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体针
1.取穴
主穴:三阴交、昆仑、太冲。
配穴:内庭、行间、解溪、丘墟、中封、侠溪。
2.治法
每次选主穴2~3穴,酌加配穴1~2穴。一般采取快速进针,得气后施提插结合小幅捻转之泻法,待出现较强烈的针感后,即行出针。体质较弱者,得气后予以轻度平补平泻法,留针10分钟~15分钟。针柄上燃拇指大艾炷。轻者隔日1次,重者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
3.疗效
共治24例,用上法全部治愈[2,3]。
(二) 耳针
1.取穴
主穴:分3组。(1)交感、神门;(2)心、皮质下;(3)心、神门。
2.治法
每次取1组。可以第1组与第2组交替使用,亦可仅用第3组。据症情变化和治疗情况而定。均取双侧穴。探准敏感点后,将毫针速刺入,以不穿透耳软骨为度。接通电针仪,连续波,频率600次/分,电流强度以耐受为度,通电30分钟~60分钟。每日1次。有条件者,可在睡前加针1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5日。
3.疗效
共治疗16例。其中14例,治疗6~24次痊愈,2例治疗56次及106次痊愈。随访2年~10年,均未发作[4]。
(三) 刺血
1.取穴
主穴:气端、八风。
配穴:足三里、三阴交。
气端穴位置:足十趾端。
2.治法
据病变累及部位,取相应主穴,如累及整个足跖部或足趾,则均取。气端和八风穴可交替轮用。治疗方法为,医者以左手拇、食指用力捏紧足趾,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迅速点刺,挤出绿豆大血珠1~2滴。用消毒棉球拭净。如第1次刺血,症状未见减轻,可加一配穴。配穴用针刺法,针芒向下,进针得气,提插探寻,使针感传导至足,再施一进三退之透天凉手法3~6遍。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日~7日。
3.疗效
共治42例,结果痊愈36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达100%[5,8]
(四) 拔罐
1.取穴
主穴:分2组。(1)上肢:华佗夹脊自C5~T7,曲池、外关;下肢:华佗夹脊L1~5、秩边、阳陵泉。(2)上肢:八邪或上八邪(手背第1~5指掌关节后缘之间凹陷处);下肢:八风或上八风
上八风穴位置:足背第1~5趾跖关节后缘,两跖骨间。
2.治法
第1组穴位针刺,秩边穴以75mm长之毫针,深刺;馀穴用40mm~50mm毫针,华佗夹脊略斜向椎体刺,馀均直刺。得气后,采用捻转泻法,运针3分钟~5分钟,留针15分钟~20分钟,隔5分钟运针一次。一般每次取1~2穴,穴位交替取用。
第二组穴用拔罐法,每次取一穴(双侧),穴位可交替轮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然后拔以抽吸罐(一般玻璃罐难以吸拔),留罐10分钟~15分钟,以吸出5ml~10ml血液为度。
上述方法每日或隔日一次,针刺与拔罐同期进行。
3.疗效
以上法治疗8例,结果临床痊愈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87.5%。其中最短10日,最长治疗14日[6]。
(五) 体针加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分3组。(1)太冲、足三里;(2)足临泣、三阴交;(3)血海、中平。
中平穴位置:足三里穴下1寸。
2.治法
前两组用毫针刺法,每次取1组,两组交替。穴位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用提插泻法,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行针1次。
第三组用穴位注射,每次取1对,用5ml注射器配5号齿科长针头,吸取丹参注射液2ml,迅速刺入穴位,得气后回抽一下,若无回血时,将药液注入穴位中,每穴1ml,以上治疗每10次为一疗程 ,疗程 间休息3日~5日。
3.疗效
用上法共治疗19例,结果:治愈12例,显效7例[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