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一
陈××,女,38岁。1981年11月9日初诊。
主诉:胸痛、胸闷、气短1年。
病史:患者五年前开始出现胸闷,胸痛,并逐渐加重,劳则更甚,伴心慌气短,全身乏力,善太息,食少,睡眠欠佳。
检查:面色不华,形体消瘦,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细。心电图提示:心肌劳损,冠状动脉供血不良。血脂:胆固醇6.5mmol/L(250mg%),三酸甘油酯1.24mmol/L(113mg%);脑血流图提示:脑血管弹性减退,血管紧张度增高;眼底:动脉硬化Ⅱ期。血压:12/8kPa(90/60mmHg)。
诊断:胸痹(冠心病),瘀血痹阻型。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取穴:头皮针伏脏心胸部,倒脏中焦相应部位,配伏象、倒象相应部位,呼循穴等。
治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每10次为1疗程,每针5次休息2天,共治疗4个疗程。患者自诉胸痛、胸闷消失。仅劳累时还觉气短。
复查结果:心电图:大致正常,血酯正常,血压:16/10.7kPa(120/80mmHg);脑血流图、眼底无明显改变。
(方云鹏医案)
医案二
师×,男,47岁。1973年5月7日初诊。
主诉:胸部闷痛反复发作6年;加重10天。
病史:患者于6年前因情志不遂而致胸部闷痛,有时呈压榨性绞痛,放射至左侧肩背部,心电图示:V1~V5ST段压低,T波低平。在某省级医院确诊为冠心病。近10天来,胸部闷痛较甚,放射至左上肢,时间持续5~10分钟,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
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利,中等形体,舌有瘀斑,脉沉细
而涩。心电图示:V1~V3:S-T段是水平型下移,T波倒置。
诊断:胸痹(缺血性心脏病),气滞血瘀型。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取穴:(1)膻中、内关、厥阴俞;(2)心俞、巨阙、郄门。
治法: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组针10天为1疗程,每日1次,疗程间隔3天,均采用毫针刺法。手法以捻转手法为主,采用强刺激,持续行针,每次针刺30分钟。
经采用上法治疗2个疗程后,病情明显好转,胸部闷痛消失。心电图示:大致正常心电图。
(孙学全医案)
医案三
关××,男,49岁,干部。1982年4月初诊。
主诉:胸痛3年。
病史:患者3年前开始心前区疼痛,每日2~3次,向左腋下及上肢内侧放散,兼有胸部压迫感,每次持续2分钟左右,多在情绪激动及饱餐后发作,休息可缓解。伴有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经中西医多方医治无显效,来我所求治。
检查:面红唇紫,颧赤。心电图检查:Ⅱ、Ⅲ、avF、ST,水平下移0.1mV。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诊断:胸痹(冠心病心绞痛),血瘀型。
治则:滋阴活络,宣痹止痛。
取穴:胸5夹脊、巨阙、心平、太溪;配加:胸4夹脊、膻中、内关、三阴交。
治法:上述穴位交替使用,每日针1次,背部夹脊穴取得针感后,刮针柄2分钟,即起针。其余穴位取得针感后,留针20分钟。
10次为1疗程,疗程中休息5天,再进行第2疗程。20次后,心电图恢复正常。27次后各种症状消失。共30次结束。按全国疗效判定标准,心电图及症状,均为显效。
(李传杰医案)
医案四
黄××,男, 55岁,干部。1986年5月初诊。
主诉:胸闷、胸痛1年,加重1周。
病史:患者平素血压偏高,1年前曾发生过胸闷、心痛1次,短期治疗症状消失。平时睡眠欠佳,胃纳一般。现又突发间歇性心区绞痛,胸闷气急,前来求治。
检查:面色白光白,唇微紫暗,肢冷臂麻,背痛。心电图提示: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②心肌损害。舌黯红、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冠心病心绞痛。
治则:温振心阳,行气活血。
取穴:内关、间使、心俞、厥阴俞。配加:大陵、神门、曲池、太冲、足三里、太溪。
治法:毫针刺法,平补平泻。取俯式坐椅位,在前额部垫以软物,两手向前弯。先取1寸毫针向两侧的心俞或厥阴俞,微斜向脊椎刺入,以有酸麻的针感后轻捻1分钟~2分钟,亦可在针上加艾悬灸或加吸杯。同时在双内关或间使进针,出现针感后,作间歇性的轻捻转,留针15分钟~20分钟。
初日针2次,第1天症状稍有好转,第2天针灸后症状逐渐缓解,每天改针灸1次。10天后症状基本消失。近期临床治愈。嘱患者继续每天用指针内关、足三里,每日2次,每次按压100次,或用艾条悬灸亦可。并常服中药生脉散加味:党参15g ,麦冬15g ,五味子9g,炙甘草9g ,丹参30g, 何首乌30g ,川芎12g,山楂9g,麦芽20g,天麻9g,桑椹子20g,石决明30g,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患者病情稳定,血压恢复正常,可以从事轻微劳动和体育活动。
(庞中彦医案)
【主要参考文献】
[1]彭悦.针刺治疗冠心病研究概况.中国针灸,1983;3(6):43
[2]唐照亮等.针刺防治冠心病猝死的初步研究.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北京,1984:424
[3]北京市冠心病研究协作组.针刺治疗冠心病临床观察.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一) .北京,1979:1
[4]毕力格等.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40例临床观察.同[2]:2
[5]王中华.针刺神、宫、溪为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300例.辽宁中医杂志,1992;19(3):39
[6]戴居云等.耳针心穴治疗冠心病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5;36(11):664
[7]陈巩荪等.《耳针研究》.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69~170
[8]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科、新医科.针刺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疗效分析.同[5]:12
[9]于长义等.穴位贴药治疗冠心病42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0;10(5):5
[10]杨月红等.温灸治疗冠心病44例疗效分析.中国针灸,1989;9(4):49
[11]王富春等.艾灸膻中、膈俞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江苏中医杂志, 1987;8(8):15
[12]张登部等.艾条悬灸法治疗冠心病138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 1991;32(3):35
[13]刘振义等.悬灸法治疗冠心病62例临床研究.中医外治杂志, 1996;5(3):6
[14]姜恒源等.穴位埋线治疗冠心病97例.上海针灸杂志,1995;14(4):159
[15]唐相森.腕踝针治疗冠心病588例.辽宁中医杂志,1996;23(7):325
[16]范准成等.穴位贴敷治疗心绞痛的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7;17(9):527
[17]方云鹏等.头皮针治疗100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1;11(2):15
[18]刘广霞.穴位贴敷治疗胸痹心痛41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1;21(3):146
[19]刘新等.敦煌医方-硝石雄黄散贴敷至阳穴防治冠心病心绞痛61例临床研究.中医杂志,2001;42(3):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