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体针(之一)
1.取穴
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十二井、神阙、天突、百会。
配穴:合谷、足三里、太冲、委中、极泉、风池、翳风。
2.治法
在急性期的昏迷阶段和病情相对稳定阶段其取穴及治法有所区别,下面分述之。
昏迷阶段治法先重按天突,继由华盖直至膻中,自上至下按压3~6次,以防窒息。然后取主穴4~5穴,据症酌加配穴。闭症,三棱针十二井刺血;脱症,神阙隔姜灸,艾炷如枣核大,壮数不拘,直至神清。余穴均以短而轻的提插结合捻转之法,持续运针1分钟~2分钟,去针。
稳定阶段治法(用于脑出血后1周~4周之病情相对稳定的阶段。)
先刺双内关,直刺1寸~1.5寸,施提插结合捻转泻法,运针1分钟,复刺水沟,向鼻中隔下斜刺5分,用雀啄(震颤)法泻之,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刺三阴交,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度角,进针1寸~1.5寸,提插补法,至病人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直刺进针1寸~1.5寸,提插泻法,至上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尺泽同极泉。委中仰卧抬腿取穴,进针1寸~1.5寸,采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针风池,针尖向结喉,进针1.0寸~2.0寸。采用快速捻转手法,运针30s。针刺翳风,同风池。针合谷,针尖斜向三间,第二掌骨下缘部位,采用提插泻法。每日针2次。
脑出血的治法手法,一般要求轻捷熟练,用弱刺激;症情稳定,情况较好的病人可酌用中强刺激或强刺激。除极少数穴位外,均不留针。在治疗过程中,要随时测量血压,如血压明显升高者,治法需谨慎,必要时暂停针刺。
3.疗效
可分两种情况。
一为急性发作的昏迷阶段,以针灸为主治疗。共观察85例,有效54例(63.5%),死亡31例(36.5%)[2,3,8]。
一为发病1~4周左右,病情渐趋稳定,单纯采用针灸治疗。
疗效评定标准:(1)临床治愈:思维正常,语言清楚,肢体功能基本恢复;(2)显效:思维正常,语言、上肢及下肢有一项恢复不完全;(3)好转:病情有进步,意识、语言及上下肢功能有一定的恢复。
治疗54例,据此标准,痊愈28例(51.8%),显效15例(27.8%),好转11例(20.4%)[7]。
(二) 体针(之二)
1.取穴
主穴:风府、哑门。
配穴:意识障碍加脑清、百会、水沟;血压高加曲池、太冲;大小便障碍加秩边、阴陵泉;上肢瘫加肩髃、肩髎、尺泽、外关、二间;下肢瘫加环跳、风市、阳陵泉、三阴交。
脑清穴位置:胫骨外缘,解溪穴上2寸处。
2.治法
主穴为主,据症酌加配穴。从急症入院起,每次选1主穴,两穴交替,以得气为度(昏迷患者,进针深度以不起过颈围的12%~14%为宜)。配穴每次取6~10个,一般用针刺之法,得气后留针15分钟~20分钟。如为闭证,可用三棱针点刺井穴出血;如为脱证,可艾卷雀啄灸足三里、气海。待症情稳定,用G6805电针仪通电10分钟~20分钟。每日1次,14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
3.疗效
共治46例,临床治愈15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死亡8例,有效率为83.6%[8]。
(三) 体针(之三)
1.取穴
主穴:分二组。(1)百会→太阳;(2)水沟、睛明、太冲、涌泉。
配穴:后溪透劳宫、三阴交透悬钟;意识障碍加百会透前顶、失语加廉泉、哑门。
2.治法
主穴仅取一组,配穴一般与第二组相配。第一组穴治法取患侧之百会至太阳穴区,以28号1.5寸毫针,从上至下按平均距离刺入4针,每针沿皮下进针1寸左右,行捻转手法,捻转频率200次/分,持续捻转5分钟,留针5分钟,再次捻转,重复3次,针刺同时,对瘫痪肢体作主动或被动运动。每次共针刺30分钟,第二组穴治法水沟向上斜剌 0.5寸,强剌激;睛明取健侧,向上透皮剌,快进慢出,反复剌3次,不留针;太冲透涌泉,行泻法,双侧均取。如舒张压>12.6kPa,灸涌泉穴5分钟。配穴,进针得气后,提插捻转5分钟~10分钟,留针15分钟。每日1~2次。
3.疗效
本法用于急性脑出血。
疗效判定标准:分二类。(1)康复标准:①职业功能:胜任或达到病前职业功能水平;②生活功能:胜任或达到操持家务功能水平;③自理水平:生活自理,无需他人扶持;④活动功能:独自活动或扶持下床活动、生活需人照顾;⑤生命功能:卧床、患肢不能活动,意识清楚或植物状态。(2)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提高康复标准三级以上或基本痊愈;进步:提高康复标准二级;有效:提高康复标准一级;无效:康复标准分级无变化或分级水平下降。
以第一组穴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50例(病程均在一天以内),在西医常规疗法配合下,按上述标准评判,显效41例,进步9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2%[9]。以第二组穴治疗75例,基本痊愈37例,显效21例,有效4例,无效3例,死亡10例,总有效率为82.7%[10]。
(四) 电针
1.取穴
主穴:水沟、内关、足三里。
2.治法
上穴均取。全部病例均在入院后24小时以内开始电针治疗。治法水沟向上斜刺0.8寸,配一无关电极;内关直刺1寸;足三里直刺1.5寸,接通G6805电针仪,连续波型,强度1mA,频率100次/分,留针20分钟,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日,一般须治4疗程以上。
3.疗效
共观察30例中风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结果,其中,13例大病灶脑出血,有效率97.0%;17例小病灶脑出血,有效率100.0%。结合CT分析,中风患者病情程度及疗效与病灶性质关系不明显(P>0.05),而与病灶大小,部位深浅有关(P<0.01)。病灶越大,病情越重;病灶越小,显效率越高[11]。
(五) 其他措施
1.保持安静,尽可能就地治疗,避免搬动。坚持守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维持营养养,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可采取静脉输注和鼻饲等方法。呼吸困难者,应给予吸氧。
3.急性发作的重症脑出血病人,应积极配合中西医疗法。包括使用止血剂,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以及给予醒脑开窍的中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