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体针
1. 取穴
主穴:太冲、合谷、内关、足三里、阿是穴、三阴交。
配穴:百会、丰隆、听宫、列缺。
阿是穴位置:系右肋下压痛处。位于右肋弓下,离剑突0.5、1.5、2.5寸处。
2.治法
取主穴为主,每次取3~4穴;如不能制止,酌加配穴。阿是穴,针刺得气后,将针柄作圆形摆动15周~20周。余穴均深刺,采用捻转结合提插之法,持续运针1分钟~2分钟;常用穴,可施泻法,备用穴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如眩晕仍未能控制,可继续留针。每隔5分钟~10分钟运针1次。日针1~2次。
3.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1)痊愈:治疗后随访2年~3年,未再复发;(2)显效:随访2年~3年,偶有头晕,但未发耳鸣及旋转错觉,尚能坚持工作;(3)有效:眩晕由频发转入偶发;症状消除但重听未解。
共观察167例,有效率在78.8%~100%之间。其中45例,按上述标准评判,愈显率为91.1%[2~5,8]。
(二) 艾灸
1.取穴
主穴:百会。
配穴:足三里。
2.治法
器械:艾绒、竹质压舌板、弯剪、线香、凡士林、火柴、龙胆紫。
取准百会穴,左耳鸣可偏左0.5cm,右耳鸣偏右0.5cm,用龙胆紫作标记。剪去约1cm见方的头发,暴露穴位,抹少许凡士林。嘱患者低坐矮凳,医者坐在其正后方较高位置上。取艾绒做成黄豆大小的上尖下圆灸炷,首次两壮合并放在百会穴上,用线香点燃,当燃至二分之一,或者患者诉三极时(患者感觉灼痛,向医者诉痛,称一极),即用压舌板将其压灭,留下残绒。以后一壮接一壮加在前次残绒上,每个艾炷燃至无烟(此刻最热)压灭。燃完一壮压一壮,压力由轻到重,每次压灸25~50壮,使患者自觉有热力从头皮渗入脑内的舒适之感。
施灸后,即针足三里,以捻转结合提插行泻法,留针15分钟。
灸后嘱患者半月内不洗头。少数患者形成灸疮,注意疮面清洁,不需特殊处理,多在1个月左右愈复。
3.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l)痊愈:治疗1~2次后,症状消失,生活恢复正常;(2)有效:治疗l~2次后,症状消失或减轻,但活动仍有轻微眩晕不能即刻工作。
共观察432例,按上述标准,治愈357例(82.6%),有效73例(16.9%),总近期有效率达99.5%。对其中88例,作了为期3个月~22年随访,50%患者未再发作,说明远期疗效也较巩固[6,7]。
(三) 体针(之二)
1.取穴
主穴:上星、百会。
配穴:神门、安眠4。
安眠4位置:三阴交上2寸,胫骨内侧缘。
2.治法
以主穴为主,症情重者加配穴。均用4寸长之毫针,先平刺上星,直透至百会穴再另取一针从百会透达枕外粗隆。以患者有头皮酸胀感及头脑有清醒感为佳。神门穴,以4寸毫针刺入0.5寸,有针感后,提针至皮下,再向上平刺4寸。以患者肘部有酸胀感为度。安眠4,沿皮下向上平刺4寸,以患者感足三里处有微热为宜。每日1次,6~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日~3日。
3.疗效
共治本病患者113例,结果痊愈21例,显效11例,有效149例,无效19例,其总有效率为90.5%[9]。
(四) 耳穴压丸
1.取穴
主穴:内耳、缘中、肝、肾。
配穴:神门、贲门、三焦、太阳、交感。
2.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配穴随症而加。先以探捧在耳穴区寻得反应点,并在反应上作好标记,然后用王不留子或磁珠(380高斯磁场强度)置于胶布上(胶布面积每块为7mm×7mm),贴在所选之穴。当即按压2分钟~3分钟,以耳部充血为度。之后,嘱患者每日按压3~5次,每次按压3分钟~5分钟,隔天换贴1次。
3.疗效
共治68例,治愈6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1%[10]。
(五) 综合法
1.取穴
主穴:晕听区。
配穴:肝阳上亢加百会,气血亏虚加足三里,肾虚加关元、肾俞,痰湿加中脘、风府、印堂。
2.治法
主穴为主,据症加配穴。晕听区双侧均取,以28号毫针刺入,快速捻转l分钟~3分钟(频率200次/分),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百会隔姜灸3~6壮;足三里常规针法,针后隔盐灸3~6壮,关元肾俞隔盐灸3~6壮;中脘、风府用常规针法,印堂用艾条灸10分钟~15分钟。配穴留针亦为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
3.疗效
以上法治202例,结果痊愈178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5%[11]。
(七) 体针
1.取穴
主穴:照海、完骨。
配穴:太冲、内关。
2.治法
主穴可仅取1穴,二穴单独用或交替取,配穴酌加1~2穴。照海向内踝下直刺0.5寸~1.0寸,以出现放射样或酸胀针感即可,完骨穴,进针后向同侧眼外眦方向直刺0.5寸~2.0寸,以耳内出现放射样或酸胀针感为度。配穴,常规针法,得气即止。留针20分钟~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疗效
以上法共治260例,其中30例尚配用中药,结果痊愈237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8.5%[11,12]。
(八) 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阳陵泉。
2.治法
药液:654-2注射液。
以2ml注射器,5号齿科针头抽取药液1ml(含10mg),快速刺入穴区,缓慢送针至有得气感,待局部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下肢传导,回抽无血,每穴注入药液5mg(0.5ml),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
3.疗效
共治疗286例,治愈162例,显效81,有效3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8%[14]。
(七) 其他措施
1.急性发作时须静卧休息,饮食应半流质为主。
2.明显恶心呕吐者,可酌情静脉补液,以维持营养。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3.发作间歇期,宜进食低盐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