八邪、后溪、外关、四关。”
《医宗金鉴》:“合谷主治破伤风,痹痛筋急针止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