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体针
1.取穴
主穴:曲池、血海、三阴交、中脘。
配穴:后溪、委中、尺泽、大椎透身柱,神道透至阳。
2.治法
选取2~3个主穴,配一组透穴或1个配穴。主穴进针得气后,以捻转提插之泻法,强刺激运针1分钟~2分钟,留针20分钟,其间可反复行针2~3次;透穴,采用26号5寸长的毫针,沿皮透刺,据症情留针1小时~2小时。后溪、委中、尺泽均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3.疗效
共治疗急性荨麻疹225例,有效充95.2%~96.51%[2~5]。
(二) 拔罐
1.取穴
主穴:神阙。
2.治法
患者仰卧,取容积为500ml的广口瓶代替火罐。用镊子夹住蘸有95%的酒精的棉球,燃着迅速在火罐内转一圈后取出,随即对准穴位拔上。3分钟~5分钟后取罐,稍俟1分钟~2分钟后复拔。如此连续数下,直至皮肤潮红或现瘀斑。一般而言,局部充血越明显越好。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疗效
共观察208例,痊愈率96.19%~97.1%。最短4日痊愈,最长9日(超过9日作无效)[6]。
(三) 耳针
1.取穴
主穴:肺、风溪、肾上腺。
配穴:心、神门、内分泌、肝。
2.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效不明显时再酌加配穴。探得敏感点进针后,以重手法行持续捻转刺激,直至耳廓发热潮红,留针30分钟。剧痒者每日2~3次,普通1日1次。每次选用一侧耳穴,二侧交替轮用。如反复发作者,可在上述耳穴行王不留行子或绿豆压丸治疗。
3.疗效
耳针治疗82例,有效率达97%~100%[7~9]。
(四) 针刺加拔罐
1.取穴
主穴:大椎、肺俞、肾俞。
配穴:曲池、足三里、血海。
2.治法
先针刺配穴,得气后施泻法,留针20分钟。然后针刺主穴,大椎必取,余二对穴交替轮用。至得气后(注意肺俞、肾俞不可深刺),用闪火法或用真空拔罐器抽吸法在针上拔罐(有肺气肿病史者,应慎拔罐),留罐10分钟。抽吸时,罐内负压不可过高,以局部出现红晕为度。 每日一次,6次为一疗程。
3.疗效
采用上述方法共治33例,结果显效10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9%[10]。
(五) 穴位激光照射
1.取穴
主穴:血海、曲池、三阴交。
配穴:伴胃肠症状加内关、足三里;喉头水肿加膻中。
2.治法
一般取主穴1~2穴,据症加配穴。以低功率氦氖激光器照射。功率5 mW~7 mW,输出电流4mA~7 mA,照射距离10cm~20cm,光班直径1mm~2mm。每穴照射10分钟。每次一侧穴,左右交替。亦可采用激光内灸仪,输出电流8 mA,功率同上,用75%酒精消毒光纤头部,插入高压消毒的空心针前端,将此针直接剌入穴位照射,留针10分钟~15分钟。每日一次,5~6次为一疗程。
3.疗效
以上法共治107例,其中55例 直接针剌 照射。结果治愈85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5%[11~13]。
(六) 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曲池、血海、三阴交。
2.治法
药液:5%当归注射液。
每次交替选用2穴。以5ml注射器抽吸4ml药液并摇匀,在所选穴区直剌入1寸~1.5寸,至有满意针感且回抽无血,每穴注入2ml药液。体质虚弱者,轻剌激缓慢推入;强壮,重剌激快速推入。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
3.疗效
以本法治疗32例顽固性荨麻疹病人,经1~5个疗程治疗,痊愈23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9%[14]。
(七) 粗针
1.取穴
主穴:神道透至阳。
配穴:曲池、血海。
2.治法
主穴用26号毫针,取准穴后,让患者端坐,双手半握拳,屈肘交叉平放在两臂上,肩下垂,头尽量朝前低下,使背部皮肤拉紧,充分暴露椎体棘突。然后,医者左手固定棘突上缘皮肤,右手持针以39度角快速刺入皮下,继而将针下压贴紧皮肤,针尖在皮下沿棘突中线缓缓下行,注意针的方向要和脊柱中线平行,切忌歪斜,留针1小时~2小时。配穴用28号毫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60分钟,施以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日~2日。
3.疗效
以上法治疗52例,痊愈46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100%[15]。
(八) 头针
1.取穴
主穴:顶颞后斜线(或此线旁开0.5cm处)。
2.治法
顶颞后斜线相当百会至曲鬓之连线。用30号1.5寸之毫针,自百会向一侧曲鬓穴接力透刺,再向另一侧曲鬓穴透刺,共针4针,用抽气法反复运针数次。抽气法治法为:当针尖进入头皮腱膜下层后将针平卧,缓进针1寸左右,然后用爆发力速向外抽提3次,每次提出1分许,又缓插至1寸。留针2小时以上,期间宜行针多次,直至疹块减轻或消失。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5日。
3.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行针和留针时风团消失,停针后未再复发;有效:行针和留针时风团消失,诸症显减,但停针后,局部又有复发;无效:治疗前后未见明显改善。
共治36例,痊愈29例,有效3例,无效4例,其总有效率为88.9%[16]。
(九) 其他措施
1.尽可能避免诱发因素,包括动植物性因子,化学、物理等方面的因子。饮食宜清淡。
2.鼓励多饮水,必要时可适当应用泻剂、利尿剂以促进致敏物质排除。
3.针灸治疗效果欠佳或发作严重者,宜配合中医或西医疗法。
|